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观《只此青绿》有感

2023-07-06 15:42 作者:灵潇forward  | 我要投稿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题记 中式的美学可以极致到什么程度?亦动亦静,亦实亦虚。中国人的浪漫可以极致到什么程度?只字未提,却处处是你。中国人的痴狂可以极致到什么程度?呕心沥血,只为心之所向。如果说《千里江山图》是一部旷世奇画的话,那么《只此青绿》也算得上是前无古人的舞剧佳作了。她以《千里江山图》为背景,以画家王希孟的视角展开,以展卷人和希孟跨越千年的对话贯穿始终。观众跟随展卷人进入这幅画中,进入无垠的青绿中,也进入希孟的世界里。

故事始于“展卷”,展卷人打开画卷,与希孟进行了跨时空的交流,也带着观众走入这片青绿当中。展开画卷后便是“问篆”。正如题记所言,此画无名无款,并没有王希孟的印章,因此在这幕中可以感受到篆刻人对希孟的怜惜之情以及他们的匠心精神。之后是“唱丝”,这段展示了宋人织娟的过程,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伴随着优雅又明快的音乐,希孟穿梭在一群白衣女子中间,在雨中翩翩起舞,那个活泼俊俏、肆意快活的少年郎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第四幕是“寻石”,寻石老人背着背篓、迈着沉重的步伐去寻找矿石,希孟也在踏遍山川的过程中寻找灵感。“习笔”一幕最为欢快俏皮,翰林画院的学生们身着粉红衣服,头戴粉花,却毫无违和感,反而衬出他们的调皮。大家一起学习、嬉戏,这也是希孟短暂的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接下来是“淬墨”,制墨人每一次的捶打都是力量与细心的结合。最后一幕为“入画”,这是全剧最精彩、最打动我的一幕了。希孟在经历了一个寒冬的苦苦求索而不得之后,终于茅塞顿开、灵光乍现。他站着舞台中央,挥动画笔,青绿也随之舞动。当终于画成的那一刻,少年喜极而泣,转身走进了自己的画卷中。千年之后,《千里江山图》在博物馆展出,游人如织,展卷人与希孟站在画卷的两端,相顾无言,却是无声胜有声。展卷人向希孟深深地鞠了一躬,希孟回作了一个揖,这段隔空交流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

除了精彩的剧情外,整个舞台的设计也是美轮美奂。舞台是由内外五层可旋转的同心圆组成,演员在移动的同时也能跟着舞台一起旋转,真给人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人物和道具又在可升降的画卷中若隐若现,留有一丝神秘感。国画和舞蹈的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将中式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演员的舞蹈功底和演技也是没的说。最先火出圈的是青绿齐舞的片段,演员们错落有致的变换、挺拔的姿态,以身形将巍峨的群山表现了出来。再配上悠长却又有力的古筝,《千里江山图》好像真的活了起来。但最让我惊喜的不是青绿,不是“青绿腰”,而是希孟。起初我是冲着孟庆旸来的,没想到被张翰圈粉了。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飘逸的衣袂,轻盈的舞姿,令人拍案叫绝的技巧,足以见他的功底之深。那种只有少年才有的不羁与灵巧,那种对绘画的痴狂与执着,表现得恰到好处。他站在台上的那一刻,我由衷地觉得他不是在扮演希孟,他就是希孟。

《只此青绿》看完已有几天了,我还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第一次看到这部剧是在B站的跨年晚会,那时并不了解她的背景,也并未领悟她的美,但后来越看越喜欢,终于有机会来剧院看了一次现场。初见不识卷中意,再见竟不觉已是卷中人。这是舞蹈带给我的感动,是希孟带给我的感动,也是中华文化带给我的感动,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式浪漫。 千里江山,只此青绿,一眼千年,魂入画卷。

观《只此青绿》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