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早知道,科举考试让这3人入帷就好了!免得把天下搅得天翻地覆

2023-08-27 21:58 作者:史事漫聊  | 我要投稿

“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意思是学习好了文才也罢,武艺也罢,最终目的都是贡献给皇帝,替朝廷出力,光宗耀祖。而入朝为官的前提就是要考取功名。古时候读书人所参加的“高考”就是科举,这对文人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如能高中自然改变自身以及家族命运,走上人生巅峰。 科举制度为历代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人才,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幸运的金榜题名,总有更多的落榜考生,比如我们熟悉的李时珍、蒲松龄,都曾遭遇过落榜。在众多的落榜生中,我们要说其中的三位,因为他们一个比一个反弹得厉害,将当时的朝廷搅得天翻地覆。所以今天就同大家聊一聊三位落榜生的故事,他们不甘心屈服于命运,跨越了千百年的历史,他们的名字仍被今天的我们所熟悉。

NO.1 黄巢

黄巢(820—884年),曹州冤句县(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人,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可能有人会疑问,黄巢作为一农民起义的领袖,怎么会是落榜生呢?其实,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骑射,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曾经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但是都没有考中进士,屡试不中之后的黄巢愤愤不平,写下一首流传千年的名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诗虽然以菊花为主题,但是却透出满满的杀气,最为重要的是,这首诗在日后却一语成谶。黄巢写了很多诗,比较著名的有《菊花》、《题菊花》、《自题像》等。

题诗之后,黄巢离开京城回家继承祖业成为盐帮老大。其实,如果放在今天,黄巢也算是妥妥的富二代了,无奈当时社会层级严格——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一位。

当时的唐朝统治腐败,内有宦官当道,外有强藩割据,再加上连年灾荒,百姓苦不堪言,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黄巢把握了时机,在长垣(今属河南)与王仙芝与尚君长等组织了数千人揭竿而起,人称“黄王”。

黄巢身边由此聚集了一批“天涯沦落人”,虽然没有考上,但是这些读书人还是有墨水的,都成了黄巢军中的“笔杆子”和智囊团,奠定了黄巢起义的人才基础,许多讨唐檄文都是出自这些“高考落榜生”之手,他们传檄诸道,斥责唐朝吏治腐败、赋役繁重、赏罚不平等罪行。

而遗憾的是,在《二十四史》中,黄巢发明的人肉军粮,配得上“敲骨吸髓”四字,他的人肉军粮,采用过机械化手段,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这在世界史上都绝无仅有。据《旧唐书》载:“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chōng)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jiù)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黄巢起义前一年关东大旱,大量难民被收拢,农民起义军发展迅速。878年,王仙芝战死后,黄巢成为起义军领袖,号称“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广明元年(880年),突破潼关,进入长安,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还把唐朝帝王的陵墓给挖掉了,自认为给普天下的落榜考生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有人给黄巢画了张像:“一分文士,二分商人,三分豪杰,四分暴徒”。而这一分文士,也定是看在他当初那两首菊花诗的份上。虽然黄巢最终被唐骏击败,但黄巢也算得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了。

NO.2、洪秀全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另一位怀才不遇的落榜人——洪秀全。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广东花县人,出生于1814年1月1日,客家人,他的远祖是汉族人,父亲是保正,同黄巢相比,家里薄有田产,7岁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等古籍。

由于洪秀全是兄弟中唯一识字的人,村里的长辈都看好洪秀全能够通过考试光宗耀祖。从13岁至30岁,洪秀全一直都在考取秀才的奋斗中,曾经四次考取,最终都以落榜告终,因此,最高学历童生。是不是很颠覆大家的想象?

他曾写一首诗抒发感怀:“有德青年,浪游河海。救其朋友,杀其仇人”。

1843年,洪秀全三十岁,他第四次去广州应试,又一次名落孙山,然而这一次失败让洪秀全愤恨,将书籍都仍在地上,声称“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天理士”!据说,当洪秀全第二次考试时,传教士给了他一本《圣经》,他对基督教产生了新鲜的见解。

第三次赴考落榜后,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洪秀全”,据说是因为将“秀全”拆开是“禾(吾)乃人王”、“禾乃玉食”,“世间万宝归我有的了”。此时他以上帝次子自居,宣称他是统治中国的天王,所以第四次考试落榜后才会发出那样的呼声。

1843年6月,洪秀全决定创立拜上帝会。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见时机成熟,就在广西桂平县的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他自称天王,同时封诸王,目的是想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1853年春末,洪秀全颁布诏书,开甲取士,同时打破常规,增加“女科”,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至此,洪秀全终于实现了自己开科取士的理想。

1857年,天平天国刊印颁行的经典官书之一《天父诗》,收选了500首天王大作,其中有476首是写给后妃的,后妃有多少人呢?三宫四院当然不够收编,据《江南春梦笔记》中说,整个后宫没在太监,妃嫔加女官共2300名美女,88个后妃没有封号,全部数字化管理模式,而出门的轿子是64抬的,是皇帝的四倍,而且规矩甚多。

我们在前文已经看了黄巢的诗,接下来我们定欣赏一下洪天王的大作,《十该打》——

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

起眼看丈夫,三该打;问王不虔诚,四该打;

躁气不纯净,五该打;讲话极大声,六该打;

有喙不应声,七该打;面情不欢喜,八该打;

眼左望右望,九该打;讲话不悠然,十该打。

看完这些,大家总算明白为什么他屡试不中了吧?太平天国带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灾难,所到之外,人口过量死亡,文化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受到惨重的打击,太平天国牵扯了清政府大部分的精力与财力,从而无心对外敌对抗,在此期间,英法联军轻易的攻占了天津、北京,沙俄趁机侵占了我国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是太平天国,其次才是一战、二战。由此可见,古代帝王让读书人终极一生考取功名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样就不会有闲暇的时间去研究造反、起义了。

NO.3 袁世凯:

说到袁世凯,大家肯定会想到一个五大三粗的军人。但事实上,袁世凯也出身于书香门第。袁世凯的祖父两代出过两次进士,两次举人。

袁世凯早年也曾痴迷读书,少年时曾经于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两次参加科举考试但落第,功名失意,以致怒焚历年所作诗文,说:“大丈夫应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郁郁久困在笔砚之间以自误?”袁世凯一怒之下将过去所作诗词文章全部付之一炬,大有壮士断臂之气概。

袁世凯发誓不再与笔墨纠缠,从此另辟蹊径。也正因为恨透了科举制度,后来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上联合其他官员,奏请废除科举,推广学校,从此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取消。

中国落榜的名人志士有很多,很多并没未因科举失意而颓废,甚至报复社会。也许有人会假设,他们当初并未落榜,是不是历史上会是另一番景象呢?其实,这个假设没有意义了,因为发生的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是是非非,就留给后人评说吧。

早知道,科举考试让这3人入帷就好了!免得把天下搅得天翻地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