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辐射机枪篇

2022-10-25 00:53 作者:小星星走走  | 我要投稿

绍沙轻机枪

这种法制的轻机枪基本上就是一个笑话,它堪称世界军事史上被装备过的最差劲的机枪(是的没错就连歪把子都比它强),它的故障率是如此之高, 以至于能够正常地连续发射反倒成为不正常的现象……它完全无法适应大战前的战场环境,更不用说经受废土那严酷的考验了,如果说谁还在使用它,那只能是说他实在找不到其它任何一把比土枪还要好的武器。

刘易斯轻机枪

这种轻机枪在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被英国军队列装,并且持续服役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才退役,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的设计已经有些过时了,但是它仍然具有可靠的性能。这种武器使用弹盘供弹,因此供弹具的径向尺寸较大。除此之外,它对于废土使用者的另一个不足是它所使用的弹药为英标的7.7mm枪弹,因此若是不修改弹膛尺寸则其在废土上的弹药供应会较为不易,有意思的是,这种武器本来是由美国人设计完成准备向美军推荐的产品,却最终因为美军对其丝毫不感兴趣而转而在英军那里发扬光大(然后美军装备了绍沙)。

布伦式轻机枪

该型机枪是著名的捷克式轻机枪的直系亲属,和捷克式轻机枪相比,它最主要的改变是取消了枪管上的散热片并改用了英标的.303弹药及30发弹匣作为供弹具,为此它弹匣比原型ZB-26更长也更加弯曲。这是一把坚固、可靠、结构简单而且精准的武器,它伴随着英联邦国家军队度过了二战,并且在战后更换口径为7.62mmNATO又持续服役了五十个年头,现在看起来它是可以在废土上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了。

Bozar(破坏者)

Bozar这个名字源自土耳其语,在废土俚语中它的含义是“破坏者”,从它的外观来看,这是一把粗大沉重口径巨大的狙击步枪,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它厚重的枪体和粗大的枪管并不是为了威力惊人的大口径弹药所设,而是为了保证即使在全自动发射的情况下,这把武器的准确度依旧优异。用单纯的狙击枪或是轻机枪来描述它都是不甚准确的,非要说的话应该把它视作一把发射小口径步枪弹的“精确射手机枪”,这就使得它的使用者必须十分小心地挑选适合发挥这把武器性能的作战环境。

如果一发子弹不能奏效,那就再来几枪,由于兼具极佳的精度和高射速这两个特性,破坏者的一次长点射甚至可以确保把十几发子弹都打到几乎同一个位置上去,普通的防弹护甲或许可以挡住几发小口径步枪弹的直射,但这样密集的命中绝对可以将它彻底撕裂开来,加特林机枪在火力密度上或许可以压倒破坏者,但它显然地缺乏破坏者的精准性。当然,这把武器对维护的要求有点苛刻,若不能正确地保养则很容易出现精度下降和卡壳等故障,不过它在正常运作时表现出来的优异性能完全值得在养护的时候为它多花点时间。

由于其具有较长的身管,从破坏者的枪口中射出的子弹初速比普通的军用步枪发射的弹头初速要高一点,也就是说它的威力比普通的军用步枪要稍大一些,但真正为它赢得“破坏者”这个别名的还是它那可以通过连续精确命中同一部位而摧毁目标的能力。

L86A1轻型班组支援武器

这把武器的无托设计使得它在卧姿时难以使用,这也是它始终只配发给国民警卫队使用的原因。不过,它还是为自己赢得了可以依靠的名声并拥有着超规模的爆发力……被这种胡扯连篇的鬼话欺骗而花费巨资购置了这种武器的废土游民其实为数还不少,只是无良的军火贩子们并不常听到对这种武器的抱怨——任何在激烈的交火中试图使用它的人基本都被武器层出不穷的故障给坑的横死当场,鬼才知晓他们的遗言到底是什么。

轻机枪

轻机枪是一把使用5.56mmNATO子弹的小口径机枪,它采用弹链供弹,可以配用90发或是200发的弹链箱,在战斗中主要依靠其极高的射速和大弹容量来压制并消灭敌人。在2281年时这种武器在新加利福尼亚共和国的军队中已经有了不小的装备数量,但它们往往只在重装步兵(奥利佛将军最宠爱的部队)的序列中才有出现,而不是作为其本应扮演的班组支援角色下放到各个步兵班(这绝对让重装步兵在字面意义上成为了“重中之重”,要知道NCR的重装步兵为了保证防护效果穿戴的是没有动力系统辅助的T-45甲壳,现在又多了一把沉甸甸的机枪)。

由于轻机枪具有高射速、大弹容量的特性,在NCR与凯撒军团的战事中这种武器很快就得到了充分发挥其威力的机会:在大规模交战中军团常常驱使大批仅装备冷兵器的新兵以密集队形进行冲锋,而轻机枪正适合快速地清理这样不知死活地猬集一团的敌人。不过,在巨石城那次堪称惨烈的阻击战之后,NCR与军团之间的战斗逐渐趋向于在广大地域内零星发生的小规模交火,故更加轻便的武器在这一时期更受青睐,而且NCR大批量征召的动员兵也没有经过良好的训练,根本无法发挥这把机枪的火力。

动力盔甲用“突击步枪”

动力盔甲加上激光步枪的组合不论在科幻小说里还是废土上都符合了普通人对于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士兵最为直观的想象,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激光武器(哪怕在战前就已经开始了批量生产)并不见得就能发到每一个身穿动力盔甲的士兵手中,而且激光武器本身也并不是就能适应所有的战况,总而言之,对于动力盔甲配备与之相匹配的实弹武器是极为有必要的——当然,在这方面加特林机枪和动力盔甲同台亮相时威风凛凛的场面也早已让人印象深刻。但加特林机枪本身依旧是一种笨重迟钝而且精度并不理想的武器,更不用说它的生产和维护所需的人力物力甚至还远在激光步枪之上了。

为了能让动力盔甲用上一种较为轻便,体积适中,精度较高,火力和动力盔甲能够提供的武器搭载能力相比还不能显得特别寒酸(绝不能比R91突击步枪还差)而且造价还得便宜的武器,设计人员不得不把许多传统,甚至是看起来十分古旧的设计整合到他们的武器方案之中,结果就是发到部队手中的这枝“突击步枪”在外观上看起来简直像是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形似马克沁机枪的枪管液冷装置和拉机柄,只能做概略瞄准的机械瞄准具,从侧面插入的弹匣/弹鼓,还有枪管上方的提把,再加上相当于轻机枪的重量……

嗯,称呼它为“突击步枪”并没有什么不对,考虑到下面这玩意也能叫“机枪”的话。

虽然外形多少显得有些怪异,但在实际的战斗中,这种武器的表现还是可以说是满足了设计者对它的期待的:在中近距离上它可以提供较为精准的持续火力,在换用光学瞄准镜之后通过短点射也可以有效地压制更远距离上的目标,而液冷设计则确保了它的枪管在持续的射击过程中不会像传统的突击步枪那样容易迅速过热。它使用的.223弹药在对付同样身穿动力盔甲的目标的时候可能会显得威力不足,但是在面对轻防护目标时,小口径弹药带来的较大弹容量以及弹药携行量确保了身穿动力盔甲的士兵能够尽可能多尽可能久地对付多个敌方轻步兵单位。

当然,在未穿着动力盔甲的时候,这种武器也依旧是能够使用的,不过这时候它的使用者就不得不面对在身着动力盔甲时几乎不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这把武器的重量和体积都很大,单兵携行时不如传统的各式突击步枪战斗步枪来的轻便,而在持续射击时枪管护套那急剧上升的温度也会让你绝对不希望在手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触碰到它的任何一个地方。

BAR自动步枪

在1917年时,对绍沙机枪终于忍无可忍的美军终于决定采用新型的勃朗宁自动步枪即BAR 来替换掉它,新枪被称为自动步枪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还没有出现“轻机枪”这个名称,而且最初的M1918也的确没有机枪常见的脚架。但是BAR后续型号的定位的确是更加偏向轻机枪一些, 对于轻机枪角色而言,它偏低的二十发弹匣容量确实对发挥支援火力有一定不利影响,不过考虑到这把武器的设计甚至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用现代的目光来苛责它确实有失公允,而且同时期的不少同类产品如捷克式的弹容量也不过就是这个水平罢了。

在美军决定采用新型7.62mmNATO弹药之后,勃朗宁自动步枪的地位开始下降,但仍然在美军中服役到越战早期,并且持续地在民间保持着极高的人气。直至核大战爆发之前,还有部分警察单位配备着这种武器,但往往都是把它们储存在军械库中极少示人。因为即使在战前这批枪械的年份也堪称久远的缘故,在战后能够找到并回收的勃朗宁自动步枪可能需要经过更加细致的修复才能正常工作。

M60通用机枪

这把机枪的名气可谓是十分响亮(战前著名的电影《第一滴血》为其增色不少),但它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毛病可不少:作为美国人对通用机枪这个概念做出的首次尝试,它在研发的时候借鉴了FG-42的导气机构和MG-42的弹链供弹机构——听起来都挺靠谱的,然而M60机枪在服役期间依旧暴露出不少问题:部分活动部件易受损伤和枪管更换困难是容易理解的,在激烈战斗中因为供弹故障而停火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然而扳机组件的失效导致开火后无法停火的问题就有点超乎人们的想象了(也许在战斗过程中这个问题也不算太大?),射手只得在弹链打光之前把根本停不下来的枪口指向不会打到自己人的方向。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M60机枪总体而言还是一款较为成功的设计。在几十年间它装备了大量西方阵营国家及其仆从国的军队,也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考验,从越南的丛林到中东的沙漠,这把武器开火时沉闷的声音都响彻着战场。

由于使用.308弹药的缘故,这把机枪的有效射程和威力比起.223口径的轻机枪来说有了质的提升,不过相应地,它的质量和体积也比轻机枪大了许多,通常情况下需要两人一组分别携带这挺机枪的弹药和枪支本身协同作战,因为一旦全力开起火来,它的弹药消耗量实在惊人,而且它——在紧急的情况下——可以持续不断的射击直到枪管被烧的通红。

罗克韦尔CZ53

罗克韦尔CZ53是一种多枪管的高射速武器,六根枪管在马达的驱动下据称能够达到1000发/秒的最高理论射速——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在这个射速下射手甚至来不及眨眼就会把弹箱给打空,超高射速下极具飙升的温度也非枪管所能承受,在实际使用中这种武器的射速可能还不到这个理论最大值的十分之一,但也足以让5mm的弹头在顷刻间形成足以撕碎任何敌人的金属暴雨了。CZ53凭借它那极具威慑力的体形以及运作时马达发出的独特声响足以在开火的时候吓得对面的敌人立刻四散奔逃寻找躲藏之所,哪怕他们实际上并不在火线之上,它因此而成为了一挺理想的压制用武器。在它的火力压制下敌人基本上只能抱头隐蔽,而难以对正在包抄他们侧翼的己方做出反应。不过,在大战开始的时候,CZ53并不是同类产品中最为先进的型号,更新型的CZ57“复仇者”机枪已经开始列装了。

CZ53加特林机枪使用弹链拱弹,在通常情况下,弹链会被装在120发或是240发的弹链箱中直接和枪体钩挂在一起,但在需要更加持久的支援火力的时候,射手就需要使用背负式的弹链箱了,这种供弹形式早在越战时期就已经投入了实战,为了保证在丛林遭遇战中能够有足够持久的火力支援,有时候海豹部队会携带500发的背负式弹链箱和轻量化改造过的M60机枪执行任务。在以同样的形式背负小口径弹药的时候,背部的弹链箱装下七八百发子弹完全不是问题,为避免弹链产生钩挂,一般从弹链箱出口处会有一条柔性的金属弹带一路连接至机枪的进弹口。采用这种供弹方式可以极大增强机枪火力的持续性,但无疑也使得射手的负重大增,而且重心也有不稳之虞,不过对于盔甲小子和绿皮来说,这根本就不算个事儿。

CZ53以及其它型号的加特林机枪在废土上已经成为了某种标志,当废土上的人们提起“极具威慑力的机枪”的时候,最先出现在脑海中的总是六个阴森森的枪口。在实际使用中加特林机枪的表现也足以配得上这样的名声,一次40发左右的点射基本上就足够把任何敌人打的四分五裂了——有趣的是,许多废土人往往抱有加特林机枪单发威力不足而需要依靠高射速来弥补的错觉,但迄今为止好像还没有人蠢到要亲身验证一下这个说法的真伪。

“复仇者”加特林机枪

CZ57“复仇者”加特林机枪是罗克韦尔公司开发出来的为了替代老式CZ53型机枪的新型武器,它的改进措施包括增设了散热片以改善枪管的散热能力以及在枪管的内壁进行镀铬处理,而所有这些改进都是为了最终的目的——进一步提高这把武器的许用射速,因为若无这样的设计,枪管将承受不了以更高的频率连续发射子弹而炸膛。这些改进措施可以说完全达成了预期的目的,与CZ53相比,新型的CZ57“复仇者”的火力要凶猛的多。与CZ53一样,CZ57“复仇者”加特林可以选择使用下挂式或是背负式弹链箱供弹。

由于可以应付更高的射速,CZ57“复仇者”加特林机枪在近距离上的爆发力要比CZ53更强,也能更快地将一个快速移动的高威胁目标(比如死亡爪)撕成碎片。当然,更快地消耗掉所有的弹药自然也是高射速可能导致的问题之一,但比起快速解决敌人来,弹药消耗速度变快并不是不可接受的问题,而且电动驱动的加特林机枪实际上可以通过配装连点射限制装置以控制每一次扣动扳机时发射子弹的数量,因而总体而言更高的许用射速是利大于弊的。

为了提升加特林机枪的火力持续性,除去背负式的大容量弹箱外,更大容量的下挂式弹箱也依旧是可行的方案之一,在这种如同航炮弹仓一样的结构就像是一个多层滚筒,可以容纳相当数量的弹药。这样做可以免除在背部背负大型弹箱再由输弹带送至身前带来的各种不便,不过代价就是双臂的负荷大幅度地提高了(再次地,绿皮和盔甲小子可以忽视这个问题)。

至于这种看起来十分唬人的改造,在专业人士眼中根本愚蠢之极,且不论这些乱七八糟的结构会对武器的精度造成多么恐怖的不利影响,在实际战斗中这样张牙舞爪高速旋转的锯齿伤到自己人的可能性可是远比伤到敌人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只有完全被暴力和肌肉塞满大脑的匪徒和超级变种人才会这样毫不留情地折磨自己的武器。更加令人感到不可理喻的是竟然还有持有加特林机枪的土人煞有介事地给它安装上所谓的“瞄准具”,真是不晓得他们到底要用怎样的姿势把手提式的加特林机枪凑到自己的眼前——举案齐眉吗?

“维护者”加特林机枪

这是一把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的究极武器,可以说是日耳曼人创造的顶级的杀戮机器,它可以以超高的射速把4.7mm的无壳弹弹头从它的六碳高聚合物枪管中发射出去——据称理论射速的极限高达1500发/秒(可以肯定的是“维护者”加特林机枪的散热系统必然极其地高效,因为无壳弹在膛内升温的时候自燃的可能性比金属弹壳定装弹高得多)。除去较近的有效射程之外,它几乎全方位地超越了之前出现的所有单兵加特林机枪。

它使用的材料和技术极其高端,弹药也非常先进,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赋予了它超规格的优异性能——以及同样超规格的昂贵成本。可以说在废土之上基本上没有多少个人或者组织能组织起或者说愿意组织起足够的财力武力来装备这款武器。说真的,光是要找到足够多的4.7mm无壳弹来喂饱这头野兽就已经够让人头疼的了。

7.62mm口径加特林机枪:

虽然枪战电影的导演们总是喜欢为他们的主角添加上各式各样凶狠的武器,但就算是喜欢艺术性夸张的他们也知道7.62mm口径的加特林机枪实在已经超出了人体承受能力的极限,若不是电影“终结者”那极富想象力的设定,恐怕我们是没办法在荧幕中看见单兵端着7.62mm口径加特林机枪以每分钟3000发的高射速泼洒弹雨的场面的。但是现在既然动力盔甲已经被配发到部队当中去,那么这种武器出现真正的单兵携带的型号也就顺理成章了。

勃朗宁M2HB

这款.50口径的重机枪最早在一战结束的时候被设计了出来,在当时它原本被预计用于打击坦克这样的装甲单位(一战时的坦克装甲和后来相比确实非常薄弱),不过在二战爆发的时候,美国大兵们已经习惯了用它去敲打任何看起来不顺眼的目标了。它发射的大口径枪弹有着极强的威力,可以轻易地撕碎轻型的载具,或者是哪怕身穿动力盔甲的士兵以及超级变种人。不过,这种武器的弹药在废土上较为稀少珍贵,而且它的后座力和质量也相当地大,因此若不是强壮到超级变种人的程度或是身穿动力盔甲的话,单兵是无法携带使用这种武器的。把它架设在重要地点的周围承担防御任务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肩扛式10mm机枪

要给这把武器划出一个明确的定位事实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它有着和CZ53系列加特林机枪同等的体积和重量,却唯独缺少同等级的火力,毕竟,它使用的是10mm的手枪弹。这就使得它陷入了和一种古老的武器——世界上第一挺冲锋枪,意大利在1915年设计和生产的帕洛沙9mm冲锋枪一样的境地:它们的体积和质量使得它们只能作为支援武器使用,但是弹药性能的局限又使得它们的射程和威力完全不适合做支援武器……想象一下吧,就算它能用上千发/秒的速度不间断地把10mm的手枪弹头发射出去,除了能把动力盔甲的表面敲的叮当作响又能怎么样呢?

 除此之外,它的开火姿势也相当地奇特,并非像其它加特林机枪那样提在手中,而是像导弹发射器一样抗在肩上,希望它的质心不会离这个可怜的使用者的肩膀太远……总而言之,这绝不是一款实用的武器,愿意使用重武器的射手在选择加特林机枪的型号的时候也根本不会对它多看一眼。

K9000狗枪

“你疯了吗?我们不能给它枪,枪什么的……等等,这话我好像已经说过了!是的,我这里有一把机器狗枪!它还有着软乎乎的金属耳朵和一个充满好奇的嗅觉探测器!拿去!”——包若斯博士

虽然有些所谓的“爱狗人士”实在是惹人讨厌,但是对于这种武器来说,哪怕是普通人在细想之后也会觉得很不舒服。因为基本上来说,它是把一条狗的活体大脑完整地取出,并且永远地困在了这把武器的维生罐里。基本可以确定包若斯博士对这种武器的开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位博士自小就对动物有着明显的兴趣和热爱,不过他对兴趣和爱的理解显然和常人有所不同)。它主要利用的是狗对于嗅觉的敏感来探测目标,因此它还配备了一个先进的嗅觉传感器来代替曾经的狗鼻子,在把武器对准一个大致的方向足够长的时间的时候,它就能从空气中嗅出在那个方向的敌人的气味。

在把武器对准目标的时候,武器上部两个金属制的耳朵会兴奋地上下抖动。在敌人出现的时候这种武器会通过一个外置的扬声器发出狗的咆哮声,而在使用者离他远去的时候他则会发出伤心的呜咽。

相对于对狗脑的非人道应用,这种武器的其它部分就好接受的多了。总的来说,这是一挺使用.357弹药的多管式机枪,不过它的三根枪管并不旋转而只是轮流开火而已。除此之外这种武器还配备了一个放大倍率为2.43倍的光学瞄准镜。在增加一些配件之后,这种武器在单发威力和射速上也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改进型

就算是再怎么丧心病狂的武器也总有改进的方案,K9000狗枪也显然未能免俗,在大山脉研究所的一处终端中就记录这这样的一种*****“FIDO”,和原型相比,它使用的弹药口径被变更成了.44马格南,维生罐里的浸泡液也换成了某种红色的药剂,推测是可以增加大脑的侵略性活动,这种方案的构思者甚至还为他构思了一个全新的卡通猛犬标志……

手摇式加特林机枪

如果说在面对半路上突然跳出来的手持5mm口径加特林机枪的变种人时,废土人的心中除掉“卧槽要死”之外不作他想的话,在四百年前被迫面对这种武器的老前辈的士兵们的心声也没什么不同。这种由理查德·J·加特林发明的武器的实际使用效果与它被研发出来的初衷大相庭径:尽管说起来可能令人感到难以置信,但加特林本人一开始实际上是寄希望于“提高单兵的火力密度”从而降低参战所必须的人数,进而达到降低战争导致的伤亡这一最终目的——至于实际情况如何,想来大家也都猜得到。在人类短暂的文明史上,真正地暂时达成了制止战争爆发这一目的的武器似乎只有原子弹,但想想看现在的世界已然是一片废土……

作为最初的加特林机枪,它的基本运作原理其实和后来的那些型号差别不大——除掉驱动武器的动力完全依靠手摇以及供弹时要依靠重力之外,而后者更多地像是思路上的欠缺而非技术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毕竟,给弹匣加个托弹簧也算不得什么黑科技。这种纯依靠重力让弹药下落的设计使得手摇式加特林机枪的弹匣只能竖直地从枪体上方插&入,而且可以说比较严重地影响到了这种武器的射速——虽然理论上这种加特林机枪的最高射速完全取决于手速,但在枪管转速过快的情况下来不及下落的弹药很可能就会被卡在半路动弹不得。

考虑到这种武器需要依靠手摇来运作这一点,任何想要手持而不是老老实实地架设这种武器进行射击的人都要做好手臂的负担比现代型号加特林射手还要大许多的心理准备,毕竟摇把手的那只胳膊是没办法为提举武器出一丁点力气的。

胡椒粉瓶

霰弹机枪作为一种武器的概念已经存在许久,但在废土上却鲜有人将其化作现实。直到近来人们才从流传已久的传闻中知悉,在阿帕拉契亚地区曾经有人——根据留存至今的线索来看也有可能是超级变种人,考虑到它周身上下都透着一股狂野的气息,它至少看起来不像是正经的军工产品——真的鼓捣出了一种可以以狂风暴雨般的速度泼洒霰弹的武器,它圆滚滚的外表再加上可以连续不停地朝目标喷吐足以覆盖其全身的铅丸的特性令它为自己赢得了“胡椒粉瓶”的别名。

无需质疑,这种武器的火力在近距离是十分凶猛的,但它使用霰弹的特性同时也决定了在中远距离上这把极为沉重的霰弹机枪很难在交火中发挥什么作用,幸运地是,通过对这挺机枪的机匣部分进行能量武器化的改装,它的有效射程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之一同水涨船高的还有弹药的价格。

作为采用了转管构型的武器,“胡椒粉瓶”的枪管数量当然也是可以调整的,枪管越多,射速越快。当然,如果实在闲的发慌,只装一根枪管其实也能发射——可这样做的话采用转管构型的目的是什么呢?

MG42/MG3通用机枪

早在世界大战期间,德军装备的MG-42通用机枪就已经威名远扬,这种机枪的射速极高,以至于在开火的时候光凭人耳根本无从分辨枪声的间隔,曾有亲耳听到这种机枪开火的人描述称它的枪声“就好像撕裂亚麻布一样”,这当然也为这挺机枪带来了一些贴切的(譬如希特勒的圆锯)或者虽然贴切但不那么雅观的(比如希特勒的拉链)绰号。在战后这种机枪的设计因为性能优异的缘故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在简单地修改了稍许细节并更改口径换用7.62毫米北约弹之后就以MG3通用机枪的名义继续服役了下去。

M2HB重机枪

很显然在废土上把重武器提着走已然成为了某种风尚,大口径重机枪M2HB自然也未能免俗。这种武器原本是一战时期作为反坦克武器被开发出来的,但随后便因为威力大射程远精度还不错的缘故而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用途(因为坦克装甲车辆的防护日益增强的缘故,这个最初的的设计目标反而成了最不紧迫的需求),但多数情况下这种机枪都是架设在三脚架上或是各种载具之上使用的。

返回:

下一篇


辐射机枪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