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汉与四方蛮夷交际与战争

2021-11-23 21:00 作者:桔梗的小天使  | 我要投稿

中国文化传播于四方者,以东方为最盛。东方诸国,渐染中国文化最深者,莫如朝鲜。

高帝刘邦时,燕王卢绾背叛汉朝,前往匈奴亡命,卫满亦一同前往,并带同千余名党徒进入朝鲜半岛。之后,卫满召集战国时齐国和燕国亡命者成军,推翻了箕子朝鲜的俊王,并取得箕子朝鲜的首都王俭城。是为卫满朝鲜。(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浿水,今大同江。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余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

西汉高帝十二年,卫满称王,至汉武帝时代,卫氏朝鲜历经三代,无论是国力还是官僚机构,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完善。不过卫氏朝鲜建立之初,实力并不强大,直至与西汉缔结了“外臣”之约,情况才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以闻。上许之。以故满得以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

由于秦末以来的战乱给西汉带来严重创伤,需用较大精力进行恢复。所以边疆政权各行其事,卫氏朝鲜趁此之发展壮大。成为了东北地区一个小霸主。以至于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成为心患,卫满朝鲜王卫右渠经常吸引汉人跑亡朝鲜,导致辽东地区人口不断减少,于是汉政府派遣涉何前往交涉,涉何在返回至边界时,于浿水边上,将送行的朝鲜裨王长杀死。而汉武帝不仅对涉何这种行为不加批评,而且还“为其名美”,并“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汉武帝此举应该是有深意的,将与朝鲜有怨隙的官员派遣到和朝鲜比邻的辽东郡为都尉,实际上起到了试金石的作用,若朝鲜有臣子之心,自然相安无事。而若朝鲜伺机为裨王报仇,说明卫氏朝鲜已无臣意,这样也就为汉朝以武力经略古朝鲜之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卫氏朝鲜袭杀汉官成为战争的导火索。在涉何到辽东东部都尉任上后,而卫氏朝鲜果然“发兵袭杀涉何”。这次朝鲜袭杀涉何,对于汉武帝来说是一个对朝鲜经略发生转变的重要事件。自此,汉朝改变了对卫氏朝鲜的态度。

于是元封二年秋天,武帝发兵5万,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一支,从齐地渡过渤海;由左将军荀彘率领一支,从陆路出辽东,水陆两路联合攻打右渠王。而因为两支大军互相不配合,导致战争长时间僵持不下。这个时候武帝派遣使臣逼迫卫满朝鲜,其右渠王受汉朝两路大军压迫,表示愿意降服,派太子到汉廷谢恩,并献上大量军粮和马匹。还派遣太子领兵一万前往汉朝谢恩,汉主帅对此表示疑虑,要求朝鲜太子以轻装前行(指放弃武器装备)太子则怀疑使臣和左将军要谋害他,便率军返回王俭城。而汉内部此时也已经解决了矛盾,左将军荀彘兼并楼船将军杨仆之军猛攻之下,朝鲜人杀其卫渠王来降,朝鲜就此平定。


汉初,汉政府之大敌,莫过于匈奴。匈奴在秦末之后,在冒顿单于统治下,东破东胡,西攻月氏,北征丁零、坚昆等部(约在今内蒙古至西伯利亚一带),南灭楼烦、白羊(约在今内蒙古南部),重新占领河套地区,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虎视眈眈地对着南方,声势逼人。成为了草原上第一个大一统草原帝国。


而就在刘邦称帝的次年,高帝六年(前201年)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马邑。是年九月,早就同匈奴关系暧昧的韩王信放弃抵抗,与匈奴勾结。次年,韩王信与匈奴联合进攻晋阳(在今山西太原)。高帝七年(前200年)十月,刘邦亲率军队剿击韩王信,于铜鞮大破叛军。韩王信公开逃往匈奴,与匈奴人及部下残军继续同汉王朝为敌。匈奴左右贤王率万余卒在广武(山西代县西北)、晋阳一带与汉军周旋。

刘邦率汉军至平城(山西大同西北),在步兵主力尚未全部集结之时,冒顿已率匈奴三十二万精锐部队,将刘邦围困于平城东南之白登山。汉军被截为内外两部,刘邦及被围困于白登山上之汉军将士七日七夜不得突围,中外不能相救,情况万分危急。而此时周勃大军来援,在平城击败匈奴。匈奴,汉双方都意识到消灭不了对方。平城之战,白登被围使刘邦认识到西汉王朝暂时无力与匈奴较量,因为国内异性诸侯王如同一块脓包,严重影响了汉实力。从此改变对匈奴的对策。

刘敬献与匈奴和亲之策:将汉公主嫁于冒顿单于为阏氏,并送以厚礼。与匈奴开始和亲以后,双方“约为兄弟”,西汉政府除奉汉宗室女翁主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外,还要每年将大量的絮缯肉食物等送给匈奴。

在此期间,刘邦还采纳刘敬提出的“强本弱末之术”,将齐国大姓田氏及楚国之屈、昭、景三氏和燕、赵、韩、魏之豪族大姓与平民迁徙到关中,一方面防止他们叛乱;另一方面防备匈奴,从而使关中增加十余万人口。这一系列措施暂时中止了匈奴的入侵,“冒顿乃少止”。于是高祖惠帝年匈奴再也没有大规模入侵之举。

直到吕后末年文帝初年,汉王室爆发诸吕之乱,匈奴意识到了汉的内乱。于是又开始大规模入侵,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贤王进攻河南地,至上郡杀掠人民,丞相灌婴奉命率车骑八万五千,将匈奴驱逐出塞,初步取胜。此后,汉匈继续维持和亲的关系。文帝六年(前174年)汉政府又给匈奴送去黄金、锦、绣等物。不过匈奴在中行说的劝说下,虽然战斗失败。但是战争规模频率不断扩大。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连续入侵,其前锋深入至甘泉(陕西淳化)和雍(陕西凤翔),火烧回中宫。虽均被击回,但杀掠甚巨。文帝后二年(前162年)汉政府又派人至匈奴言和亲,以恢复和平关系。匈奴亦派人回报,形势有所缓和。但是老上单于死后,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军臣单于率众向汉大举进攻,由云中、上郡分两路向南进攻,首都报警,朝廷紧张部署:“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次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次棘门以备胡。匈奴在没有取得大战果情况下撤退回草原。

到了景帝年,由于汉实力的不断恢复增强,而景帝又恢复与匈奴和亲关系。所以在景帝一代,尽管匈奴“时时小入盗边”,但始终“无大寇”。双方力量的对比,在逐渐发生变化。

汉武帝即位之后,汉内部已经解决了诸侯王国问题,中央集权皇权得到提高。解决匈奴的物质基础已经完成。建元元年(前140年)至元光元年(前134年),在六七年中西汉王朝与匈奴维持着“和平”的关系。(建元年由于窦太后之原因,汉武帝受到限制无法实行天子之权力,所以建元六年死后武帝才敢罢免窦太后所立之丞相)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匈奴又来向汉请和亲。如前所述:这时的所谓“请和亲”实际是勒索财物和女子。因此,汉朝大臣中有许多人对此表示反对。“数为边吏,习知胡事”的大行王恢就提出:“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但大多数朝臣仍不同意与匈奴开战,这主要是汉王朝方面对战争的准备尚未就绪。而武帝也不主张与匈奴立刻决裂,决定答应匈奴“请和亲”的要求,满足了他们的愿望。武帝一方面允许与匈奴和亲,同时又为同匈奴交战作准备,早在建元三年(前138年)他就派张骞出使月氏,目的是联合月氏围困匈奴,以断匈奴右臂。不过月氏已经远走河中之地(中亚)再无与匈奴决战之心。

从元光二年(前133年)开始,汉武帝下诏开始反击匈奴,边境上响起的战鼓打破了掩盖着杀机的沉寂,从而拉开了汉、匈此后数十年长期战争的序幕。元光六年(前129年)春,武帝派公孙贺、公孙敖、李广等各率万骑出击。与这些老将同时率兵击匈奴的还有年轻的车骑将军卫青。武帝大胆运用新将,果然取得大战果。卫青就此脱颖而出,表现了军事将领的指挥才能。在同时出击的几路大军中:公孙贺出云中,无所获;公孙敖出代郡,被匈奴打败,损失达七千人;名将李广出雁门败得更惨(全军覆没),自己被匈奴生俘,后凭机智、勇敢夺得一匹快马才只身逃回。只有小将卫青一路首建战功,他率兵出上谷,直到龙城(匈奴腹心之地,类似汉长安),斩虏敌人七百名,被赐爵为关内侯。

此后汉不断胜利,在卫青的率领下,汉军所向无敌。更是收复了河套之地。汉朝在这里置朔方郡和五原郡,招募内地十万口迁居朔方,又修缮了秦代的长城及沿河要塞,巩固了这一块前沿阵地。此后,就进入向匈奴大举进攻的交战阶段。

由于汉在漠南的连续战争,匈奴连续败退。但是还有河西西域可以补充元气。于是从此之后汉、匈战争重点移至西北,在河西走廊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青年将领霍去病奉命出兵陇西,过焉耆山(亦名焉支山,删丹山。在今甘肃山丹境)。汉军一路取胜,在皋兰山(今兰州黄河西)与匈奴血战,深入焉耆山千余里,杀匈奴二王,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大小首领,获虏首八千九百余级,还缴获了休屠王祭天的两个金人。同年夏,霍去病又和公孙敖各率万骑出北地,对匈奴进行包剿,目的在于给匈奴右部诸王以打击。为分散敌人兵力,武帝又命李广和张骞自右北平出塞,进击匈奴左贤王。霍去病所率汉军迅速越过居延海,在今张掖一带同匈奴展开激战,结果匈奴大败,单桓王和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七十余人被俘,士卒降者二千五百,战死者达三万之众。元狩二年的这次胜利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由于休屠王身死及浑邪王降汉,整个河西走廊全部控制在汉王朝势力范围之内“金城,河西并南山(今祁连山)至盐泽(今罗布泊)空无匈奴”。当年武帝就下诏“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以宽天下徭役。而且还断了匈奴一个重要的物资补充渠道。

在取得如此之多大胜利之后,汉政府为了彻底解决匈奴,于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十万骑兵击匈奴,加上步兵及辎重运输的部队共数十万人(步兵代指民夫后勤兵而非战斗军队)。因匈奴根据地已迁至漠北,所以此次出击也决定深入漠北。卫青、霍去病率军分别出定襄、代郡长驱进击。卫青一路穿过戈壁在沙漠中行进千余里,才与匈奴单于伊稚斜所率主力相遇,卫青以武刚车(兵车的一种)自环为营,以五千兵同匈奴万骑对阵,而以重兵埋伏于两翼。大战一日,汉兵两翼伏兵将匈奴团团围住。汉兵愈战愈勇,于是匈奴单于遂与数百名亲信卫士向西北突围而逃。卫青率兵追之二百余里,边追边战,俘虏、斩首匈奴达一万九千余。至[插图]颜山赵信城(今鄂尔浑河以南,系赵信所建)终未追到单于,而得到匈奴贮存在这里的粮食。汉军在这里留一日,食其积粟后,“悉烧其城余粟以归”。

另一路由霍去病率的军队也取得很大胜利。大军出代二千余里,在狼居胥山瀚海沙漠(今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旗北)大败匈奴左贤王,斩首俘七万余人。霍去病亲自到狼居胥山和姑衍山封禅,祭告天地表示将此地收归汉朝,然后班师回朝。

然而,此次战役是汉武帝时期——也是西汉时期对匈奴打击最为沉重的一次,从此以后匈奴再不敢贸然进犯,向北远遁“而幕南无王庭”以至于后来赵破奴听从武帝之令,北征两千里,无人烟。为巩固新取得的河西走廊,保卫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以“断匈奴右臂”,汉王朝在此期间大力开发河西。汉王朝不断向河西移民的结果,使这里户口数迅速上升,改变了人烟稀少的状况。至西汉末年河西的人口已达四十四万多人。(不加戍兵)

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开。莽曰辅平。户万八千一百三十七,口七万六千七百二十六。

张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武帝太初元年开。莽曰设屏。户二万四千三百五十二,口八万八千七百三十一。

 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太初四年开。莽曰张掖。户万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万六千四百一十九。

敦煌郡,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正西关外有白龙堆沙,有蒲昌海。莽曰敦德。户万一千二百,口三万八千三百三十五。

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置。莽曰西海。户三万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万九千六百四十八。

建郡、移民以后在当地垦田生产,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河西地区自然条件良好,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本就宜于农牧生产。移民后,汉政府又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需的农具,并注意开发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河西的屯垦在武帝晚年取得成绩最大。(以至于太初年能负担李广利远征西域徭役之用)

大约约在元狩末年(漠北之战两年后),伊稚斜单于“遣使好辞请和亲”。汉朝廷大臣虽有认为可以恢复“和亲”的人,但占上风的意见则是丞相长史任敞所提的“匈奴新困,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即应臣服于汉王朝才能通好。这一方案同样也不为匈奴接受。结果,谈判破裂,使于匈奴的任敞亦被扣留。

总观元鼎至元封十余年间,匈奴不断作和亲的试探,汉朝也有意休战。但始终未能达到目的,其原因在于双方的要求不同:匈奴企图恢复与汉朝大战以前的关系(两者平等相交,互为兄弟之国),这在形势早已变化的当时自然是不可能的,而汉朝则以胜利者自居,要以匈奴为“外臣”。所以导致了和平了十数年后的汉匈。在太初年争端又起。

汉与四方蛮夷交际与战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