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二则:谣言出自“最懂”的人手里
讲两个盔甲方面的传播小故事。
一个是发生在欧洲。这个故事是我在Project Forlǫg的网站看到的。
有年英国那边发起了一个关于维京人的展览,举办地在丹麦哥本哈根。如下图,他们把来自波兰的Lednica lake头盔和韦茅斯出土的头骨还有丹麦Gevninge出土的一个头盔残片摆在了一起。

It is a paradox that the exhibition, which focused on dispelling the myths circulating about the Viking Age, created one of the greatest reenactor myths of recent years – “the helmet of Weymouth”.
但是媒体报道出了偏差,一个来自波兰的头盔怎么就突然成了英国韦茅斯出土的呢?是不是有点钦定的感觉?
然后最讽刺的来了,搞错出土地点这样的简单错误,竟然欺骗了很多国外的盔甲爱好者(这就有点叶公好龙了,天天研究结果被媒体偏差报道给误导了),这些爱好者也进一步促进了谣言的传播。特别是那些盔甲商家和工匠,他们售卖所谓“韦茅斯头盔”的行为无疑让这个谣言影响更加深远。
这样,由于媒体偏差报道导致的一个小小的谣言,通过一些半吊子爱好者的传播,变成了一个“知识”。




不过随着多方的不断努力,这个头盔的谣言也逐渐被消除了

另一个故事就是“扎”和“札”的故事了
在早些年,我记得大家都还把这种用绳子串联铁皮的盔甲叫做“札甲”,我当时也是不太清楚,后来一想“书札”这个词,豁然开朗。然后随着大佬让我去看甲胄复原,书中也是用“札甲”一词来指代这种盔甲。有的老哥可能找不到札这个字,就用“扎”来代替


但是现在我逐渐发现,“札甲”逐渐地被“扎甲”所替代,“扎甲”越来越正式化。不仅仅是讨论群,我在很多的大众媒体上都只能看到“扎甲”一词。
我个人是不太清楚“扎甲”的来源,所以现在还是云里雾里,还望大佬说明。
可能有的人就会说了,一个字也得去扣?甲圈钻什么字眼?
我觉得在历史和文化领域,滥用词汇是一种想当严重的解构行为。如果我们可以不考虑出处和渊源滥用词汇,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叫“轧甲”或者“栅甲”呢?作为一个中国人,就应当正确使用本国语言。
语言是一个连接现在和过去的桥梁,不仅仅是简单的指代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倘若日后人人都称“扎甲”而非“札甲”,后人看到《甲胄复原》会不会认为这是作者笔误呢?后人会不会笑话我们,谣言出自最懂的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