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外国哲学史部分》1.8 欧洲中世纪哲学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8、欧洲中世纪哲学
指欧洲封建社会的哲学。公元五世纪末,古罗马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在欧洲开始形成。欧洲封建社会一开始,基督教会的力量即十分强大,它和封建国王互相勾结,形成庞大的统治集团。由于基督教神学垄断了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哲学成为神学中的一个科目,失去自己独立的内容。中世纪哲学上两条路线斗争和教会内部的派别斗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欧洲中世纪哲学早期是教父哲学。它产生于古罗马奴隶社会末期[1],流传到公元七 八世纪。其内容是利用古代哲学中的糟粕,对原始基督教进行改造,制订了一套为教会统治辩护的宗教信条。主要代表是奥古斯丁。到公元八 十世纪,随着教会统治的加强而出现的经院哲学,是在教父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系统、更加烦琐的神学体系。经院哲学是教会统治的主要精神支柱,是欧洲封建社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它盛行于十三世纪,瓦解于十五世纪。主要代表是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
欧洲中世纪的哲学斗争,主要表现为唯名论和唯实论[2]的斗争。这场斗争围绕着“共相”问题而展开,实际上已涉及到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唯实论认为共相[3]是先于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它比个别事物更实在;唯名论则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共相不过是事物的名称、符号或概念。这场斗争是当时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唯实论坚持唯心主义观点,代表正统的经院哲学,是教会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唯名论具有唯物主义倾向,是进步的思想派别,往往成为异教运动以及新兴工商业者的理论武器。
十三世纪由阿拉伯传入的、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阿威罗伊主义,推动了欧洲中世纪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阿威罗伊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是永恒的、不可创造的。它否定灵魂不死、来世报应等宗教迷信思想,主张“双重真理”[4],这在当时是具有进步作用的。这个学说被当作危险的异端邪说,受到正统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之流的攻击,但十三世纪末在法国,十四、五世纪在意大利它都有很大影响。
十三世纪开始,随着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新的发展。它强调研究自然、重视经验、通过实验来认识周围现实。在农民、市民反封建斗争的基础上,它和唯名论、阿威罗伊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一股新的、反对派潮流,有力地冲击着宗教神学,对后来某些进步的哲学派别有很大的影响。
欧洲中世纪哲学反映着这一历史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正像恩格斯所深刻指出的:“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5]但同时又必须看到在文化、技术方面“中世纪的巨大进步”。[6]在哲学领域中,两条路线的斗争十分激烈,进步的思想、唯物主义因素,在极其艰苦的斗争中闪耀发光,为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文艺复兴”作了准备。
注:
[1] 约公元二世纪。
[2] 实在论。
[3] 一般。
[4] 即哲学的真理和神学的真理并存。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31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