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锁麟囊》学习杂说(秋思)

三年断断续续的学习,终于学完了这出《锁麟囊》,本来想写一些学戏的感受,可拿起笔来又不知道该怎么写了,出于对这出戏的喜爱,只能把在学戏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朋友们能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得到启发,同时也给自己留一份回忆的资料,免得以后忘记。
《锁麟囊》是一出被称为“集程腔之大成”的程派经典名剧,由翁偶虹先生编剧,1940年4月29日,程砚秋先生首演于上海黄金大戏院(就是后来的大众剧场,位于现在的西藏路金陵路口,现在已经变成兰生大厦了。),当时的演出轰动一时,在40天的演出期中,《锁麟囊》一剧就满座演出25场(要知道当时的黄金大戏院有三千左右的座位),可谓盛况空前了。当时的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除了程先生自己饰演剧中主人公薛湘灵之外,其他分别有刘斌昆饰演梅香、吴富琴饰演赵守贞、芙蓉草饰演胡婆、张春彦饰演薛良、孙甫亭饰演薛夫人、顾珏荪饰演周庭训、曹二庚饰演碧玉、李四广饰演老傧相等等,同年的10月7日,程先生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做北京首演,同样是轰动一时的。
下面聊聊我学戏的一些体会。
先声夺人的出场,京剧中的人物出场是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化表演的,打引子、念定场诗、然后自报家门,这是传统剧目中的标准化处理。程先生在《锁麟囊》中为主人公薛湘灵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出场,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以嘱咐梅香的寥寥数语生动准确的刻画了薛湘灵这个大家闺秀娇生惯养,但又善良可爱的人物性格。因此这个念白不能快,得沉着舒缓,具体到每一个字都得让观众听清楚,而且几个“转来”以后的抑扬顿挫一定要事先安排好,层层递进,让人听着不平沓,得有调动观众情绪的作用。
如果说先声夺人的出场很好的描述了主人公薛湘灵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那么出场后的两段【四平调】则更是将人物优越的生活环境推到了极致的表现,同时也为薛湘灵以后的命运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四平调】是一种比较抒情的唱腔,适宜表现人物的情绪、心理。薛湘灵出场的【四平调】除了要舒缓、充满感情之外,还要注意一个喜字,要适度表现人物即将出嫁的喜悦心情,但要把握好分寸,不能过火,过多的面部表情和夸张的肢体动作都会破坏人物大家闺秀的人设。
“怕流水年华出去渺……”的头段出场【四平调】唱完,薛湘灵有左右两看的看鞋动作,这里特别要注意是低头向前看,而不是一般整理仪容的向后看,这个要跟之前幕后的那几句“那双鞋儿要鸳鸯戏水的……”念白呼应。
如果说『看妆』的表演是为人物的命运发展作铺垫的话,那么『春秋亭』就是为整个剧情故事的发展作铺垫的了,同时也是整出戏的第一个小高潮,整出戏的戏剧冲突也是由此开始的。虽然没什么过多的动作,但在几段【流水】的处理上还是要有一些变化的,主要还是节奏的不同,首先还是不能过快,控制【流水】的速度至关重要,把【流水】唱成【快板】就破坏了当时的气氛和主人公的心情与气质了。
『归宁』在全剧中可以算是过场戏,但程先生在唱腔安排上却没有轻轻带过,虽然是【散板】、【摇板】、【原板】的平常板式,但程先生却着意渲染了薛湘灵的母子之情和回家探望的喜悦心情,这样又一次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出场的【摇板】是母子之间的对话,所以是一种“宠溺”的感觉,聊天式的口吻给观众一种家长里短、母子亲情的感觉;接着下来是上轿动作处理,原则上还是幅度不易过大,得注意薛湘灵的身份;【原板】的节奏和情绪是舒展和愉悦的,唱的要轻松;到【散板】开始紧张,因为不知道百姓奔逃是啥情况,所以演唱尺寸要加快,到“叫车夫改程途忙忘回转”开始要有慌乱的感觉,下场就可以适度运用程派水袖功来展现落水以后的慌乱了。
全剧的高潮是『珠楼』、『回忆』、『团圆』,这里包括大段的二黄唱腔和西皮原板、二六唱腔以及曼妙纷繁的舞蹈身段。二黄唱腔是薛湘灵回忆往事的一段内心独白,一开始的【二黄慢板】和前面几句【快三眼】是比较舒缓、沉重的,随着人物情绪的变化,程先生演唱后面【快三眼】的时候,尺寸略微紧凑了一点,这样就更能体现人物当时当地的心情。
在表演方面『珠楼』着重在“找球”的身段上,“球上楼啦”的一看、撤步、转身、半蹲、撑开双臂的身段,有心情的展示,也有身段美的表现,所以动作到位舒展,急而不乱是基本要求;上楼之前的犹豫要通过唱腔和与卢天麟之间的对话交流表演出来,只是无论怎么表演,都不要忘了薛湘灵的“大家闺秀”和初当老妈子的身份。上楼以后的表演更要急而不乱,动作也不易火爆,原因有二:第一,珠楼不大,形制应该是有钱人家供奉佛主、菩萨之类的样子,这里可以参考一些江南园林的实景;第二,还是薛湘灵“大家闺秀”和初当老妈子的身份,主人公的人设不允许她“大刀阔斧”的满场飞,程先生表现水袖、身段美的方式有很多,但一个总的表演原则就是人物和场景的设定,所有的表演都必须符合程式管控下的人物与场景设定。特别提一下,下楼回头看囊,得下楼走到一半后回头长身子看囊,接赵守贞问“看什么”……“随我来”,继续走几步下楼圆场,这个是比较合理的。
『回忆』的大段【西皮】唱腔是程先生的特别安排,著名戏评人王家熙老师曾说:戏演到这里,按一般剧情发展和戏剧规律,观众已经疲了,程先生能安排大段唱腔,一是程先生对表演的信心,二是整个唱腔和身段的巧妙安排。程先生这个独具匠心的安排,实在是令人叹服的大手笔了。整个【西皮】唱段被巧妙的分成了三段,“当日里……”、“轿中人……”、“有金珠……”,三段唱层层递进,层次分明,唱段之间又安排了让座的身段,让整个『回忆』的表演过程不仅仅局限在演唱上,而是让场面更加灵动,薛湘灵与赵守贞之间的身段配合又很好的调动了观众的情绪,适度让观众参与到表演当中,应该是中国戏曲最高明又区别与西方戏剧表演的灵魂法宝。
接着下来『团圆』的【西皮二六】,现在大都把换完衣服以后的出场,改成了大过门,意在展现薛湘灵重拾富贵以后的心情,其实不甚妥当,因为薛湘灵这个时候应该是疑惑,心里犯着嘀咕的,他并不知道怎么会这样,用了大过门就显得太过喜庆了。薛湘灵的内心疑惑和嘀咕劲儿就减弱了。【二六】的唱是要唱出疑惑感觉的,时而高兴,时而疑惑是这段唱的总基调,比如,“换珠衫依旧是当年容样”是窃喜的,接着的“莫不是心头幻我身在梦乡”就是疑惑和不确定了,“猛抬头见老娘笑脸相向”又是窃喜,“问一声老娘亲你来自何方”就又疑惑了,如此往复,有窃喜、有疑惑、也有感慨,构成了整个这段【二六】唱腔的基本基调。最后的【流水】,这里的【流水】倒是不必太慢太舒缓,可以稍加提速,紧一点的唱意在表现薛湘灵一家团聚的喜悦,也突出了善果循环的主题,只是“亏我当初赠木桃”一句不必为了身段把唱腔唱折,圆着尺寸下来就好,程先生在设计唱腔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了身段表演的因素,作为后学切勿随便画蛇添足。
寥寥草草写一下体会,一来给自己留个记忆,别以后忘了,二来给需要的朋友们做个参考,能对大家看戏,学习有所帮助,就最好了,或者是给大家多提供一个谈资也是极好的。(秋思 2006年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