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试选择题解题思路,高中历史考试主观题答题思路,高考历史高频易错

解题技巧和方法——答题模版
一、选择题部分:48分
选择题的做题方法和技巧:
(一)三看、一确定
一看材料,找到材料的关键信息;
二看设问,明确出题老师问的是什么;
三看选项,抓住每个选项的关键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综合分析,确定答案;
(二)常见的错误选项类型:
1、选项是以偏概全;
2、选项的说法绝对化:完全、彻底、消除等;
3、选项的说法带有明显错误词语:开始、衰退等;
4、选项的关键词与材料的关键词不一致;
5、选项的说法与题目的设问不相关;
6、选项的说法明显与课本所学知识相矛盾;
7、选项的内容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节点;
8、选项的说法,材料中不体现;
9、选项的说法是片面的说法;
10、选项的说法被其他选项的说法所包含;
11、选项的说法属于幼稚型即非常表面化的说法;
12、偷换概念;
13、立竿见影;
14、 只是对材料的直接概括的选项;
二、简答题部分:52分
(一)41题的解答技巧和方法:常见的设问及解答的模版
1、设问“××××的背景”题
①时代大背景:时代特征;
②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③个人积极推动或政府重视;
④材料中提到的具体问题概括;
2、设问“出现××××的原因”题
①材料中提到的具体问题概括;
②个人积极推动或政府重视;
③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④目的:为了什么;
第二种答题方式: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思想上:
④其他方面:
3、设问“××××的特征”题:
逐句概括,分清时间、范围、主体、性质、内容、方式、变化、影响等
①时间:起源早或起步晚;
②范围:覆盖面广、领域广、涉及的地方多;
③主体:政府主导或民间组织;
④性质:某某阶级的什么运动;
⑤内容:政府重视,设立专门机构;立法规范;健全制度;内容丰富;体系化、制度化;灵活性;将、、、、、与、、、、、相结合;具体的内容(措施);
⑥方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形式多样;
⑦变化:由、、、、、、、到、、、、、、、;逐渐完善;不断发展;
⑧影响:影响深远;
4、设问“××××的变化”题
①由××××到××××;
②逐渐怎么样;
③不断怎么样;
④蕴含有变化意思的词语句子;
5、设问“××××的影响”题: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如果是设问“作用或意义”的题目,则全部都是答积极影响的。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思想上:
④社会生活上:
⑤缓解了或解决了具体问题;
⑥消极影响
6、设问为“比较异同点”的题目,是高考题的常见设问题目,一般为东西比较,或是时间上的前后变化的比较
(1)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或原因相同:都××××;
②目的相同:都××××;
③方式相同:都××××;
④性质相同:都××××;
⑤内容相同:都××××;
⑥影响相同:都××××;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或原因不同:
②目的不同:
③方式不同:
④性质不同:
⑤内容不同:
⑥影响不同:
(二)42题的答题模版
主题:××××
说明:①政治事件+与主题相关的一句话影响;
②经济事件+与主题相关的一句话影响;
③思想事件+与主题相关的一句话影响;
第二种说明:①分析原因1;
②分析原因2;
③分析原因3;
总结:写一句启示或者认识或者将主题换一种表述。
(三)改革题的常见设问和答题模版
改革史总认识
一、改革的含义: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的种类: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币制改革、税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军事改革、教育改革、少数民族改革、社会习俗改革等;
三、各种改革的作用:
1、政治改革:
(1)完善民主政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3)缓和社会矛盾;
2、经济改革:
(1)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3)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3、军事改革:
(1)提高军队作战能力;
(2)增强国家实力;
4、教育改革:
(1)促进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公民意识;
(3)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5、少数民族改革:
(1)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2)促进民族融合与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
(3)促进少数民族汉化和封建化;
(4)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6、社会习俗改革:
(1)营造改革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四、改革失败的原因
1、急于求成,不讲究策略;
2、打击面广,增加了改革的阻力;
3、用人失当;
4、没有结合国情;
五、改革的评价:
1、改革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
2、改革就有局限,保留残余;
3、改革的方式都是自上而下;
4、积极的影响;
六、改革的启示:
1、改革要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
2、改革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不可能一帆风顺;
3、改革中要坚定意志;
4、改革要讲究策略,不能急于求成;
改革题常见的设问及答题模版
1、设问“概括改革出现的背景”题
①时代大背景:时代特征;
②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③个人积极推动或政府重视;
④材料中提到的具体问题概括;
⑤吸取了经验和教训。
2、设问“概括改革出现的原因”题
①材料中提到的具体问题概括;
②个人积极推动或政府重视;
③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④目的:为了什么;
⑤吸取了经验和教训。
3、设问“概括改革的特征或概括改革措施的特征”题:
逐句概括,分清时间、范围、主体、性质、内容、方式、变化、影响等
①时间:起源早或起步晚;
②范围:覆盖面广、领域广、涉及的地方多;
③主体:政府主导或民间组织;
④性质:某某阶级的什么运动;
⑤内容:政府重视,设立专门机构;立法规范;健全制度;内容丰富;体系化、制度化;灵活性;将××××与××××相结合;具体的内容(措施);
⑥方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形式多样;
⑦变化:由××××到××××;逐渐完善;不断发展;
⑧影响:影响深远。
4、设问“概括改革的措施或改革的内容”题:逐句概括,分点答清。
5、设问“概括说明改革的影响”题: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如果是设问“作用或意义”的题目,则全部都是答积极影响的。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思想上:
④社会生活上:
⑤缓解了或解决了具体问题;
⑥消极影响。
总结:简答题常用的答题术语
1、立法规范,政府主导;
2、关注民生,缓和社会矛盾;
3、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4、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5、有利于城市化,工业化;
6、推动近代化进程;
7、提高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
8、有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民族意识;
9、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少数民族地区的封建化,汉化)
10、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11、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2、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
1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4、增强海防意识;
15、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16、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7、促进民主法制的不断发展完善;
18、扩大统治基础;
19、社会结构的调整,阶级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
20、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两化一科)
21、外交方面:国家利益冲突和强调意识形态;
22、国家干预经济;
三、高频考点、易错易混专练
1.下图是《史记·鲁世家》中的西周时期鲁国的世系图(部分)。这表明当时的鲁国( )
(注:横线表示传子,竖线表示传弟,箭头表示弑杀争位,数字表述嗣位顺序)
A.严格遵循周代继承原则 B.出现了违背宗法制度的现象
C.开创了王位世袭继承制 D.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比较森严
【答案】B
【解析】A、C选项容易排除,干扰项为D,解析说“材料体现的是王位继承,未涉及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制度,故D项错误”欠妥,西周时期,王位的继承涉及了统治阶制度。只是范围问题,D选项范围扩大。
2.下面是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诸路垦田情况统计表。
北方诸路垦田数(亩)
南方诸路垦田数(亩)
开封府界
11 333 167
两浙路
36 247 756
京东路
25 828 460
江南东路
42 160 447
京西路
20 562 638
江南西路
45 046 689
河北路
26 956 008
荆湖南路
32 426 796
陕西路
44 529 838
荆湖北路
25 898 129
河东路
10 226 730
福建路
11 091 453
该表格反映了( )
A.北方农业经济全面没落 B.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D.南方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
【答案】D
【解析】从表格信息可看出,南方诸路的垦田总数超过北方诸路。根据题目关键时间“1078—108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了北方人口的南迁,加快了南方土地的开垦;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工具,提高了南方的劳动生产力水平,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故排除B;两宋时期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并未强化此政策,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且材料无法体现“抑商”,故排除C。
3.五四运动前夕,鲁迅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不许妄谈法理’以至护法,自‘食肉寝皮’的吃人思想以至人道主义,自迎尸拜蛇以至美育代宗教,都摩肩挨背的存在。”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 )
A.多元并存的复杂状态B.民主科学已深入人心C.封建思想仍根深蒂固D.物质生活极具包容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认为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社会就像是把几十世纪的事浓缩到了一起。从思想上来看,既有反对“妄谈法理”的,也有“护法”的;既有愚昧落后的吃人思想,也有人道主义思想;既有“迎尸拜蛇”的迷信宗教,也有“美育代宗教”的现代思想。由此可知,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多元并存的复杂状态,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状态,新旧并存,B、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反映的是当时中国社会精神层面的状况,并非物质层面,排除D项。
4.下面为我国城市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就业人数占城市就业人口比重(%)图。图中数
据的变化反映了我国( )
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主体 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探索成就
C.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呈多样化 D.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据图中数据可知,1980—2005年城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人口比重不断提升,说明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探索成就,故选B项。A项从表格中无法得出,且与史实不符;材料所示的不是公有制经济,无法得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人口比重,排除D项。
5.下图为1951年苏联《鳄鱼》杂志的漫画,描绘的是由于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援助,德国军国主义复苏。该漫画反映了( )
A.英法美对德推行绥靖政策B.德国分裂加剧欧洲局势紧张
C.苏联对西方军事威胁的警惕D.德国借助西方援助恢复经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漫画是苏联漫画,时间是1951年,描绘的内容是由于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援助,德国军国主义复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处于冷战对峙状态,故此漫画反映出苏联对资本主义阵营潜在军事威胁的警惕,故C项正确。英法绥靖政策推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德国分裂于1949年,与材料强调德国军国主义复苏不符,B项错误。该漫画的主旨不是德国借助西方援助恢复经济,而是强调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苏联的军事威胁,D项错误。
6.如图是1953年的农事年历画《实验新农具》,描绘了一位干部把新式农具送到了某个互助组的情景。此年画反映出
A.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B.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
C.工业化建设已经取得成效D.生产资料公有化基本实现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年历画”可知,此画所反映的内容是1952年底前的情况,图中新农具为全新铁犁,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B项正确;此年历画中的新犁是传统的耕犁形状,并非机械化的生产农具,不能反映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A项错误;1953年是工业建设的开始年,作为年历画,此画反映的历史现象并非处于工业化建设时期,不能说明工业建设的成就,C项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化基本实现,D项错误。
7.参与政治要花费时间,有些雅典人能从事政治至少部分原因在于这一部分人的谋生压力不如大多数人那么大,雅典的民主制度,如果没有奴隶和外来剥削就不能起作用。这表明
A.直接民主被间接民主取代有其必然性B.雅典奴隶主贵族始终把持着国家政权
C.政治制度的运作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D.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根源于对外侵略
【答案】C
【解析】材料说的是,有些雅典人之所以能够参与民主政治活动,是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雅典民主制度也是建立在对奴隶和外来剥削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直接民主必然会被间接民主取代,排除A;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民主制度运作的经济基础,体现不出“始终把持着国家政权”;雅典民主制度建立的根源在于其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8.“经过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进步观念得以确立,但由于在生物领域及人类的起源问题上,仍然受控于神创论或特创论,所以人们对强调变化的进步观念,仍然不时地产生怀疑和动摇。”材料现象最终改变于
A.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B.启蒙运动对神学的批判C.相对时空观念的确立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提出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人类最终摆脱神创论的束缚,是在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后,此理论彻底否定了上帝创人学说,揭示了人类的起源问题,D项正确;牛顿力学体系建立在启蒙运动之前,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依据,A项错误;由材料信息“仍然受控于神创论或特创论”可知,启蒙运动并没有否定神创论,B项错误;相对时空观念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内容,此时神创论早已被否定,C项错误。
9.1921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凡工人人数在5人以下,拥有发动机的小型企业,或工人人数10人以下,没有发动机的小型企业一律解除国有化,由私人企业主来承担。这一规定,在当时
A.凸显了市场对经济的作用B.削弱了国有企业主导地位
C.旨在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D.引进了西方企业经营模式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法令规定解除小企业的国有化,将小企业回归私人所有,这必然会使小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从而提高了市场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也就是凸显了市场对经济的作用,A项正确;虽然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但这不是此规定的目的,其目的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的,恢复小企业的私有制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从而也就巩固了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削弱,B项错误;材料中实行小企业私人所有,俄国早在十月革命前就已经存在,不能说是“引进”,D项错误。
10.如图是1962年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漫画。漫画中,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在炸裂的地球上方互通电话。
A.美苏冷战正式形成B.美苏实力走向平衡
C.国际局势有所缓和D.两极对抗空前加剧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的时间“1962年”以及漫画中正在炸裂的地球可知,此漫画针对的是古巴导弹危机,而漫画中美苏领导人的电话沟通,说明美苏两国面对核危机,关系有所缓和,也使国际局势得到了缓和,C项正确;美苏冷战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A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中,最终苏联撤走了在古巴部署的导弹,说明美国实力优于苏联,而不是实力平衡,B项错误;漫画中美苏领导人的互通电话,说明关系走向缓和,而不是对抗加剧,D项错误。
11.下表是不同文献对汉代刺史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汉武帝时刺史初设,没有固定掾属,“刺史得择所部二千石卒史与从事”
《汉仪注》
“元帝时,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刺史)设吏员,治中、别驾、诸部从事,秩皆百石”
《汉官仪》
“今(成帝时)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所荐位高至九卿”
《汉书》
A.汉代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B.刺史制度弱化了皇权专制
C.汉代地方监察体制日益完善D.刺史权力逐渐得到了扩大
【答案】D
【解析】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刺史没有固定属员、刺史配置固定属员、刺史拥有举荐官员的权力,这说明刺史权力逐步得到扩大,D项正确;刺史设立初期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材料中随着刺史职权的扩大,刺史向地方行政官员转化,又削弱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设刺史对地方进行管理,未体现弱化皇权,B项错误;刺史制度只是地方监察体制的一部分,且材料只体现刺史监察职权向地方行政职权的转化,不能说明地方监察体制的完善与否,C项错误。
12.1929年2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实行《中华民国海关进口税则》后,中国棉纺织品的平均进口税率不断提高,从1929年的7.5%提升到了1933年的40%。此变化在当时
A.保护了国内的棉纺织工业B.有利于中国获得关税自主
C.抵制了西方经济危机冲击D.防止了中国原棉大量外流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棉纺织品进口关税税率的大幅提高,有利于抵制国外棉纺织品的倾销,起到了保护民族棉纺织工业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说明中国已拥有了一定的关税自主权,B项中有利于“获得”说法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防止原棉大量外流应是提高出口税,而不是提高进口税,D项错误。
13.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完成下列要求: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5分)
【答案】(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解析】(2)简评,据材料一中“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思想解放,据材料一中“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得出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据材料二“废八股,改试策论”“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 结合所学得出打击了旧学,据材料二“兼及五洲各国政艺” 结合所学得出传播了新学,据材料二“如《三场要诀》之类”得出改革不彻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学者撰写“辛亥革命讲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六章 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第七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起义和群众自发斗争
第八章 晚清的立宪运动
第九章 保路风潮
第十章 黄花岗起义
第十一章 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
第十二章 “南北和谈”和南京临时政府
第十三章 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十四章 余波——为挽救共和国而斗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建议:将第十章“黄花岗起义”改为“武昌首义”
理由:黄花岗起义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发动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影响巨大,但以失败而告终,且出现在保路运动之前。从第十一、十二章标题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已进入高潮——这是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因此,改为“武昌首义”从时间、内容上与前后两章相衔接。(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题眼为“辛亥革命讲义”,由此可知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第一小问修改建议,“辛亥革命讲义”未涉及武昌首义,这明显不合理,可把第十章“黄花岗起义”改为“武昌首义”;第二小问,修改的理由:首先,黄花岗起义出现在第九章保路风潮之前;其次,“第十一章 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发生在武昌首义之后。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2分)(论题,就是论文要讨论的题目,是议论的问题和对象。所确立的是论文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一般不直接表明作者的态度和主张,不作价值判断。)
示例一:
论题:明清时期到19世纪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阐述:①16到18世纪:明清社会较为稳定,国力相对强盛,而西方社会激剧变化,国力有较大反差;此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不全面,认识不深刻,认为可从中国得到借鉴与学习。
②19世纪:晚清社会落后,国力衰败, 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西方人的殖民心态,有歧视中国之嫌。
结论:明清时期到19世纪西方中国观由开明中国变为衰败中国,其变迁受力量对比和主观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示例二:
论题:20世纪初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阐述:① 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西方人的殖民心态,有歧视中国之,贴上了脏乱差等标签。
②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坚持抗战,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西方人的认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结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中国观由落后中国变为英雄中国,其变迁受国际环境、中国作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示例三:
论题:明清时期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阐述:①16到18世纪:明清社会较为稳定,国力相对强盛,而西方社会激剧变化,国力有较大反差;此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不全面,认识不深刻,认为可从中国得到借鉴与学习。
②19到20世纪初:晚清社会落后,国力衰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西方人的殖民心态,有歧视中国之嫌。
③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坚持抗战,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西方人的认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结论:西方中国观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变迁受力量对比、国际环境、中国作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示例四:论题:国力与中国形象
示例五:论题:国际舆论环境与中国形象
【解析】首先仔细审题,明确要求,提取信息、拟定论题时要围绕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可以考虑以下这几个时间段:明清时期到19世纪、20世纪初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明清时期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阐述时要体现前后出两个时间的西方对中国看法的变化,要从当时中国和西方国力对比的角度进行,最后得出结论。

点击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