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速度就是武器:不带弹药的前苏联M-25特种攻击机项目

2020-09-03 14:49 作者:lancer1117  | 我要投稿

前苏联航空工业部于1969年6月17日启动了一个新的项目。该项目的研发工作为设计一种“具有冲击波的特种攻击机”,项目名称为M-25。前苏联多家设计局及空军参与了该计划。

M-25特种攻击机想象图

关于“带有冲击波的飞机”这一思路最早是在1968年提出的:这种新型飞机无需携带“常规”武器就能攻击敌人。根据设计构思,该飞机必须具有极高的推重比,以使其能够在低海拔和超低海拔条件下持续超音速飞行。这架飞机在敌军上空超音速飞行时会产生强大的冲击波,破坏敌军的设备,并摧毁轻型建筑物。

M-25特种攻击机想象图

1968年年底,前苏联使用米格-21战斗机进行了验证实验。试验表明,低空高速飞行的冲击波高达0.025-0.05 kg / ㎡。这足以造成人员伤亡。但冲击波会受地形起伏和沟槽影响而降低强度。

米格-21战斗机

根据初步研究结果,该飞机的尺寸及性能大致确定:设计师认为M-25飞机应该是一种具有较大尺寸和重量的飞机,并装备一种强大的发动机用来在低空为飞机提供持续超音速飞行能力。在飞机外观气动布局上,刻意采用可定向增大激波的布局来加强冲击波对地面的打击。

M-25特种攻击机设计图,最初采用的翼下吊挂发动机

形成激波和强大的推进系统成为整架飞机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为了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研发团队设计了从起飞重量20吨到165吨不等的各种滑翔机,这些试验是最后飞机定型的基础。M-25飞机采用了翼下与机身融为一体的楔形机翼,但在细节处做出修改以改变飞机周围的气流,在低空高速飞行时可以向机身下面和侧面形成强大的指向性冲击波。

采用翼下吊挂发动机的M-25特种攻击机被认为工作效率不佳

M-25预计将搭载不超过四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在战斗模式下,飞机的速度应达到1.4马赫。当时最新的AL-21F和图曼斯基R59F-300发动机也只能将飞机加速至1.15马赫。因此有人提出在进入攻击时使用液体推进剂的火箭发动机为飞机提供额外的加速度。

楔形机翼产生的气流分离可能会导致安装在机翼或机身下方的发动机进气效果不佳。因而安装在机尾和机背的布局被认为是最佳设计。

背部安装发动机的M-25特种攻击机设计图

所有型号的M-25起飞重量均为110吨,尺寸大致相同。当在50米的高度飞行时可以制造出0.22 kg /㎡的冲击波。计算表明,如果几架飞机编队从目标上方高速飞过,形成的几道冲击波应该能导致能量的增加,对目标的破坏会更大。

M-25的研发一直持续到1972年,在此期间,所有参与该计划的科研机构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设计出了多种型号的飞机。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没有产生预期的结果。

该项目面临许多当时无法解决的困难。在低空高速状态下,该机必须承受较高的机械和热负荷。并且引擎问题仍未解决。

尾部安装发动机的M-25特种攻击机设计图

此外,由于M-25攻击机需要在低空以超音速持续飞行,地形的变化对飞控系统的要求极高,甚至导致需要使用自动驾驶仪才可以正常飞行。这为之前提到的编队飞行带来了新的困难。

因此,即使经过长时间的研究,M-25项目的设计构思被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也无法实施。在没有大量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进一步的研发也变得极为困难。因此在1972年M-25项目的研发最终被取消。

速度就是武器:不带弹药的前苏联M-25特种攻击机项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