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二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
1.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1)利尿药:氢氯噻嗪;
(2)交感神经抑制药:
①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
②神经节阻断药:樟磺咪芬;
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利血平、胍乙啶;
④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①血管紧张素转换化酶(ACE)抑制药:卡托普利;
②血管紧张素 I 受体阻断药:氯沙坦;
③肾素抑制药:雷米克林。
(4)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
(5)血管扩张药:肼屈嗪和硝普钠。
2.利尿药(氢氯噻嗪)
【药理作用】
初期:排钠利尿;
长期:机制不明,舒张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
【临床应用】单用——轻度;合用——中重度(需限盐)。
【不良反应】长期大剂量使用:低血钾、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
3.呋塞咪为什么能用于高血压危象,而不能作为高血压的基础治疗药物?
(1)利尿药后 Na+潴留;
(2)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紊乱。
4.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
【作用特点】
(1)降压作用快而强:
①选择性扩张阻力血管,外周阻力越高作用越显著;
②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比正常血压者显著。
(2)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血管扩张,引起反射性交感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
(3)不影响电解质平衡和脂质代谢。
5.硝苯地平与β受体联合降压的原理是什么?
(1)协同降压;
(2)β受体阻断药使心率减慢、心输出量下降、肾素分泌减少,增强降压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6.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和血管紧张素 I 受体阻断药(氯沙坦)
【ACEI 降压机制】
(1)抑制 AngⅡ生成:
①舒张动脉血管,降低血管阻力(主要药理作用);
②减轻醛固酮介导的水钠潴留,缓解 AngⅡ的抗利尿作用;
③防止血管重构,改善顺应性;
④减少交感神经末梢释放 NA,抑制中枢 RAS,降低交感中枢活性。
(2)减少缓激肽降解;
(3)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轻高血压、心力衰竭、动脉硬化与高血脂引起的内皮细胞功能损伤;
(4)增加患者对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可能由缓激肽所介导)。
【降压特点】
①不导致反射性的交感神经兴奋,不明显改变心输出量和心率,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之中;
②不影响血糖和脂质代谢;
③降低蛋白尿和稳定肾功能,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用于无禁忌症的各种类型的原发性高血压。
7.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作用机制】
①阻断心脏β1-R→心收缩力↓,心率↓,心输出量↓→血压↓;
②阻断近球细胞β1-R→肾素分泌↓,血管阻力↓;
③阻断外周去甲肾上腺素神经末梢突触前膜的β2-R,抑制正反馈途径,NA 释放↓→外周交感神经活性↓;
④阻断延髓血管运动中枢β2受体,降低外周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⑤促进前列腺素的生成。
【临床应用】
①主要用于伴心动过速、心绞痛、心律失常、偏头痛、焦虑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
②用于重度高血压:与其他药物联用,拮抗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
8.一线抗高血压药:
(1)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
(3)钙通道阻滞药;
(4)β受体阻断药(现在欧美定为二线抗高血压药);
(5)利尿药。
9.各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代表药物及作用机制
(1)ACEI(卡托普利):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血管舒张→外周阻力↓→血压↓,减少醛固酮释放引起的水钠贮留。
(2)钙通道阻断剂(CCB):阻断 Ca2+内流,血管平滑肌细胞 Ca2+↓,血管平滑肌松弛,BP↓。
(3)氢氯噻嗪:
初期:排 Na+利尿→细胞外液和血容量↓;
长期用药(3~4 周后):体内 Na+持续↓→血管平滑肌细胞内 Na+↓→细胞内 Ca2+↓→血管舒张→BP↓
(4)可乐定:
①中枢机制:
A.兴奋中枢突触后膜α2受体-抑制交感冲动传出-外周交感神经活性↓-血压↓
B.兴奋中枢咪唑啉受体-外周交感神经活性↓-血压↓。
②外周机制:激动突触前膜α2受体-NA 释放↓(负反馈)-血压↓
(5)利血平:
与交感神经末稍囊泡膜上胺泵结合,抑制囊泡摄取 CA 类递质。
递质耗竭,交感神经传导↓-血管扩张,BP↓
(6)硝普钠:
舒张小动脉和小静脉:扩张小动脉(阻力血管)-外周阻力↓-后负荷↓
扩张静脉(容量血管)-前负荷↓
(7)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①心脏:阻断β,受体一心输出量减少;
②肾:阻断肾小球旁器细胞β1受体一抑制肾素分泌;
③突触前膜:阻断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β2受体→递质释放↓→血管舒张;
④中枢:阻断β受体→中枢兴奋性神经元活性↓→外周交感神经张力↓→血管舒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