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都说古代“高考”难,那到底难在哪里?

2023-06-02 13:49 作者:无水无田  | 我要投稿

高考季,也来凑一凑热闹,聊聊古代“高考”。




范进中举的故事深入人心,大家都对这个“爷爷考生”抱以万分的同情。殊不知,在清朝152100名举人里,54岁的范进其实还算年轻的。


据记载,乾隆年间的广东人谢启祚,以98岁高龄得中举人,之后还以百岁高龄长途跋涉进京会试;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居然还不是年龄最大的考生,有个叫陆去从的,103岁才高中举人。


朝廷还专门针对年老考生设立优待制度,凡是老年考生,只要答案没有犯规,无论是否优秀,都可以在定员之外批准及第,并授予举人称号,作为对他们勤学数十年的回报。这个门槛清初时为七十岁,到嘉庆朝却调整到了八十岁,可见清一朝,耄耋之年还奋斗在科场的人并不在少数。


究其原因,是因为明清“高考”不光设立了许多奇奇怪怪的门槛,还有那些细致到变态的淘汰制,更是像一张严密的大网,拦住了一条又一条的“鲤鱼”。



在清朝,要想参加“高考”,首先得三代清白。


清代中国原则上不存在阶级差异,亦即所谓的四民平等,但在为朝廷挑选作为万民师表的官吏时,依然存在严苛的职业限制。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奴仆、倡优;某些地方特有的行业:如山西的乐户,江南的丐户,浙江的九姓渔户等,都属于朝廷规定的贱业;最让人想不到的是,隶属于各个衙门的隶卒,包括牢头、捕快、门子、仵作、番役等等, 居然也都属于贱业行列。


所谓的三代清白,也就是考生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不曾从事如上职业。而且这个规定还会随着上位者的喜好时宽时严,比如乾隆三十六年(1771),朝廷下令乐户和丐户本人和旁支都必须必须清白,即便本支脱离贱业三代,但如果有叔伯姑姐从事贱业的,还是不能参加考试。


其次,你必须奉公守法,不管你是打架斗殴还是偷盗剽窃,只要在衙门挂过号,都不能参加科考。你说我曾经当过官,因罪被革职为民,现在悔过自新求朝廷再给一次机会。门都没有!


如果你家里父祖新丧,不好意思,孝期满了再来。



其实这些都不算啥,最最残酷的,还是明清时代媲美升级打怪的考试制度。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清朝的“高考”流程。从大程序上来说,考生必须要参加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四级考试,才能最终拿到“进士”录取通知书。通过童试的是秀才,乡试合格者称举人老爷,通过会试的还只是贡士,只有安全无虞地通过殿试,才是如假包换的进士老爷。


这9个阶段20多场考试,可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大考小考周周考”,而是每一场都至关重要的“淘汰试”,一个不慎就会回到原点的那种。


现在就来捋一捋整个流程,看过之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会说“五十少进士”了。



童生试—秀才



明清科举与唐宋科举最大的不同不是考试流程,也不是糊名制度,而是参加科举的考生首先必须得取得“童生”资格。所谓童生,也就是县学生员,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生员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学生,他们不必到校学习,只需要参加三年一次定期举行岁试就可。


说起来好像挺容易,其实要想考上童生并不容易。它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大大小小12场考试,方能晋升为童生,拿到“秀才”的称号。


县试的主考官是县令,需要连考5场;府试的主考官是知府,要考3场;院试的主考官则是一省学政,要连考4场。这12场考试重点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四书五经和诗赋。但残酷的是它采取淘汰赛制,也就是说只要任何一场考试表现差强人意,那么就会前功尽弃,只能下一次从头再来。




乡试—举人




好不容易过了这十二关,也拿到了“秀才”名号,但要想前进一步拿到“举人”老爷的称号,必须要参加乡试。


其实在乡试之前,还有一次预备试,也就是让很多考生咬牙切齿的“科试”。科试由学政主持,一般在在乡试之前举办。考试之后会进行排名,只有名列一二等者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到了八月,预备举人们会集中到各省的贡院,参加激动人心的乡试。乡试主考官由朝廷钦派,正、副考官各一人,以及大省十八名、小省八名组成的同考官,专项处理考试事物。


当然,乡试的考试流程也更为严谨。


乡试连考三场,共计9天。秀才老爷们也并非9天全部都住在“号间”,而是以3天为一个周期,中间可以回家休憩整顿一晚。


考试重点较童试也有所不同,一般要考四书三题、诗一题、五经五题和策五题。从第二场考试开始,学生需要默写前一场所作题的起讲几句,以此来证明是考生本人,如果不同的部分在十个字以上,或者意思完全不同,就会被当场取消考试资格。


一个月后公布考试成绩,凡是榜上有名的就是“举人”老爷。




会试—贡士




从举人到进士,还需要通过三次考试,亦即举人覆试、会试和殿试。


其中最不友好的就是举人覆试,这次考试的时间一般在乡试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比会试提早一个月。考试时间一天,四天内完成阅卷,答卷成绩分为五等,名列一、二、三等者,才有资格参加会试。四等考生根据成绩会被停试一到三回,也就是说最少要等3年,最多9年,才能再度参加会试。


人生能有几个9年,想想真是残酷啊。


不过这还不是最惨的,如果名列五等,连举人资格都会被回收。


正式会试的时间一般在春季三月,地点则是北京贡院,同样考3场,不过时间只要6天。考试重点与乡试一样,发榜时间也在一个月后。就是这般不容易的考试,录取率还“感人肺腑”。据记载,清朝最鼎盛的康乾时期,每一届进士的录取人数也就在150左右。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会试合格者一般会被称为“贡士”,必须通过殿试才能真正成为进士。但在参加殿试之前,还有一场“会试覆试”,和举人覆试一样恶意满满,四等以下的考生会被停止殿试一回到三回不等。这还真不是说说,据记载,光绪十八年有318人参加会试覆试,其中有31个是上一届,4个是上上届。



殿试—进士



最后就是仪式感满满的殿试了。


时间在四月二十一,一天内考完,4天内发榜。前三名为第一甲,第二甲、第三甲人数不定。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然后皇帝还会赐下美食,三名鼎甲更是用金碗喝酒,以示荣耀。



最后,在即将到来的考试季,祝愿莘莘学子们,都能历经千帆得偿所愿。













都说古代“高考”难,那到底难在哪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