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论6
在这里,谈一下资本和能力的关系。
能力等于赚钱多,这是个错误的观点。
有很多宝贵的能力,是赚钱不多,但是能力不足会导致资金大量损失的,这也是宝贵的能力。
这种观点需要驳斥,改正。
能力强赚钱多的就要和赚钱多的在一起混?错了,能力强的和能力强的一起。
目前的社会处于资本交替阶段,人们对变化充满恐惧,所以寄托希望于一般等价物。
我们需要让能力强却赚不到钱的人们知道,你们的能力是拿来交易的。
对于很多赚钱的人,能力强却赚不到钱的人们是他们商品服务价值的担保,这就是交易的体现。
所以,结构论在这方面的预期就是提供这样的一个技术保证,确保交易。
这样一来,人们向往的就不再是赚钱多,而是能力强的人了。
人与人的交往上也会体现出这样的局势。
能力强赚钱多的会和能力强赚钱少的在一起,这是趋势。
就这样了。
我们总是可以基于任意的语句,对其中的部分进行再构造,构建成新的语句。
这样的语句,我们假定其是成立的。
那么注意,我们是对一个语句中的部分进行再构造,意味着新的构造出的语句的每一个成分,及每一个词,我们都可以在原有的语句中找到。
我们进行变量性的的分析,也就是去除原语句的部分,看新语句是否变化。
如果变化,我们便可以进行记录,这里是词定义的位置。
我们对语句进行结构论层面的处理,这使得在变量性分析中,我们有了分析的最小值。
加上上述所谈到的,我们可以进行具有顺序的分析。
就是这样了。
在这里对之前的非介词动词问题进行更新。
结构论的分行每行是有词的数量限制的,一般不超过三个,如果出现并列的情况可以出现两个动词放在同一行的情况,我这里指的是十七项精进的第十七项,也就是我使用的结构论分析方式,我并不认为这适合每一位使用者,有些使用者可能因为各自取向问题会选择前十六项之一或之几,这里不进行总结归纳了。
可以确定的是,为了保证每行分析的高效,我们不能在单一行罗列太多的素材,这样会使得分析干扰项过多。但我在十七项精进中也提到过词对词的分行,这里稍作提示,不多分析,因人而异。
就是这样了。
我们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一项很大的工作,成果出来后就并没有匹配上预期的回报,我们这时应该怎么做呢。
将每个过程都和可预期的回报相匹配。
而结构论的应用在这里的价值就凸现出来了。
每一个部分都可以直观获取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应用。
而例如视频制作这种非自然语言性的,需要将其在制作时就使用结构论进行拆解,便于将过程与对应的成果相匹配。
举个例子就是,在学校写应用题的时候都被要求写过过程吧,过程都算分是吧,把这种习惯带到工作中就行了。
就这样了。
我们在分析中,总要关注变化,而变化是以动词的形式存在的。
要注意,这里的动词沿用我们之前的注释,也就是有动词含义的词,这样的词不论它所处的词性如何。
在结构论的基础上,我们将具有动词含义的词分行,便于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构建语句的方式是单个语句中各种词的罗列,加上我们之前对于结构论的应用。
我们就得出了各种各样的分行,以及模板。
这样的处理可以达成逻辑,哲学层面的完全展示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介词的使用需要考虑其具体含义,在此不做讲解了。
这里谈一下结构论的基本能力,也就是学习层面的。
我们对任意的语句进行结构论层面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有助于使用者连续分别掌握不同的动词,而每个动词都可以引申出一系列的词,这样的处理在学习层面是效果拔群的。
当然,这样的处理在学习层面还附带搜索引擎的功能,结构论在语句层面的处理是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结构,这样的处理有助于使用者快速锁定其想确定的词,然后进行后续的处理。这样,相比于传统的按行搜索,这样的搜索,快速高效,且不会遗忘。
以上。
我们在这里谈论分层的问题。
正常的分层是按照具备动词含义的词进行分层,介词根据其含义选择分层或者停留。并选择另起炉灶或者构建模板。
但我们也可以选择每个具备动词含义的词和介词都进行分层,也可以选择一个介词分层一次,我们这里习惯把并列词放在一层,但三个以上的可以继续分层。
我们也可以选择每个词都进行分层,保留并列同层,模板和另起炉灶。
内嵌模板的设定相当于在单个语句的分层中触发另一个语句的分层。
以上就是目前从十七项精进中总结的各项类别,其余的更多是介词的选取上的区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