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端好中国人的饭碗,只能靠这一招了!

2021-03-24 07:59 作者:牛弹琴  | 我要投稿



2021年,科技创新,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什么?
过去这一年,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全国上下深切感受到了被人“卡脖子”的痛,太憋屈了!
今年两会,卡脖子也成为热词。
不得不承认,卡脖子的问题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我们在部分领域,技不如人,受制于人。
如何掰开这一根根卡在中国脖子上的手指?
从去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开出的“药方”都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被人卡住脖子的,不仅包括芯片、操作系统、数控机床这样“高精尖”的领域,就连最古老、最传统的农业,也都被人卡得紧紧的。
科技创新,农业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却又万万不能被忽视的一个行业。
(一)
农业离不开科技。
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也是一部科技进步史,其中有三次科技变革,尤为重要:
第一次,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的运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
在长达上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的体力和经验,还有就是老天爷“赏脸”,看天吃饭。无论生产效率还是粮食产量,长期低下。
研究显示,在唐朝,太湖地区亩产粮食约为138公斤,直到明清时期,亩产才缓慢增加到300公斤左右。
20世纪中后期,农业的三大“法宝”相继大规模投入使用——农药对抗害虫和杂草,化肥增加土壤肥力,机械提高生产效率,使得粮食产量迅速提高。
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3.04亿吨,1996年突破5亿吨,2020年达到6.7亿吨。也就是说,仅用了40多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就翻了一倍。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功不可没的因素,就是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目前亩产已突破1500公斤,正在向亩产2000公斤进发。
第二次,互联网电商平台,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产量增加了,流通问题随之而来,农产品如何更高效地对接市场。
农产品流通的传统模式,中间环节多,收购商、运输商、批发商、零售商,拿走了利润,推高了价格,农民和消费者作为两头,利益受到挤压。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崛起了一批以拼多多、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平台, 通过去中间,补两头,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让农民和消费者获益。
以拼多多为例,2020年,商品成交总额近1.67万亿元,其中,农副产品成交额2700亿元,占比16.2%,远高于行业3%左右的平均占比,进一步夯实了中国最大农产品上行平台的地位。
在拼多多,有1200 多万名农业生产者,对接全国高达7.884亿的活跃买家。百万级曾经的建档立卡户,通过拼多多,实现了增收、脱贫。今年2月,拼多多作为互联网企业代表,获颁“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表彰。
第三次,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基因等前沿技术,推动农业迈向现代化;
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传统技术手段,对于提升农业效率和产出,已经到达瓶颈,急需新技术接棒,进一步挖掘农业潜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AI、物联网、生物基因等前沿技术,开始担起这一任务,中国农业向着数字化、现代化迈进。
这些新技术的表现如何?看一下去年拼多多举办的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


进入决赛的4支AI队伍,与4支顶尖农人队伍就种植草莓展开角逐。结果,AI组的草莓,平均产量高出农人组196.3%,投入产出比高出农人组75.5%,仅在甜度一项,AI组稍逊农人组5.2%。
新兴技术的威力,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侧重点也有不同——前者,侧重于提高产量,让人们吃饱;而后者,助力农业增产之外,更注重提高质量,让人们吃好,吃得更健康。
比如,我国大米的品质,近年来有了很大进步,米饭更香了,同时还选育出了适合肾脏病人食用的低谷蛋白大米,以及适合糖尿病人食用的降糖大米。
(二)
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的科技创新,虽然目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农业强国相比,依然存在不小差距,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之路还远未走完。
以种子为例,去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种业创新的重要性,要求从种子着手,保障粮食安全: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的八大重点任务,“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位列其中;
今年2月,中央发布2021年“一号文件”,指出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3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


为什么如此关注种子?因为种子是粮食生产的源头,被称为农业之母、农业科技的“芯片”。没有优良的种子,纵有良田万亩也种不出好庄稼。
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中国的种子安全,和芯片非常类似,面临“卡脖子”的问题:依赖进口,尤其是高品质的种子。
据统计,在高端蔬菜领域,外国公司控制了50%以上的种子市场。辣椒、土豆、西兰花、胡萝卜等品种,基本依赖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国的种子公司。


山东寿光,是我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也恰恰是洋种子的“重灾区”。2008年高峰时期,包括孟山都、杜邦先锋等在内的国际种业巨头,占据了寿光60%以上的种子市场。
难怪有人惊呼,卡脖子,都卡到我们饭碗里来了!
主粮方面,情况较好,中国粮总体上用的是中国种,但在品质方面,仍有短板,比如说优质的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同样依赖进口。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而以孟山都、杜邦先锋、拜耳、巴斯夫为代表的外国公司,则用一粒小小的种子,控制了全球的农业。
表面上看,这是技术水平、科研实力的差距,背后反映的却是研发投入的差距——国内数千家种子企业一年的研发投入总和,比不上一家美国孟山都。
2019年,孟山都研发支出53.42亿欧元,约合414亿元人民币,而当年A股上市的10家种子公司,研发支出仅有6.69亿元人民币,而那些未上市的国内种子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如何,更要打个问号。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明确指出,中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没有转换驱动农业生产力提升,是中国农业无法突破瓶颈的重要因素。
好消息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制定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2021—2030),以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
农业科技创新,迎来利好。
(三)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就像种粮要从种子、土壤开始,农业科技创新,也要从基础做起。
基础研究,同时也是一个坐“冷板凳”的过程,“十年磨一剑”的过程,要耐得住寂寞,长期投入,点滴积累。
除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企业、高校等各方力量的加入,也必不可少。
在打通农产品流通链,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之后,电商平台拼多多在科技助农的道路上,开启了新征程。
3月17日,由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及拼多多创始团队发起成立的“繁星公益基金”,与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签署协议,设立“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繁星科学基金”。未来3-5年,繁星公益基金将捐助1亿美元,推动浙江大学在农业、食品、生物、医疗等领域展开基础研究及前沿探索。
首批项目包括“超大规模实时图推理机研究”“重大脑认知障碍的闭环调控研究”“肿瘤免疫新抗原研究”和“细胞培养人造鱼肉研究”等。


成立不到6年时间,拼多多如今已发展成中国用户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创始人黄峥相继辞去CEO、董事长职位,将自己抽离出以效率和规模为主导的商业竞争,通过设立“繁星公益基金”及此次大手笔捐赠,最大可能地关心粮食和蔬菜,回归到对生命最本真的思考。
对消费者,以及中国的农业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里不妨展望一番。
土豆、红薯、番茄,这类消费者常吃的农产品,如果在种植过程中,通过某种方法,能有效控制果实中有害重金属的含量,同时对有益的微量元素进行提升,这样消费者不就吃得更放心、更营养了吗?
再比如,随着人口增长,尤其是中产阶级崛起,人们对高品质肉类食物的需求快速增长。这也导致了过度捕捞、过度放牧,海洋、草原资源枯竭等问题。
如果通过“细胞工厂”,生产营养美味的“人造肉”产品,为海洋和牧场“减负”,不就既满足了消费需求,又保护了环境和资源吗?
展望中的这些场景,有些已显端倪,比如说“人造肉”,但离大规模应用,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有待时日。现在做的,就如黄峥所说,摸一摸10年后路上的石头。
方向对了,何惧路远。从质上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人们健康水平,拼多多和“繁星公益基金会”开启的新探索,充满期待。
(结语)
伟大的互联网企业家,似乎都有“逃离”现实,追寻人类终极梦想,走向“星辰大海”的传统。
盖茨基金会,致力于消灭传染病;马斯克和贝索斯,逐梦宇宙,开启太空竞赛;而拼多多从农产品起家,“脚上沾泥、身上有土”,农业,就是拼多多的“星辰大海”。
梵高曾说,我不知道世间有什么是确定不变的,但我知道,只要一看到星星,我就会开始做梦。这句话,也正是黄峥“繁星公益基金”名称的灵感来源。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繁星公益基金”推动拼多多新一轮梦想起航。
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这是拼多多今天的样子;互联网农业科技综合平台,这就是拼多多未来的样子,不断推动高精尖的农业技术落地,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普惠农民。


端好中国人的饭碗,只能靠这一招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