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华语辩坛老友赛第五场——被误解是不是表达者的宿命【等我兄弟回来 ...

因为我心中的胜负与投票结果不同,而评论区里找不到相似的观点,所以把我理解的辩论内容整理一遍。
论题“被人误解是不是表达者的宿命”,解释一下字典里的“宿命”:不可抗拒的命运。正反双方都认同或不反对的“宿命”解释是:不可改变的、必然发生的。
上半场被陈铭统治,论据确实厉害:计算机语言和数学语言是不存在误解的,例举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就相当于有人穿越了撒哈拉沙漠,那么“人穿越撒哈拉沙漠会死是宿命”就是错误的。
下半场(詹青云的出场可以划分整场比赛,改变了局势),提出正方一个致命漏洞:维特根斯坦的逻辑语言没有误解,只说明这种(理论上存在的)表达方式没有误解,不代表维特根斯坦作为一个表达者不会被误解。正方消解了“表达者”的意义:1)表达者只能使用一种特定的语言;2)表达者传递的不止是文字和符号,还有语气、表情、动作、语境,都可能让人产生误解。
接着她论述了误解为何产生(更进一步,甚至论述了真正的理解是不存在的):1)从机理上,每个人的神经元不同,那么人在解码和编码的过程中理解就出现偏差;2)理解是人的第二套系统(理性控制),而第一套系统是无动机的偏见(无意识产生),是无法控制和消除的。至此直接证明了“误解是无法消除的”,那么“表达者被误解是宿命”就是成立的,这场辩论已经赢了。
PS1:有些观众有误解,“表达者被理解是必然发生的”正确,推不出“表达者被误解是必然发生的”错误,两者是同时存在的,并不互斥。
PS2:为什么我写的詹青云的内容偏多,是因为她在场的时间都是有效输出,干货多且对论题有很大推动作用。而正方只是抓住“存在一种表达方式”这一点不停地进攻而已。
PS3:从辩论的意义角度出发,我认为詹青云也胜利了。最后她总结了辩题的意义,认为即使“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人们也要勇敢表达,因为“表达不只有传递信息的作用,表达本身就有意义”。她一直是站在更高的层次解读辩题的,也是她被成为半仙的原因[给心心]
欢迎对此辩题本身感兴趣的朋友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