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个人观察和疑问

2023-06-25 16:05 作者:-待考究-  | 我要投稿

  就男性受害案件热度增加一事,一位网友发言:每天都有阳刚男杀害女.人为什么一个扣饭的热度比杀妻案高?首先,这类人的逻辑很有问题,她将“扣饭女”和“杀妻案”两个不是一个量级的案件的热度放在一起对比,这很容易误导人。当我们将视角调转为同一量级的案件,我发现杀父杀夫等伤害男性的案件热度和被曝光数量远不如同等级的女性受害者案件。这不仅仅是平台的报道、社交网站刻意的舆论引导风向,还包括社会对于男性价值的定义、自古以来大环境对男性的思想教育方式导致:男性从小就被要求生理差异之内之外的竞争都无条件谦让女性,且无论事情对错,即便自己是受害者,也要坚守“好男不跟女斗”的无脑封建思想。虽然职场中仍是男性占上风,但很少有人想到另一面:当有人说男性只是被剥夺了流眼泪的权利,却不能体会到因为因为丑陋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地扎根在人们的脑中,对男性苦难的合理化,导致男性在受害时,往往却是放弃维权的一方,主动维权的普通人很少,底层人民更加不可能,他们将是沉默且隐忍的,对他们来说维权的代价太高了,没有时间和财力可供挥霍,可往往这类人才是最受迫害的群体。  就我观察,大部分女权博主或评论基本都以“男权”,或者说以“男”为攻击点。意为社会是由男性主导,男性享福更多。顶层男女掌权底层男女受苦就此成为了“男权”社会的表现,我很好奇为何不能称其为强权威权,就跟女权称自己本质平权却要命名为女权一样,女权即是解放,男权就是压迫,言下之意男性没有维护自己权利的资格,污名化男性权利将其等同于强权?我有个疑问:女权声称女权即平权,又分化出“伪女权”的概念可以让自己随时从不利的舆论环境里脱身,对于男权却又不分化出男性权利和“伪男权”的概念,而是将这个词全盘否定:男性=既得利益者,该如何看待? 所有压迫或歧视都是双面性的,如果说对女性价值的提现只在“妻”和“母”是对女性的歧视,忽视了女性本身的存在,那么社会与资本“爱男”就是对他们的全方位包容?需要的只是劳动力,对于社会来说一个男人的劳动力就是他们全部的价值,也同样忽视了“男性”的人格。在如今处处都能提出厌女嫌疑的社会里为什么绝口不提“厌男”?妻母是厌女,作为免费劳动力而忽视男性自身人格不算做厌男,作为ATM的丈夫、父亲也不叫厌男?(注意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这些现象都不是全部)这社会上明明两种现象都存在,可几乎所有的女权视频即评论中,对厌男现象只字不提。问题来了,如果你觉得另一个性别不了解自己,那又凭什么在自身并没有体验过异性生活的处境下只对自己进行维护,对异性思维和行为的全方位解读却都只是按照自己主观情绪猜疑全感性批判,一点都没有设想过自己讲的那些情况放在异性身上大有人在,评价事件不看整体只看个人的客观性有多欠缺这应该是大多数人都懂的。就像两性问题只讲一个性别而不去真正了解另一个性别一样,那就免谈。很多人都把体谅男性当做耻辱,甚至能看到爱男(性取向)就一定媚男的言论。既然如此那是否可以说:女权就一定厌男?(然而我看到的女权大多如此)如果你不想体谅异性,哪来的自信觉得自己在表达的观点是平权?无论是厌男还是厌女在平权问题上做出的讨论都是一定程度有失客观的,可大多数博主只谈厌女不谈厌男,而在很多时候,她们把厌男当成一种理所当然,打个比方,如果一个男人被女性伤害过而厌女,大部分人往往只会觉得你是太片面太狭隘,以偏概全的下头男/男还怕女人真废物,如果一个女性说自己被男性伤害过而厌男恐男只会有纯粹的安慰、共情顺带开个地图炮;只要她们认为的物化与凝视对象性别转换,她们立刻拍手叫好,原本的受害者定位也成了福报。如此一来还不够双标,还看不出来厌男…何谈平权? 总而言之,女权博主谈女性受压迫不谈异性就是片面。本没人有资格干涉的个人主观偏好带上平权的名号就是纯纯的恶心人。 两性之间本来没有那么多对立,虽生理差异客观存在。但那是一部分,总体来说,对一个人的看法依旧来源于人们普遍接受的主流价值观,而在那观念中,对一个人思想道德好坏的定义显然和生理差距无关。 再者,总是有人如上述把不是一个量级或者一个方面的事情哪来比较,当然容易被误导。两个性别都各有各的优劣,但是有的人非要把一个性别的劣和另一个性别的忧对比,却忘了另一个性别的劣是这个性别的忧,歧视都是相互的,因为压迫男女都是压迫人类,二者在世界上明明缺一不可,为何会觉得永远只有一个性别受害?   女人和男人同为人类,有人该有的本性,美化任何一个性别两边都不会受益。 如果你说有对女性的物化凝视现象。这我认可。那么只提对女性的坏处又是否欠妥?一些作品里所描写的固然不是真实的女性,但当她们开始维权,她们会说真实的女性是“多样化,可以有自己个性与人格”的。当文娱作品里出现满足一些人意淫的理想化的美好男性,她们会选择享受意淫,一边抱怨现实中这样的异性太少了,为何这时候就不谈男人也可以有自己的人格而不是无条件服从女性?她们往往给出的答案是:虚拟产物我满足自己还不行吗?很好,她说的是对的。很显然她们很清楚这只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满足自己幻想的虚拟载体,也明白自己是在享受这合理的,不包含对现实投射的脑嗨,这完全没问题,是不会危害到任何人的泄欲方式——然而她们对于异性的这种合理虚拟幻想投射可不是这么说的。针对男性偏好需求所创作的娱乐产品往往被冠以厌女的名号,被指责只将女性价值体现在性上,然而却从没在以男性为主角满足性幻想的作品下见到诸如此类“维护专门被用于满足性癖好的角色的权利”的言论。 (并不是说所有虚拟角色的价值都只有性,喜欢一个被塑造的丰富立体或是给你带来共鸣的角色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我这里指的就是专门满足部分人需求的作品,为防误解还是说一下)…如果了解女性同人创作区(重灾区)的话,那么你应该知道这句话的双标程度。男女都会产生性欲,喜欢看符合癖好的虚拟产物是何等正常的一件事。我实在不会认同在纸片人同人区打拳的。女性向作品即“媚女”,正常虚拟作品中女性市场需求产物。而男性向作品被批判媚男的情况却层出不穷。如果媚女是针对女性的正常需求,那么媚男创作又有什么问题?不都两个性别都有的正常需求?见媚男如临大敌,好像男性向作品不能存在一样。作为女性不喜欢男性向作品很正常,但不喜欢和自己不喜欢还非要批判两句是两回事。“觉醒”或成潮流,在本不各自打扰就相安无事的领域不必要的敏感,事实上我不恨任何一种性别,性取向和癖好,往总体说,我对任何主观性选择的审美偏好取向之类没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我只厌恶双标,无论在哪种层面,若你对某些问题比较敏感,希望你最好做到将所有会发生那些问题的群体上一视同仁,做到同样敏感。男性和女性在各种领域都有不合时宜的举止发言,价值观的形成与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中接收到的信息关系很大,因此没有什么 还是重复那句话,纯粹的厌男和厌女都一定程度上在平权问题上有失客观性。(虽然人类本身就不可能绝对理性地思考问题,但人类除疾病以外的生理性别只有两种,因此矛盾涉及全人类,因为被矛盾分化严重,不同人类思想多元化在这里就成了互相攻击对方群体的点,任何人类个体所做出的行为和思想表述都从这个人转变为这个性别)  下面是一点对女权与伪女权的想法:  伪女权的概念是女权发明出来为区分真女权与脱离了女权本质的“假女权”。 然而实际上真有真伪之分吗?现如今面对声称自己“懂”点女权的人,每个人都会有一定差别,核心的定义又从哪来? 女权自己对女权的定义就混乱至极,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才是属于“本质”的那一类,是本源的传承者。是最平等主义者。不同人对“懂”的定义也以自我为标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真伪的区别我认为本身就是荒谬的的,这真伪的概念随时可变,是个从不利舆论环境中脱身的便利法。即便有人给它划分真伪,随着局势改变,任何一种对其发展不利的打着其名号的思想都可以随时被除名切割,立场不止一种,多数盖过少数成为一个群体当下的主流思想,这时候再提真伪是显得多么狡猾。  说到底,个体存在于整体,整体里又有完全不同的独立个体,二者紧密相连,但看问题不可能顾及所有有差异的个体,那将会是分形般无止境的划分类别,一开始划分必有更细的划分,搞对立没完了。人本不该有那么多区别。价值观属于主观思想和个人阅历的集合体,而有生理差异的事件属于客观事实,后者明摆着不需要评价,剩下的就只有思想差异而已,在这方面没有区分性别的必要。作为人类矛盾性和不由自主的双标不可避,但意识到自我双标存在性而只在私下发泄主观情绪和完全不愿用那近似脑部的肉色核桃体过滤一遍信息直接在社交平台纯感性批判发泄个人情绪并完全没有打算为自己在公众平台发表的言论负责是两码事。 尊重他人,维护人权。 ( 对于亲友宽慰我不用管他们,现实中该干什么干什么,我的想法是网络话语权可能会一定程度导致现实中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现在是信息时代了,思想上不可能没有影响。只是很多人在现实中不好实施而已,假设演变到了一场顺风局你猜那些可以随时准备加入和切割的人会怎么做呢。网络的力量不可小觑。) 以上一部分个人拙见,深知自己也无法做到绝对全面性。因为是第一次公开发布这类内容,以往个人见解都是私下聊的。仅根据亲身经历与所见而表态。

个人观察和疑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