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张艺谋花2.5万买下《活着》,邀葛优演,他:给我70万我就演
1992年,张艺谋花费了2.5万元买下了小说《活着》的电影版权,邀请葛优出演时,他却说:“给我70万我就演。”

张艺谋立刻答应,没想到,老谋子赚了230万,葛优压根就没想到自己很值钱。
当时《红高粱》出来后,张艺谋一炮而红,从摄影师晋升成为了国际导演,一战封神。
所以看中了《活着》这部小说的魅力,张艺谋问女女助理说,余华需要多少钱版权费?
助理回答:“一个蜗居在北京9平米出租屋的杭州人。”因此张艺谋就给了2.5万 ,也算是够大方的了。

葛优接到了出演的邀请,可是他却拒绝了,葛优的母亲说,你是真是傻啊,张艺谋的电影都不错,你能出演是你的荣幸,为什么要拒绝?
葛优是个孝子,听到了母亲很喜欢张艺谋导演,所以就接下了这部戏,不过他提出的要求就是酬劳需要70万。
1992年的70万可是大手笔啊,那个时候的四合院也才50万不到 ,就能买一套,成龙也是一口气买了8套四合院。
这葛优的身价那是真的高啊,张艺谋听到了葛优的要价之后,笑得合不拢嘴,因为制片人给的酬劳更多。

进入剧组后,巩俐说你拿到了多少?
葛优说是70万,没想到,制片人开给葛优的预算是三百万,只要是300万之内都可以答应。
可谁想到这葛优自己砍自己的价格,真的是绝了,张艺谋笑得合不拢嘴,然而葛优最终还是拿到了大奖。
1994年,这部电影获奖了。
法国戛纳电影节上,主持人用法语念了获奖人的名单,却没人上台,葛优急了:
“没有人,这奖给我得了。”

旁边的巩俐笑得合不拢嘴,你还不赶紧上去,人家主持人说的就是你获奖,你听不懂吗?
葛优嬉皮笑脸地,有点不敢相信,因为人家念的是法语,巩俐听得懂,葛大爷听不懂。
上去拿奖之后,发现是一张纸,就跟奖状一样,葛优就匆匆忙忙地下台了。
他对巩俐和张艺谋说,哎,就给我一张纸,还不如多给点钱当奖金来得实在。

当年《活着》豆瓣评分9.4分,一度超越《水浒》《三国》,稳居豆瓣榜单第二位,仅次于榜首的《红楼梦》。
葛优和巩俐,真的是实力派,两人把《活着》演绎得入木三分,至今无人超越。
余华的《活着》书中有很多语录令人受益匪浅:“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后来,余华看了20分钟的片花后,一直面带微笑。他说,电视剧勾起了他很多的回忆:我对张艺谋印象非常好,为什么?他给稿费非常痛快。
电影是在1993-1994年拍的,张艺谋当时找到我,说要拍这个戏,提出给2.5万元,那个时候这个钱就是一笔天文数字啊,我美得都不行了。
余华说,意外还在后面,过了两天,张艺谋的文学策划王斌找到了他。
余华还以为张艺谋又改主意,想少给点钱,他不分青红皂白就把王斌骂了一顿。
王斌当时就愣住了,说,张艺谋说给你加到5万了……余华说,他从此以后就觉得张艺谋是个好导演,而对于葛优和巩俐的演出,真的十分喜欢。

“他们都是好演员,演出我想要的样子。”
《活着》书很好,里面的寓意很深,福贵的爹说,赌债也是债。
以及凤霞的变哑,活着就行了,不该说的别说。有庆没鞋跑得飞快,都紧跟时代背景。
从头到尾寓意深刻,年代背景紧随。人啊太渺小了,普通人活着就是一个任务,造就下一代。
这样的作品,也只有葛优这样的实力派才可以出演,不少看过《活着》这本书的作者都感慨,看一次哭一次。

看完觉得自己没有理由抱怨生活,没有借口不好好活着。
或许,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有熬不下去的时候,不妨读一读余华的《活着》。
看一看富贵的故事,你将会重新点燃对生活的希望。
余华在书中写道: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而我们最终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我们不得不走。
而“活着”和“生活”最大的区别在于:“活着”天然带着隐忍和沉重,而“生活”就显然美好和明朗得多。

人只有“活着”,才能享受生活。你们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