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用戴森球遮住太阳,会发生什么?
太阳,是我们太阳系内最强大的能量来源。为了创造我们在地球上体验到的光和热,每分钟需要消耗6亿吨的氢原子燃料,而且接下来的50亿年都将如此这般地进行下去。地球人是否有办法把这巨大的能量据为己用?目前还不好说。今天这篇文章我们试着回答这个不同寻常的问题——如果我们用戴森球包裹住太阳会怎么样。戴森球到目前为止只是一个纯概念,源自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
戴森设想宇宙中一个远超我们的文明,他们所居住的行星上能源已消耗殆尽,不足以继续支持文明生存,所以他们以所在太阳系的太阳作为能量来源。在戴森想象中,戴森球最好的形式是建造一个巨大的环将太阳围起来,像一个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那样吸收太阳发出的能量。像这样的设备能吸收到多少能量?太阳的输出功率达到3.8x1026瓦,而根据NASA天文台测算,在白天,地球大气每平方米接收到1360瓦的功率。
地球接收到的能量足以我们维持生存,但是确实有大量的能量被浪费掉了。虽然我们就连接收到那部分能量都没能完全利用,但是随着太能电池板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再加上逐步抛弃化石能源的需求,我们必须找到更多的能源来源。戴森球这种设想可以解决大问题,但是制造一个类似设备对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围绕太阳整整一圈,这样的设备至少87万英里长,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恐怕直径就会超过100万英里。
我们同样没有足够的资源维持这样大规模的能源输送。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做出这样的东西,那么生命也将会变得非常不同:如果戴森球能完全吸收太阳发射的能量,那意味着戴森球本身也会变成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或者至少能维持某种生命形式的存在。
国际空间站的每个角落都正进行着顶尖的科学实验。在那里生活宛如处于一个巨碗的底部,头顶就是透过舱室舷窗不时出现的炽热太阳。身处这样的环境自然能享受到近乎无限的能源供应,但同时也面临着持续的威胁:薄薄的舱壁将星辰与你我分隔,任何一点破损都将使这一切化为乌有。
在其他可再生资源仅占全球能源使用量1.3%的时候,太阳能就已经被认为是地球上潜力最大的能源。一旦我们发明了一种能够将收集到的巨大能量传输回地球的方法,地球上的生活方式将从此改变。
然而,当有了一个“戴森球”以后,这一切都将百分之百由太阳能供能。化石燃料将会成为旧世界的产物,煤炭和石油公司将很快破产,这将大幅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的排放量。尽管“戴森球”的实际建造可能会给地球造成难以估量的压力,但其一旦建成,势必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终极工具。
首先,尽管我们现在(按:假设拥有“戴森球”后)可以完全控制可用可不用的太阳能,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了无尽的能源任我们处置。我们可以精确控制到达地球能量的多少,我们可以通过按下对应装置的开关有效为全球降温减缓变暖,给地球时间恢复和重建大气层。这使得“戴森球”能够成为一个屏障,有效地为地球提供最适宜的生态恢复条件。
但拥有如此多的控制权也有其不好的一面,正所谓“水可赛舟,亦可覆舟”。那些在“戴森球”上工作的人可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停止为地球供应能量或超额供能将地球烧毁。同样的,如果球体发生故障我们将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陷入停滞,就像历史曾经发生过的那样。太阳对于生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若太阳消失,厄运将至。只要太阳运行平稳,我们现在就离不开它。
虽然“戴森球”将会对我们的星球造成其他影响,但一旦其建成后地球上的能源成本将会大大降低甚至完全消失,因为届时我们掌握的能量将远远超过人们对于能量应用的设想。与此同时,尽管传统能源行业将会出现数以千计的失业人口,我们将会在太阳能技术领域看到数以百万的工程师招聘需求,他们其中大部分将会…
作为宇航员还需要接受培训。医生、护士和外科医生都将接受新的挑战,因为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问题将会消失,这将会每年节省数十亿美元的费用。在戴森球的时代,天空中的太阳会看起来和现在明显不同,白天我们可以直视太阳,也不会对我们的视力造成伤害,通过戴森球的屏幕我们可以看到光亮,也会有更多的能量照向地球。无论是否存在戴森球,我们都需要睡觉,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戴森球在夜间制造出一个远光点。
关于戴森球装置还有许多其他的设想,比如戴森群的构想,它由许多镜子组成,这些镜子可以汇聚更多的太阳光照向地球。能够更多的利用太阳的热量,可以表明人类已经掌握自己的恒星系统。这个装置能够让我们很好的控制能量在地球上的使用,它将很有可能逆转全球变暖的现象,并且有效的阻止气候发生巨大变化,甚至使我们头顶的天空发生改变。如果我们的太阳系拥有戴森球,你认为还会发生什么?请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相关知识
戴森球是一种结构设想,这是一种能够包裹住恒星,并利用恒星能量的装置。这个概念可以解释一种太空文明如何从恒星上获取更多的资源。只有一小部分的恒星能量能够到达其行星表面。建造一个可以包裹住恒星的结构可以获得更多的能量供给所需的太空文明使用。
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Olaf Stapledon的科幻小说《造星者》(1937)中,书中描述道“每个恒星系统都被光一样的薄纱笼罩着,它可以聚集恒星系统中所有的能量,供给文明使用”。之后这个概念在费里曼·戴森1960年发表的论文《人工恒星红外辐射源的搜索》中提出。戴森认为戴森球装置的逻辑是合理的,科技长期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能量。他提出在太空中寻找这种结构装置可以发现先进的地外文明。不同结构的戴森球其利用的能量也是不同的,而所利用的能量可以用卡尔达肖夫量表来衡量文明进化的阶层。
by:明. 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