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忍无比的科学实验 拯救了无数家庭 母亲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哈喽大家好!我是小乌,欢迎回到脑洞乌托邦。

今天的故事要从一则寓言开始说起。传说有一位富甲一方的商人,生前曾经乐善好施,死了之后能被带去了天堂。上帝告诉他,我可以在天堂为你准备一个房间,你可以在房间里生活一千年。你希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房间呢?富豪思考了一会儿说到,那么就请给我一个最奢华,最宽敞的房间吧。我希望从房间里能看到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还要有最好的食物。上帝满足了富豪的要求。

一千年就这样过去了。富豪再一次被带到了上帝的面前。他一见到上帝就嚎啕大哭,说到,我以为这是天堂,没想到比地狱还可怕。原来富豪要的这房间只有奢华的物质条件,可除了他,一千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如果大家不太理解这则故事的寓意,接下来我要分享的一系列实验,可能能给你一些启发。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 1905—1981)和他的同事们在恒河猴身上进行了一系列残酷的实验。对于动物们来说实验无疑是残忍的,但是 哈洛的实验结果却在之后挽救了无数的家庭,甚至被称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出生于1905年。说起他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他的一个学生,相信接触过心理学的人都印象深刻,那就是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马斯洛。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John Watson)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所以母爱只要提供足够的食物就可以了。母亲如果和孩子过度亲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就应该被当做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华生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只要给我一打婴儿,我能把孩子训练成社会精英,不管是医生、律师还是警察……” 残忍的小艾伯特实验就是在华生的主导下进行的。华生的理论曾经一度风靡全美,接着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后来又被传到了亚洲。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等,皆是基于华生的理论。至今为止,还是有很多家长们对于哭声免疫法深信不疑。
上个世纪50年代初,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喜欢用“刺激,反应,顺从”等词汇。但是哈利.哈洛(Harry Harlow)却喜欢谈论“爱”。一天,在一次研讨会上,当哈洛反复的用到“爱”这个词时,另一位心理学家总是打断他,说“你说的爱是指亲近的意思吗?” 最后,哈洛忍无可忍回击道:“可能你所理解的‘爱’就是‘亲近’,但是感谢上帝,我还不至于这么愚蠢。” 这就是哈洛典型的风格,话说完全不留余地。也是他第一个站出来,对华生的理论提出了质疑。

● 代母实验
哈洛在恒河猴身上所做的第一个实验被称为“代母实验”。 哈洛和同事们把几只刚出生的婴猴分别关进隔离笼中养育。在每个笼子里有两只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直假猴是用铁丝做的, 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另一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触感柔软温暖,但是胸前没有奶瓶。按照华生“有奶就是娘”的理论,胸前拴着奶瓶的“铁丝妈妈”应该更受欢迎。可结论出乎意料的是,参与实验的所有婴猴都与绒布做的“绒布妈妈”更加亲近。只有在饥饿难耐的时候才会到“铁丝妈妈”那里去喝奶,随后又会马上跳到“绒布妈妈”的身上。
哈洛随后将实验升级,他制造了一个能够发出可怕的敲鼓机器人,放进笼中。想要看看在惊吓之后,小猴子们会作出怎样的反应。不出所料,当猴子们看到面前的怪物,全都吓得惊叫着奔向了“绒布妈妈”的怀抱,不断的抚摸绒布妈妈,最后慢慢平静下来。

哈洛还将小猴子们放进一间充满各种玩具的实验室里。但是像所有新生儿一样,小猴子们对于陌生的环境是充满恐惧的。如果房间里放置的是“铁丝妈妈”,小猴子仍会害怕的卷缩在角落里,寻找安全感。接着哈洛将“铁丝妈妈”换成了“绒布妈妈”,小猴子毫不犹豫的冲向了“绒布妈妈”。当得到了安全感和足够的自信之后,小猴子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尝试去触碰房间里的那些玩具。显然得到母爱的小猴子表现的更加勇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哈洛的“代母实验”可以是说一脉相承的。小猴子在铁丝妈妈那里得到的是充足的食物,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而在“绒布妈妈”那里得到的是更高一级的需要:安全感,和依恋感。
“绒布妈妈”和“铁丝妈妈”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柔软的触感”这个特征。说的再具体一点,相比铁丝,绒布的质地和温度,都与猴子的皮毛更加相似,所以小猴才更愿意亲近绒布做的妈妈。

基于代母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了他的第一个重要理论,爱源于接触,并非食物。接触所带来的安全感,才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这是为什么如今“袋鼠育儿法”被很多国家提倡的原因。所谓"袋鼠育儿法"并不是真的将婴儿放在口袋里,而是尽可能地让婴儿接触人的皮肤,让婴儿感受人体的温暖和宁静。科研人员曾针对1993至1996年期间出生的,体重不足1.8公斤的264名早产儿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察。采用"袋鼠育儿法"的早产儿,死亡率明显低于对比参照的纯保温箱早产儿。长大后的性格也较为温和,不好斗,不易冲动。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并没有止步于“代母实验”,猴子们也没那么快得到解脱。

● 摇摆实验
代母实验结束后几年,哈洛和他的同事们很快意识到一个问题。由绒布妈妈或者铁丝妈妈养大的小猴子们,无法融入猴群,出现了孤僻,自闭,甚至是自残的倾向。有的攻击性还非常强,对周围的所有同类都抱有敌意。这时,哈洛又突发奇想,这些猴子们连群体生活都无法适应,他们还有没有繁殖和养育后代的能力呢?果然不出哈洛所料,被代母们养大的小猴子们,不论是公猴还是母猴,都失去了对异性的兴趣,根本不愿意交配。如果把正常的公猴放进笼子,尝试让他们和母猴交配,母猴们会拼死抵抗,弄得公猴们一身伤。这时,哈洛又搞出来了一个泯灭人性的发明,“强暴架”。把母猴固定在架子上,以便让公猴骑在母猴身上,实施交配。交配虽然是顺利完成了,但是参与实验的20只母猴中,有7只在剪断脐带之后,就完全不理睬孩子了。有8个经常暴打或者虐待孩子。有4个甚至残忍了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只有1只母猴,勉强的尝试给孩子喂奶。
哈洛开始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被代母养大的小猴子们为什么后失去了对交配的兴趣。哈洛和同事们开始对代母,绒布妈妈进行改造。增加了它的摇摆功能,让绒布妈妈显得更加逼真。
就像我们小时候被放在摇篮里摇一样。于是,绒布妈妈2.0升级版隆重登场。新一批小婴猴,也被送进了实验室。在这次的实验过程中,哈洛和同事们保证小猴子们每天有至少半个小时的时间,和会摇摆的绒布妈妈一起玩耍。实验结果显示,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小猴子们,成年后基本上都正常。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也不排斥异性。
8:46
在此基础上哈洛还做了一个补充实验。他把一群刚刚出生的小婴猴关在笼子里,不让它们和任何真妈妈,假妈妈们接触。8个月之后,将小婴猴们取出,放回有“绒布妈妈”和“铁丝妈妈”的房间里。结果这些婴猴们并不会和任何一个妈妈亲近,它们长大后也变得非常胆小,不合群,惧怕其他猴子。一旦有其他猴子亲近,它们会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甚至自残,撕咬自己的皮毛。哈洛发现,婴猴出生后,一旦和母亲分开超过90天,即使是后来再被放回母亲的身边,也很难成长成为正常的猴子了,因为某个“关键期”被错过了。相反的,如果小婴猴们出生后的一段时间一直和母亲呆在一起,后来,即使将它们单独隔离一段时间,重新放出后也会很快恢复社交能力。
由此,结合之前的“代母实验”,哈洛得出了一个结论,触摸、运动和玩耍,是母爱最关键的三个因素。而且每个新生儿,刚出生的一段时间是建立情感纽带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那扇门就会关上,由此造成的伤害将永远无法弥补。对于恒河猴来说,这段关键期是90天。如果换算成人类的寿命,大约是6个月的时间。所以孩子刚刚出生后,父母,特别是母亲要避免与孩子长期分离。1958年,哈洛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他将他的这一发现写成了论文「爱的本质」,其中一句话是: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了解了爱的本质之后,哈洛又开始思考。如果父母给予孩子的不是爱,而是虐待,孩子们会做出怎么的反应呢?为探索这个问题,哈洛又设计了残酷的“铁娘子实验”。

● 铁娘子实验
所谓铁娘子,实际上是哈洛设计的一个“邪恶”玩具代母。它会时不时的向小猴子们发射钝头的铁钉,喷出冷气,发出怪声。这一切都让小猴子们感到无比的恐惧。当玩具代母发作时,小猴子们会被吓得躲在笼子的角落里,吱吱乱叫。对幼猴来说,这种“代”绝对可以被称作一个“邪恶”的母亲。可实验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无论玩具代母如何虐待小猴子们,它们都不会离去。只是在玩具代母发作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当这种虐待行为结束时,小猴子们就会立刻回到代母的怀抱,紧紧的抱住代母。

所以哈洛认为,一旦父母和孩子的依恋关系建立,即使后来父母再怎么残忍对待孩子,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之情仍然不会动摇。都说母爱是伟大的,可小孩子们对父母的依恋又何尝不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呢?

● 绝望之井
时间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生物精神医学兴起。专家们认为通过药物可以减轻,甚至是治愈精神方面的疾病。这引起了哈洛的极大兴趣,他开始在一次在恒河猴身上展开实验。这也是他一系列实验中最残忍的一个,被称为绝望之井。
哈洛制造了一排排漏斗型的小黑屋。将一批刚出的幼猴头朝下吊在小黑屋里。漏斗的底部有足够的食物可以获取。所以小猴子不会被饿死。漏斗型的小黑屋就像是一口井。一开始,小猴子们被拼命的挣扎,尝试往上爬,发现无法挣脱之后,就逐渐安静了下来。随之而来的便是绝望。哈洛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在短时间内,让小猴子们精神崩溃,呈现人类的抑郁症状。

就这样,刚出生的小猴子们在绝望之井中吊了整整两年。被释放出来之后,如哈洛所料,它们都患上了重度抑郁症。随后,哈洛开始使用药物治疗猴子们的抑郁症,结果发现,不管用什么药,再到尝试各种治疗办法,收效都甚微。幼年被吊在绝望之井的小猴子们,总是远离猴群,呆呆的坐在那里,没有活力,自闭、自残和攻击性强。
由此,哈洛得出结论,“对灵长类动物来说,幼年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导致孩子的心理残伤,甚至是死亡,而这种影响会伴随它的一生。” 在这些小猴子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人类最惨重的精神疾病是怎么来的。
绝望之井,对于小婴猴来说就是没有回应的绝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婴儿会出现两种强烈的负面情绪,第一,感到绝望。第二,产生仇恨,想要毁了整个世界。
我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提问者说“被爸妈家庭冷暴力我该怎么办?”其中有一个回答让人看了非常的揪心。答题者所说她小学5年级的一个暑假,因为不想上辅导班,被妈妈冷暴力。妈妈一个暑假都没有跟她说一句话。她痛苦过甚至用头去撞墙,最后给妈妈写了一封信,说她知道错了,愿意去上辅导班。在随后的几年里,她妈妈还不断的用同样的冷暴力方式,逼她去做她不想做的事。如今她已经研究生毕业了,但是她表示不愿意结婚成家。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太好,不愿意去祸害别人。

在电影中,我们可能会经常看到,把犯罪分子关在小黑屋里,一连几天,这是突破他们心理防线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在完全黑暗,没有回应的房间里,没人会跟你互动,寂静和绝望会让你越来越烦躁不安。大部分被关的人,撑不过3天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抑郁等症状,甚至有人会出现幻听和幻觉。
我们回到视频最开始所说的那则寓言。富豪向上帝索要的那个充满各种食物,拥有最美丽风景,但是只有他一个的房间,其实也不过是一个豪华版的小黑屋罢了。

弗洛伊德的著作《性学三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说道:“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在哈洛的实验之前,大多数美国人信奉约翰·华生的育儿方式。“不要溺爱宝宝,不要在睡觉前亲吻他们,正确的做法是,弯下腰握握他们的手,然后关灯离开。”
但是哈洛的实验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跟宝宝握手,而应该毫不犹豫地拥抱他们。父母的回应和接触所带来的的安慰感,是爱最重要的元素。
都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约翰·华生用自己的育儿方式,导致他的3个孩子成年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多次试图自杀,大儿子才30岁就不幸自杀身亡了。
不可否认,哈洛的实验对于小猴子来说是无比残忍的。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实验,从此改变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育儿观。

如今的父母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这条起跑线的关键绝不在于物质。高质量的陪伴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很多人看不到的那条隐形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