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书与酒|在语词的旷野里触摸现实

◼️ 我想我需要撰写一卷「春天假期的说明与期待」,把我们日常文章中谈论过的所有关于春天的臆想全部付诸于实际。毫无疑问,假期是难得的,让我们从枯燥繁琐的日常之中脱离出来的新语境,假期容得下所有平日里容不下的放肆,假期也可以包容所有日常说来矫情的仪式和追逐。
◼️ 我想我们可以找一块草坪,是那种时间进入五月后丰茂而茂盛的绿色草坪,然后就地坐下或者躺下。草地刺啦啦的触感并不会让人很舒服,可能还会有些小虫子或者刚刚下过雨后还软烂的泥土。但这些都不妨碍它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们可以席地而坐枕着自然,聊些有的没的,有一搭没一搭,累了就看看天空和远方,不累就拍照、追逐小狗或者放个风筝。
◼️ 我想我们可以找一个夜晚,第二天没有早起的压力,也没有因为什么工作或学习没有完成而产生的愧疚感,更不会有随时随地出现的工作或者学习信息。我们可以像杰克·凯鲁亚克那样疯狂的冲进一家酒吧,点上一大杯还冒着冷气和气泡的啤酒(最好是果味的),然后再疯狂的冲出酒吧的门,坐在路边大口大口大喝。五月的晚风里已经夹杂了属于夏天的暖意,我们敞开衣服任凭春风肆意,然后攀谈、唱歌、大喊大叫、甚至在凌晨去路中间跳一支舞。
◼️ 我想我们可以找一家书店,不带有任何目的性和工具性的走进一家书店,去随意拿起任何一本你觉得装帧和封面很美的书,或者翻阅每一个名字足以吸引你的书——喜欢就多看两眼,看不懂就匆匆放下去寻找下一本。书单里最不缺的就是思想和知识,像一个充盈且有趣的大脑,你大可以用一整个下午的时间与这个有趣的大脑攀谈,并把所有瞬间的灵感,一闪而过的想法,真实的心动,统统打包回家。
◼️ 我想我们可以找出一整天时间,窝在那个只属于你的、安静的空间里。从瓦蓝的天空到玫瑰色的日暮,从洒满阳光的屋子,到昏黄的台灯在黑暗中投下一片炙热的光晕。你就坐在那里,翻阅一本书,或者看上几部电影;你就坐在那里,用一整天的发懒去对抗庸碌的生活。
◼️ 我想我们就该整点虚的,比如草地和诗歌,酒精和旷野;就该谈论当下,马路上高歌和没有明天的爱情,然后举杯:一杯敬存在的痛苦,一杯敬自由的眩晕。
◼️ 我想,放假真是太他妈棒了!

🌠
04/28/Fri.
我们始终在寻找旷野,
现实的旷野与虚无的旷野。
@TuTouSuo™️
近些年的阅读中,我越发偏爱社科类探讨、人物传记与纪实文学这三种读物,与文学作品和小说的距离越来越远——其实我也很难说清楚这种变化来源于何处,但读书这件足够私人的事情,追求的本身便是一种内在的「对话感」,即在阅读到他人之文字与思想的同时,以自我的第一人视角与这些语言保持对话。
这种感觉如果形容得虚一点,大概就是你我皆生活于这忙碌的俗世之中,而每一个大脑在片刻中闪耀出的灵韵,都有能将另一颗大脑从生活的桎梏中解脱的力量:读波伏娃与伍尔夫,能读到她们生活之困顿时也依然在寻找自我和自洽的反思,而这样的反思之于每一位当代女性,都是一次关乎女性主义的启蒙;读布劳提根、兰波或者杰克·凯鲁亚克,能读到他们在历史不可逆的进程中迸发出的属于个体叛逆的最高音,这种叛逆与疯狂之于每一个今天社会中的个体,都是对灵魂深处自由的唤醒。
我知道这些故事真实发生;
我知道这些困苦稀疏平常;
但我也知道这些思想充满力量。
去年十二月份我便囤下了大量大量的书籍,在冬天的冲刺工作的每一天都在幻想着元旦到春暖花开的每一个晚上,我都可以在昏黄的灯光下,翻开某个人的人生,或者走进某段真实的历史——我抱着这样的期待等啊等啊,却没想到十二月末突如其来的阳性把每一个人无差别地拉扯进了历史的进程中,家里人的生病,奔波于家和医院之间的看护工作让我两个月的时间里,从未有一天晚上能够清醒且无困意的捧着一本书超过10分钟。之前囤积的书大多都没有拆封,便和我一起从冬天走到了春天。
过去一段时间的波折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阅读和思想之所以于这个时代而言成为了一种奢侈品,也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实在是太过令人疲惫也太过折磨,以至于多数人根本没有任何能够平心静气坐下来的一个小时,把时间交给于当下生活而言无关紧要的哲学或者历史——因为它们既不重要,也不能帮助我们活得更好。
直到后来,我在某个恢复了平静的夜里一本一本拆开了那些甚至有些落灰的书,当时购买他们时茂盛的好奇心早就无处可寻,我随意拿起来一本重新开始阅读,阅读诗歌,阅读传记,阅读社会学与哲学。而当那些关于「现代性」的思考,关于「焦虑」的表述,关于「一个人的困顿与成长」的话题重新摆在我眼前时,我发现我看到不仅是书本里的文字与思考,每一个字里我看到的都是对我近日的窘迫与低落的回应——这件事的奇异之处恰恰在于,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自己的生活足够糟糕,自己的情绪莫名其妙,但回到书本里时,你总会与甚至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同样的忧愁和同样的沮丧,文字亲切的包裹着你,并诉说着: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
如果说现实的生活是一条既定的轨道,那么书本提供的就是无限的可能,这可能性的旷野中,潜藏着关于现实的无数重答案。
这便是今日书单的主题了。
“在语词的旷野里,触摸现实。”
“这是最廉价但也最永恒的浪漫。”

🌫
◼️ 春天里那些拯救我的书
🕳️ / TuTouSuo / 春日书单/ValueRationality
*很久没有写书单了,从二月到五月阅读的书没有以往多,并且在阅读中我更是抱着一种清晰的「寻觅感」,即寻觅某种关于现实的、生活的答案。因此这次推荐的这批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大多是一些个体关于社会的生活,自己生活方式的表达;而我也希望于从他人的生活方式中,寻找到更多关于的可能性,寻找到正在的旷野。如果要为这期书单起个名字,那么「一百种旷野的存在」我想是最为合适的表达。
⚪️

-《把自己作为方法》
- 项飙、吴琦
这本书便是我提到的,在某个再次开始阅读的晚上,我随手拿起了它,就再也没有放下过——从第一次阅读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甚至我早就读完了它,但我直到现在都把这本书放在我的桌边,甚至也会在某个外出的时候,随手拿起揣在包里:要说解困,这本书并未提供什么深刻的见地与答案,要说可读性,作为一本对话录,它读起来也足够随意化和口语化,但就是这样一本关于项飙老师人生几段重要经历的回忆录,却成为了一种真的的自我救赎,就像标题中之言:把自己作为方法,而不是把别人的话或者社会的标准作为方法。
作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者的项飙老师有许多为人熟知的理论,其中最近一段时间时常被提及的便是「重建周围」这个概念,这其实也与项飙老师的研究方法与观点一脉相承,即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去理解这个社会的肌理;同时也作为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去进入社会的分工:所以这整本书都是一种絮絮叨叨的碎碎念,却意外的对社会格局的演变、全球化的历程、学术研究的趋势等问题作出了一些回应。
说实话,书中探讨的问题都非常宏大,仅仅是以碎碎念之言便想要去回应,或者讲清楚这些大问题是不可能的,这也是这本书受到了一些诟病和质疑的原因所在,但相对来说,我认为此这本书并非是想要去解决什么问题,而是想要以一个学者的经历和生活,阐释出思考者于社会而言,应当是怎么样的存在,以及我们要如何做一个思考者。
项飙老师近些年之所以受到推崇,除了他个人的学者态度之外,也与人文社科不断觉醒的个体意识密切相关——我们需要面对一个事实:在我们身处的社会中,并非每个人都因为它们变得更好。我们要去找到这些被留在旧世界的人,在变革中被遗忘甚至牺牲的人。因此研究者要进入这个社会的巨轮内部,寻找因摩擦而疼痛的一颗颗齿轮。与宏大的赞叹保持距离,去触摸坚硬、感受冰冷、倾听疼痛,让理所当然的被重新质询,让消失不见的被重新看见。
“反思不一定要咬着牙,怎样形成一种意识,平衡自己的历史来源和自己现在的行动,这是真正的英雄。”
⚪️

-《多谈谈问题》
- 单向街系列谈话录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名为《小狗上学记》的推送,其实那篇推送的标题并不叫这个,而是在发出前大概十分钟被改成了这个更童话性的题目,原来的题目叫做《这些年,很多人开始醒了》,而这个标题,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后头脑中始终萦绕的一句话。
这些年,精准一些的话其实是「这三年」,没错,这是一本对过去三年中很多隐藏问题,对社会思想的复苏,对现存之困顿进行对话与解答的书本——整本书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对话者如许知远、戴锦华、项飙、迈克尔·桑德尔等人,他们用言语凿开了闭塞的思想大门。
在卷首语中,主编吴琦借罗兰·巴特语,对眼下即可变脸的欢庆表示犹疑,“一个人刚死,其他人便疯狂地构筑未来”。这个春天不再寂静,我们为精彩的表演热烈地鼓掌,在深夜的酒吧持续制造欢乐的喧哗,不知疲惫地用肉身挤满每个公共场所。但是痛苦的记忆总会掉进快乐的间隙里,在以为能松一口气时,猛地发现还有伤口在心里哆嗦、不能愈合。
在深陷防疫的日子里,我们列出了这些问题,想要一一求解,以此来对抗短期的焦灼。结果突然出现急转。那样的日子迅速成为历史,大家飞也似的奔向新的生活节奏,不想再回头看。但提问题是必要的,面对过去的问题也是必要的,自省更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提问题是一种维持基本尊严的方式,即便它会延宕人的痛苦,但至少我们不再对痛苦的根源视而不见。虽然维持快乐也是重要不过的事,但我们也需要停留在痛苦中,以此作为漫长复苏的起点。
起点,正是这本书想要表达的含义,三年后的起点。
⚪️

-《世界:20世纪的道别》
- 简·莫里斯
简·莫里斯是曾经英国《泰晤士报》和《卫报》的记者,她也曾经如此称呼自己:我们这一代的首席记录者,但她又同时开始质疑「记者」这个身份,于是她写下:“尽管我是个有抱负的文人,但我也是个有抱负的无政府主义者,我从来就憎恶权威,尽管有时会被其辉煌诱惑。但我对报纸写作进,这种偏见有时鼓舞,有时压抑了我的新闻生涯。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不再受雇于任何机构开始靠自己漫游,我被这个广大的世界过早的变得乖戾,不想再让自己的写作拴在日常新闻上。”
作为记者和写作者的莫里斯有极其大的优势去游历世界,视角宽阔、情感细腻、洞见深邃。从威尔士的乡土、大英帝国的荣光、欧洲主义传统到具有世界主义、多元主义的反思,她说她的本性是局外人,职业是旁观者,倾向于做孤独客,这一辈子一直在看事物和事件,观察它们对自己个体的特定感受力的影响。这通常并非是一种内省的生命,但自身审视一直就纠缠着她。她赋予每个文明、民族、国家和城市以人一般的性格,去感知每一片土地、每一块天空下每一秒的空气中的炙热,以时而细腻,时而浑厚的笔触记录每一段时光。
其实这本书本可以当作一本厚重的游记来看,但当我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意识到一个宏大的命题: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她对世界的认知方式,甚至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她身边的世界。
视野决定世界。
世界旅行基本上是一种现代发明。在此之前,世界上绝大部分人一辈子的生活范围都不会超过自家烟囱里的炊烟所能飘散的范围。不过人在本性中确有一种迥异于其他生物的特性,即乐于体验变化,在旅行中这意味着对各种互不相同的环境的品味——北极熊只会喜欢一种环境,只有人才会被“异国情调”所吸引。对人来说,旅行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观察的过程,而简·莫里斯证明,观察世界也就意味着给自己建造起一个世界。
对于始终以「体验」为生活方式的我来说,这本书无异于是另一种维度上的自我重建。
⚪️

-《温柔的确定性》
- 哈丽娜·波希维亚托夫斯卡
楠姐的访谈结束之后,我去了楠姐推荐的一家广州的小书店,并在书店里买下了这本书,这件事像极了巧合,我们的访谈结束在关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讨论之中,最初我们聊到这是一个充满着不确定的现代社会,最终我们表达,「思考」其实就是这个时代里最重要的确定性。
这是一本诗集,一位女性诗人写下的关于爱的思考:“物理是真实的/圣经是真实的/爱是真实的/真实的是痛苦”。
她的诗枉顾读者,同时也漠视流行,且极力避免介入时代的思潮,但虽然她的诗刻意屏蔽外界的侵入,但我们依然能看到一位东欧艺术家身上关于时代与政治的影子:“全然不关心政治/不合群”(《每天》);“以文字诉说我的痛苦/仿佛抒情是一把钥匙/适于打开/久已关闭的天堂”。
战乱、疾病、思维的威胁,这些是时时刻刻发生在诗人生活中的事情,但她却在这些之上,谈论爱情、理想与美好。
对于生命的不确切性,孕育了温柔的确定性。
⚪️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 卡伦·霍尼
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卡伦·霍尼就已经意识到到“焦虑”是现代人的重要病症,于是她研究焦虑,剖析焦虑,对抗焦虑,最终写下来这本书,诉说着这个人人都有病的时代。
如果一个人疯了,我们说他病了如果一群人疯了,我们说这是历史。
从小镇做题家,再到去年一整年的发疯文学、孔乙己文学,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已然以一种具象的、公共化的方式表达了出来,焦虑与抑郁不再是私人的情感,而变成了一代人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卡伦·霍尼给出了一个相当精准且犀利的答案:因为个体在挣扎。
个体挣扎在社会既定的标准要求,和个人欲望之间无法平衡,个人欲望带来的是关于自由的想象,但社会既定的标准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束缚个个人的功利主义,当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将信息传递的当下,集体主义的趋势被个体主义所取代,这样的挣扎就会显得尤为激化——几乎我们每个人都在挣扎,挣扎着成为一个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还是成为一个个体意义上愉悦的人。
书里其实没有给出太多的答案,当然我也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无法给出答案,因为答案我们其实非常清楚的知道,问题在于是否敢真的去对抗这样的世界与标准。
⚪️

-《女性主义全球史》
- 露西·德拉普
这本书我才买没多久,是一本关于女性主义的新书,随书赠送的贴纸和徽章都非常的可爱,特别是这四个徽章,真的非常酷!
不同于我们熟知的上野千鹤子和《第二性》这类女性主义作品,这本书可以理解为是女性主义的观念与历史整合性书籍,从开篇关于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的定义引入,再到后续一系列女性主义的历史发展、观点发展——因此如果已经初步了解过女性主义,并希望在学术研究层面上对历史脉络有更全面的理解,或者对女性主义的不同派系依然云里雾里的,我觉得这本书作为一本工具性,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但工具之外,这本书的价值理性在于,不同于一般的史书写作,这本书以拼贴的方式呈现了全世界近二百五十年以来纷繁复杂的女性主义历史。这并不是一条畅快的大道,反倒是过往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一种社会运动的疲惫与艰辛,女性值得被看到被尊重,男性的参与也应该被肯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许我们所向往的“性别平等”真的就不再那么遥远。
⚪️

-《开场:女性学者访谈》
- 新京报
女性主义学者多萝西·史密斯曾在其著作中指出,女性只能根据男性的概念图式来描述自身体验,这一理论所暗含的预设条件即是以女性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叙事与语辞是匮乏的、不足以反过来支撑日常生活的。当此现象作为社会共识被思考、被反思时,一切与父权制下的男性视角有不同程度脱离的叙事都值得被鼓励、被叙说,以及最重要的,被聆听。
而这本书不是,这本书把上野千鹤子、戴锦华、陆晔、毛尖、梁鸿、张莉、包慧怡这些优秀的女性聚集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属于女性的言说:她们的生命经验,不满与困惑,野心与梦想,每一篇的访谈和每一句有力量的话语背后都有一句我的感慨:
“她们的生命真开阔啊,让人由衷地感到被激励。”
这是我爱看传记,爱看访谈的原因——既然每个人的人生都有无数的可能性,那我们为何要被困于轨道之中,却遗忘了广阔的旷野?
用这本书结尾,也是再一次呼应了今天的主题:阅读,就是在语词的旷野中去触摸现实,而后重建关于自己的生活可能。
*写在最后,按照我们的传统惯例,和书单相配的必须是酒单,今年我沉迷于自己泡酒,把菠萝、柠檬、蓝莓、草莓一起泡浸高度数的伏特加里,泡上24小时,你就可以拥有240小时的愉悦,用这种酒精到来的,不同于以往生活秩序的愉悦,去肆意的感受生活,感受无数可能性吧。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º· ☾˚‧º·
「24届/春日基础班」
梳理重点内容
将理论落回生活

♡+♡=♡²
「2024/公开课/再建巴别塔」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追逐独立,畅意自由

♡
「2024/TuTouSuo/全程班」
将真空理想连接现实
以理想入世对抗荒谬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