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薛宝钗送林黛玉双倍的礼物,为何贾宝玉会生气,王夫人也不高兴?

2022-12-06 10:52 作者:南山橘暖读书时  | 我要投稿

大家好,今天说说薛宝钗送林黛玉双倍的礼物,为何贾宝玉会生气,王夫人也不高兴呢?


《红楼梦》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说的是薛蟠从南方贸易回来,带回来许多姑苏特产,薛姨妈和薛宝钗分发众人,薛宝钗特意给林黛玉送了双倍礼物。


结果惹得林黛玉睹物思乡,宝玉百般劝慰,虽然林黛玉看在金兰契的份儿上领了宝钗的情,并且和宝玉一起去谢过宝钗。可是回来之后,宝玉却十分气闷,“心中着实不自在”。


薛宝钗这次送礼,细心的连赵姨娘母子都打点到位,结果赵姨娘特意拿了去给王夫人献殷勤,王夫人也没有半点喜色,还让赵姨娘碰了一鼻子灰。


宝钗送礼难道还送出错处来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薛宝钗这一次的送礼事件。


一、薛蟠带回南方特产,薛宝钗给了黛玉双倍,故意惹黛玉伤怀。


话说在《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薛蟠自被柳湘莲毒打后没脸见人,就跟着世交大叔,薛家的老掌柜张德辉南下一趟,贩卖一些货物。还特特地给母亲薛姨妈、妹子薛宝钗带回来了两箱礼物。


这里就体现出薛蟠这个人物的成长和人情味,虽然弄气使性,不学无术,但是他对母亲和妹妹还是有感情的,出门一趟差点儿丢了小命,回来还知道给家里的人买点伴手礼。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薛蟠给宝钗和薛姨妈的东西是分开的。


这一箱都是绸缎绫锦洋货等家常应用之物。给薛宝钗的却不同,母女二人看时,却是些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香珠、扇子、扇坠、花粉、胭脂等物。外有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差错。


薛宝钗的却是些文房四宝和闺阁日常用品,这说明薛蟠这一趟真的成长了不少,至少学会了给什么人送什么礼物,懂事多了。


薛宝钗也难得一次小女儿情态,真情流露了一回,只对薛蟠的小泥人感兴趣,拿起来仔细看,“又看看他哥哥,不禁笑起来了”。薛家母子三人的天伦之乐就这么自然地被读者刻画出来,这就是有亲人的好处了。


然后薛姨妈和薛宝钗又开始给贾府众人分发礼物,薛姨妈给长辈们分发,“薛姨妈将箱子里的东西取出,一份一份地打点清楚,叫同喜送给贾母并王夫人等处”,而薛宝钗则给贾府的平辈亲戚们分发“将那些玩意儿一件一件地过了目,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份一份配合妥当”。


这些人主要包括贾琏王熙凤夫妻、李纨贾兰母子、迎探惜三春、宝玉、林黛玉和贾环


宝钗分配东西每个人给的都不太一样,“只有黛玉的比别人不同,且又加厚一倍。”也就是说林黛玉的礼物应该包含了笔墨纸砚、香袋扇坠、脂粉等寻常物件除外,还有江南特有的“泥人儿戏”、“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小小子”等等。


所以林黛玉一见这些东西,立刻就开始思念家乡,“反自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哪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


其实宝钗因为之前金兰契的缘故,刻意要结交黛玉,奉承贾母,又加上黛玉是姑苏人。所以她就特意多给了黛玉一些土特产,这一切看上去都属于人之常情,甚至感觉薛宝钗做的还挺好


就好比我们去外地出差带了些当地的吃的用的回来,公司有个关系不错的同事,因为种种原因已经一两年没有老家了,多给他一份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这如同紫鹃理解的一样:“宝姑娘送来的这些东西,可见宝姑娘素日看得姑娘很重,姑娘看着该喜欢才是,为什么反倒伤起心来。这不是宝姑娘送东西来倒叫姑娘烦恼了不成?就是宝姑娘听见,反觉脸上不好看。”


但这只是我们普通人的常情,林黛玉和薛宝钗都不是普通人。林黛玉是一个个背井离乡的敏感孤儿,薛宝钗是个聪明绝顶的世故女子,而且表面上还要和林黛玉亲热的称知心姐妹。


所以,薛宝钗在送林黛玉这些东西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些东西会引发林黛玉的思乡之情,让她的心情更抑郁,病情更严重的。


如果薛宝钗真的是为了黛玉好,为朋友着想,就不该送那些让黛玉一见就思乡的土物特产,更不应该特意还加厚一辈。


毕竟这些东西除了让林黛玉思乡难过之外,对她也并没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和用处。还不如随意和其他姊妹一样送一点香珠扇坠,文房四宝。这些东西都是寻常见的,林黛玉见了不会很在意,就算知道是薛蟠从南方带来的,也不一定是姑苏才有的,所以她就算思念家乡,也不过是一闪而过的念头罢了,不至于哭那么长时间,那么难过。


薛宝钗那么聪明、善解人意,她不会想不到这一层上。而且她自己也是背井离乡的,寄居在贾府,她也不可能体贴不到林黛玉思乡之情和旅居客寄的痛苦。


可见,薛宝钗这样送礼,就是故意的要惹林黛玉伤感思乡罢了。真正的友情根本不该只体现在东西礼物这些物质层面,而应该是感同身受的关怀和体贴朋友的心情,真正懂的为对方着想才是真朋友。


至于宝钗是替薛蟠讨好林黛玉什么的说法根本不靠谱,哪有讨好别人却要惹人伤心的道理,薛蟠都干不出这种蠢事来,何况薛宝钗这种聪明人?


宝玉才是真正懂得体贴黛玉,爱护黛玉的人。他收到薛宝钗的礼物,就已经预料到林黛玉回睹物伤怀了,所以赶紧跑来陪伴劝解。


他一看黛玉伤心落泪就心里明白,却假装不知,故意转移注意力问“那里这些东西,不是妹妹要开杂货铺啊?”只为引着黛玉高兴。


就算紫鹃挑明了缘由“因宝姑娘送了些东西来,姑娘一看就伤起心来了”,宝玉也不敢接这个话茬,“宝玉明知黛玉是这个缘故,却也不敢提头儿”,依旧东拉西扯的哄黛玉。


“你们姑娘的缘故想来不为别的,必是宝姑娘送来的东西少,所以生气伤心。妹妹,你放心,等我明年叫人往江南去,与你多多的带两船来,省得你淌眼抹泪的。”


此时的宝玉和黛玉已经是密不可分,心意相通的灵魂伴侣,他们互相体贴照顾,就像一对小夫妻一般。宝玉懂得黛玉的伤心事,黛玉也懂得宝玉对自己的关怀,所以“黛玉听了这些话,也知宝玉是为自己开心,也不好推,也不好认”。


二、黛玉擦干眼泪来感谢,宝钗说“物离乡贵”刺激黛玉,惹恼宝玉。


林黛玉是一个成长型的女主,在《红楼梦》的中后期她不断地接受现实,消磨锋芒,学会了适应环境。


尤其是薛宝钗和她“和解”之后,两人姐妹相称,又有薛姨妈照顾的一份情面,林黛玉于情于理都不能再和薛家母女针锋相对。


这其中关系到贾母和王夫人的脸面,也关系到她的声望,以及她将来和宝玉的婚事。


所以林黛玉就算睹物思情,十分伤怀,也要擦干了眼泪和宝玉一起去感谢宝钗。这是林黛玉的知情识礼之处。


金兰契之后宝钗不止一次地伤害打压林黛玉,报的全是当初林黛玉对她针锋相对的仇。但是,林黛玉表现出来的宽厚得体都是大家风范,她不想和薛宝钗敌对了,就是真的不合薛宝钗计较了。


除了这次送礼之外,还有第六十二回里,宝钗抢了袭人端给黛玉的茶漱口,把剩下半杯故意塞给黛玉,袭人都觉得宝钗做的过分了,尴尬的说自己再去倒,可是黛玉却端起来喝了,还帮袭人和宝钗打了圆场,说自己脾胃不好,不能多喝茶。


薛宝钗这次送礼,以林黛玉的七窍玲珑心早已猜透其中深意,可是薛宝钗表面上还是好意,就连紫鹃也悟不透,还觉得黛玉伤心会让薛宝钗没脸呢。


黛玉怎么可能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她擦干眼泪跟着宝玉一起来蘅芜苑找宝钗说话,既然已经勾起思乡之情,不如去问问宝钗可曾听薛蟠说起过一些江南风土人情,以解思乡心肠。


书中写,黛玉说:“薛大哥回来了,必然告诉她些南边的古迹儿,我去听听,只当回了家乡一趟的。”


宝玉一见到宝钗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大哥哥辛辛苦苦地带了东西来,姐姐留着使罢,又送我们。”这话说的正是宝玉的心里话,他在怪薛宝钗乱送东西,惹黛玉伤心。


宝钗倒是很乖觉,她很讨巧地回答:“原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是远路带来的土物儿,大家看着新鲜些就是了。”这也是实话,本来就是一些寻常的日用品,江南带来的和京城买的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只有林黛玉看到那些特产会难过罢了,别人根本都不在意这些小东西。


黛玉也说了一句大实话:“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倒不理会,如今看见,真是新鲜物儿了。”这话说的让人心疼。


想想林黛玉侯门后裔,巡盐御史家的大小姐,林如海当年掌管两淮盐政多年,帮内务府卖贡品,给皇帝采办贡品,林家什么好东西没有过呢?当地的这些土特产,真的太过寻常了,原本在林黛玉眼里是不值一提的。


可是如今林黛玉家破人亡,父母都去世了,她寄居在京城外祖家,已经多年没有回姑苏了。上一次回去还是给父亲送葬的。如今她孤身一人,寄人篱下,就连这些土特产都觉得是格外亲切,如何不令人心酸?


这话都说到这里了,林黛玉把读者的情感都调动起来,可是薛宝钗却来了一句:“妹妹知道,这就是俗语说的‘物离乡贵’,其实可算什么呢。”这话看似寻常吧,可是说中了黛玉的伤心处,因为物离乡贵的下一句就是“人离乡贱”。


薛宝钗真的是高手,看似无心的一句话,就十分精准地戳在了林黛玉的心窝子上。江南的土物到了京城变成了稀罕的东西,身价翻倍。可是江南的林家嫡女到了京城却身如飘萍,成了贾府的养女,再也不是正经主子了。


宝玉立刻感觉不对劲,“听了这话正对了黛玉方才的心事”,赶紧拿话岔开,说薛蟠明年去再给多带些礼物来。林黛玉也不好意思再伤心,反而要打趣宝玉,大家笑了一回,遮掩过去暗流汹涌的情绪。


宝玉把黛玉送回去,他回到怡红院之后就很不爽,开始到处找花袭人,想让花袭人去劝解一下林黛玉。可是花袭人哪里还顾得上林黛玉,她早就趁宝玉不在家,跑到王熙凤那里请安问好搞人情关系去了。


“宝玉听了,便不言语。秋纹倒了茶来,宝玉漱了一口,递给小丫头子,心中着实不自在,就随便歪在床上。”


宝玉心里郁闷,一是为黛玉伤怀;二是因为宝钗语言失当,内涵刻薄;三是因为花袭人越来越明显的世俗功利,她根本不按照宝玉的安排去亲近黛玉。自从得了王夫人的认可,就天天和宝钗亲近,又去巴结凤姐。


宝玉心里是只想娶黛玉为妻,可是凡事都不由得自己掌控,他心里能自在才怪呢!他甚至还不如薛蟠,至少人家薛蟠可以出远门下江南一趟,贾宝玉活得就像一只金丝雀一样。


三、薛宝钗打点赵姨娘贾环母子,笼络人心做的过火,王夫人心中不快。


薛宝钗因为自己常年寄居在贾府,所以她总是在费尽心计地搞人际关系。


一方面为了给自己赢得好口碑,好谋算金玉良缘,另一方面是常住亲戚家,没少占便宜,要堵众人的嘴,怕被人说闲话。


薛宝钗家是真的没落了,薛蟠也真的顶不起门户,王家也是真的不想搭理他们,所以他们必须抱紧贾府的大腿。要不然真的住到京城薛家自己的宅子里去,虽然不至于有人敢去欺辱他们,但是绝没有在贾府的风光和体面了。


他们母子三人住七八年,王夫人虽然心甘情愿,贾母和贾政也不会直接撵人,但是长房的贾赦邢夫人,贾琏王熙凤可并不喜欢他们。整天争宠夺利的赵姨娘也看他们很不爽,比较明显的一次就是她在贾环被莺儿欺负之后的那一顿酸爽的抱怨。


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薛宝钗母子们常年住在贾家占用了贾府的资源呀,比如薛宝钗住进了大观园数一数二的好院落蘅芜苑,长房贾赦的女儿贾迎春就不能住,贾环也不能进大观园住;比如薛宝钗能出来拜见南安太妃,迎春和惜春都没这个机会;比如宝钗能参加省亲大典见世面,赵姨娘母子都没资格参加。


更别提薛宝钗在大观园里的一应吃喝住行的份例都和贾府的小姐们一样,连莺儿都觉得理所当然。邢夫人、赵姨娘等人岂有不怨恨嫉妒的道理?


贾府那些唯利是图的下人婆子们的碎嘴,背地里说起来还不知道怎样瞧不上她们。薛宝钗如果不经常四处打点,给众人一些好处,他们如何在贾府自处呢?


所以薛宝钗平时总是想尽办法去笼络人心,施加小恩小惠。比如螃蟹宴,明明只有几篓螃蟹却要尽可能多的宴请荣府上下那么多人,结果都不够吃,也有吃上的,也有吃不上的。


薛宝钗应该早知道是这个结果,大概她是想着多一个人吃到螃蟹就少一个人说他们家一句闲话吧。同理薛宝钗“小惠全大体”,她擅自把承包大观园的收入分散给让婆子们都沾到利益好处,也是可以邀买人心。


这一次分发薛蟠从江南带回来的东西,薛宝钗不仅给贾琏王熙凤送了,还给贾环也送了一份。


赵姨娘这个眼皮子浅的,一见薛宝钗给她们母子送礼,还以为是王夫人也开始高看他们一眼了,巴巴地拿着东西去王夫人面前夸薛宝钗卖好。


她说:这是宝姑娘才刚给环哥儿的。难为宝姑娘这么年轻的人,想得这么周到,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又展样,又大方,怎么叫人不敬服呢。怪不得老太太和太太成日家都夸她疼她。我也不敢自专就收起来,特拿来给太太瞧瞧,太太也喜欢喜欢。


赵姨娘到底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夸人跟骂人似的。什么“大户人家的姑娘”“叫人敬服”“展样大方”,简直不是在夸薛宝钗,倒像是在打薛宝钗一家子的脸,打王夫人的脸。


哪有古代大户人家的姑娘会刻意去讨好亲戚家的奴仆丫鬟和妾室庶子?薛宝钗在贾府称大户人家的姑娘简直就是个笑话。按赵姨娘这话里的意思,好像贾母和王夫人是贪图薛家有钱,薛宝钗会送礼才夸她疼她的,那贾府成了什么人家了呢?


怪不得王夫人听她这话生气,又认为她“说得不伦不类”,只敷衍了赵姨娘一句就把她打发了。赵姨娘还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自己咕咕哝哝的生气,干脆连这些东西也不稀罕的丢在一边。


王夫人生气不仅是因为赵姨娘说话不得体,而是因为薛宝钗居然笼络人心笼络到了自己的眼皮底下,连姨夫的妾室和庶子都要打点。


虽然薛宝钗此举有不愿得罪小人,封赵姨娘嘴的意思,但是,在王夫人看来根本大可不必,她这个大姨妈作为荣国府的当家主母,难道还罩不住她们母子三个不成?


没有人喜欢别人质疑自己的能力,尤其是王夫人这种明明不太聪明却又德不配位的人。


后来类似的事情还发生过一次,就是查抄大观园薛宝钗被王熙凤算计,不得不搬走。


王熙凤和李纨、薛宝钗都没有跟王夫人汇报,王夫人后来自己查出来也很生气,不仅当面问责王熙凤,还把李纨给贾兰新请的奶妈都撵走了。


贾宝玉都那么大了还有五个奶妈,王夫人却说贾兰不需要奶妈了,这明显就是因为她掌控不了局面在无能狂怒,王夫人她是真的不喜欢被别人认为是无能的人,虽然这是事实。


综上所述,薛宝钗这次送礼送的仍旧并不高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虽然成功地刺激到林黛玉伤心感怀,却惹得贾宝玉心里不痛快,更加不待见她了。宝钗到底是低估了宝玉对黛玉的理解爱。


更没想到是赵姨娘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二货,居然能特意拿着这些东西跑去王夫人面前献宝,也让王夫人觉得脸上不好看,害她受了连累。




薛宝钗送林黛玉双倍的礼物,为何贾宝玉会生气,王夫人也不高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