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七两次终止发射,到底经历了什么

2021-05-31 17:24 作者:CNSA中国航天文化  | 我要投稿

5月20日,凌晨0点30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挥大楼的观景台挤满了来自全国的媒体,相机、摄像机沿围栏一字排开,镜头瞄准的方向,发射塔架顶层回转平台已经打开,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隐约露出身影。


预定的发射窗口临近,但是塔架中层回转平台迟迟没有打开,人们的脸上开始露出疑惑和焦虑的神情。


网络直播间、龙楼镇海滩、民宿顶楼、清澜大桥……关注中国航天的网友和游客议论纷纷:长征七号能否如期升空?


1点15分,新华社发布的简讯结束了一切猜测: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将推迟实施。




中止发射

 

5月19日晚,燃料加注已经开始,忽然,指挥大厅发现某项数据显示异常!


“出问题了!”


一院型号办工作人员任京涛说:“当时没有时间想那么多,一心想着快速解决问题,不能让空间站建造任务受影响。”


文昌发射场与北京远程测试大厅数据实时联动,长七试验队动力系统指挥邵业涛介绍,北京的技术保障人员了解到前方故障信息后,第一时间成立了后方保障工作组,同步配合发射场故障快速排查与定位。


一方面,前方试验队与后方紧密配合,尽快查故障;另一方面快速组织紧急进舱排故。


此时,火箭舱内温度为13℃,氧含量仅有16%,三名试验队员带上氧气面罩钻入箭体排查故障,舱门外的试验队员准备好检测设备、氧气瓶随时支援。


时间紧迫,但故障点迟迟不能定位,后续关键动作一旦开展,火箭可逆性将变差。


指挥部决策:中止发射,绝不让火箭带丝毫隐患上天!


天舟二号货物舱中的生物制剂是特殊物资,它对温度环境要求苛刻,要在发射前5小时放入货运飞船,再扣紧舱门、拧紧螺钉、用胶封住,使天舟二号货物舱形成全密封状态发射升空。


“昨晚舱门刚封上又要把制剂取出来,大家干了一宿。”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系统总指挥冯永回忆。


决策是艰难的。战士披甲,在万众瞩目、翘首以盼中,止步不前。


决策又是果断的。从东风二号导弹首飞失利开始,“把故障消灭在地面”就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准则,深深根植于每一名航天人的心中。

 

寻找故障

 


20日早上8点,指挥大楼7层小会议室,窗帘遮住阳光,屋子里的人已经熬了一宿,会议室前白板上画着火箭关键零部件解析及点位排查,故障点愈加聚焦和清晰。


一院宇航部副部长关嵩走出小会议室来到旁边的指控大厅,倏忽有点头晕,晃着靠在最后一排座椅坐下,仰头盯着前方大屏幕,上面有两行绿色的字——发射程序:程序暂停。他短暂地凝视了一会儿,忽然,右手拍了下大腿,说了声:“来,我们继续!”


时间不等人。长七火箭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煤油已经泄出,低温液氧只能在箭体里停放24小时。


现场人员兵分几路:火箭副总指挥田玉蓉负责塔架前沿工作,紧盯具体点位检测;火箭副总设计师马忠辉负责整理问题分析过程和处置方案,并向上级汇报;一院院长王小军坐镇会议室,会同火箭两总,根据实时数据一边等待前方结果,一边组织深入分析研判故障。


问题原因逐渐浮出水面,大家重拾信心。


下午2点,火箭分析评审会比预期多开了半个多小时,北京文昌视频连线,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沉稳地把控着会议节奏,不时提醒:“别急,这里再说详细一点。”


“有的同志3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了,尽管要发扬连续战斗的精神,但是咱们能休息10分钟、20分钟也是好的,希望大家用最清醒的头脑、最好的状态进入到最后的发射流程中。”指挥部会议上,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给予了队员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冰箭”矗立

 


20日下午17点,经过一昼夜的准备,指挥部集体决策,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重新进入-8小时发射流程。


“塔架仍然有气体冒出。”守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外的航天爱好者们在网上发言猜测,长征七号火箭仍在进行低温液体燃料补加工作,这意味着今晚火箭有可能发射。


塔架内,试验队员正在争分夺秒为夜里的发射窗口做准备。


从五院协调的氦气检测仪已经到位,借助惰性气体特性能有效判断故障点位,一个共同的目标把火箭各分系统、箭船试验队串联起来。


海风夹杂着湿气吹过箭体,在-183℃的液氧作用下,水汽在箭体表面冷凝形成水珠,又慢慢结成冰壳,箭体某些部位的冰层已经厚达7厘米,停放超过20小时,长七越来越像一枚真正的“冰箭”,矗立在气温30℃的海边。


“好,接住了!”试验队员眼疾手快,用接兜接住凿下来冰块,火箭一级、二级的末段已经贴上薄膜“裙边”导流冷凝水,同时试验队员每隔40分钟从一层沿爬梯步行到8层,巡视箭体情况,一院总装厂车间副主任赵鸿飞说:“走得脚上起水泡。”


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火箭进入-8小时发射流程后,数据再次显示指标不满足飞行要求。


守候在龙楼镇上的航天爱好者们发现:“11点半了,塔架顶层回转平台依然没打开”。无需官宣,大家心里都明白了。

 

逆流重启

 


海边塔架,长征七号迎风而立的第14天,发射迎来转机,媒体、游客闻讯纷纷返回文昌航天发射场。


“推进剂加注是正流程,泄出则是逆流程。”邵业涛介绍,从火箭逆流程、归零到正常发射,历经7天。


这一个星期里,大家心里都提着一口:长七“生病了”,我们要“治”好它。


“长五、长七、长八的01指挥员都在这里了。”一院总体设计部主任设计师徐珊姝说,他们是历次航天发射任务的“大管家”。


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动力系统采用了相同方案,关键时刻一些岗位可以相互顶上,徐珊姝说:“前方事情多、压力大,我们来帮忙,长七的活儿一定能干成。”


“走,上塔架。”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试验队员每天3遍查看飞船状态,空调机送风保持整流罩内小环境温度24℃、湿度40%。


逆流程和归零工作结束,问题终于解决,长征七号火箭又回到最初的起点。


评审会宣布意见:“……对逆流程和推迟发射期间所面临的风险识别全面,采取措施有效,产品满足任务要求,能满足后续发射需求。”


“困难不是绊脚石,是磨砺意志的试金石。”27日晚,长七火箭动员大会上,一院党委书记李明华勉励队伍:经受磨练、汲取教训,重镇旗鼓再出发!


发射前-12小时,推进剂加注,塔架回转平台打开,试验队员撤离塔架,发射进入倒计时……


29日夜间,长征七号火箭终于按照预定计划成功飞向太空。


▲新华社记者琚振华 


▲郭文彬 摄


来源/中国航天报

文、图/中国航天报记者 胡蓝月 杨成

编辑/赵聪审核/陈立

监制/索阿娣

长七两次终止发射,到底经历了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