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颐物语春味当鲜:春天的第一口青团,包你一口就“艾”上!
春天已至,我的胃却躁动不安,就因为挂念一颗青团子……
别看它小小的一枚,胖乎乎,圆滚滚的,但却色如碧玉、软糯Q弹,轻咬一口,仿佛吞下了整个春天。

没错,在吃货眼里,青团简直就是春天的灵魂!
它是山野之春,青绿的颜色来自大自然,是春日香草的凝聚。

清代大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到:“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

新鲜的青团带着淡淡的草木气息,连吃3个都不腻!如果不吃一次,总觉得这个春天都过得不完整。
关于青团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往往极具传奇色彩。
据说,在清朝时期的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一位农民帮他躲避了清兵的追捕。
但是清兵添兵设岗,防止李秀成吃食物,那位农民于是采艾草回家做成团子,混在青草里,躲过了哨兵,李秀成也吃到了团子,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这样青团就流传开来。
还有一个说法是,古代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青团由此应运而生~
那时候寒食节是禁火迎新火、全民祭祀的大日子,而清明只是一个寻常节气,只因为连着寒食节,也顺带有了祭祀的功能。
到了明清两代,清明节已经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寒食节禁火习俗基本消失,但寒食节的食俗之一——青团被完整继承下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团祭祀的功能减弱,如今更多的是被人们当成一种应季小吃而存在。

每年春天,人们春游踏青之时,青团作为这个季节的时令限定,以其珠圆玉润的身材和一袭浓浓春意的青色外衣,常常刷爆朋友圈,近几年也逐渐走上“网红”之路。

与今人一样,清朝人也乐意为这种食物买单,书中记载的“青团黄粽争相买,挖出荷包尽白钱”,和我们现在排几小时长队抢破头买网红青团的境况如出一辙。

自青团出圈以来,竞品万千,市面上早已呈现百“团”大战局面,各类馅料的青团五花八门,内卷程度已发展到出现了“螺蛳粉味青团”的地步……
为什么从古到今的人们,都如此热衷于每年都抢着吃青团儿呢?
当然是因为它好吃啦!外皮特别软糯,Q弹不粘牙,韧劲刚刚好,清新不腻~

馅料饱满的像要溢出来,清新不腻,大人小孩都爱吃,一次吃进满口春光~
祭祀也好,网红也罢,青团在代代中国人的舌尖记忆里,传递着一种对新一年春天的美好期待。
我们把思念和期待封印成馅料包裹在青绿色的糯米团子里,再找一个由头,聚着亲友,趁着春色,一起分享三四月欣欣向荣的美好。

这是春天赐予我们的仪式感,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辰颐要上架的这款青团原料使用的是新鲜艾草打成的艾草粉,它们与糯米粉经过充分的搅拌,使面团着色,和好后的面团呈青微绿。

这种“碧玉”色必须要是新鲜的艾草粉熬制而成的浆汁才行,而那种用色素调成的青团,不仅丧失了春天的鲜活气息,也缺失了专属于这个季节的色彩。

蒸透后,色泽青翠欲滴,新鲜艾草做的青团子更清香,味更浓。
看,这清晰可见的艾草颗粒,才是青团的灵魂所在啊!

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草有理气血,驱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
而现代实验也表明:艾草具有抗菌以及抗病毒作用,甚至还有止咳去痰,护肝利胆的功效。

新鲜艾草做出来的青团,营养价值更加佳哦,可以边吃边养生啦~
而且辰颐的青团选用了优质糯米,拥有醇厚的天然米香 ,这也是青团吃起来柔中带韧的秘诀~

胖乎乎,圆滚滚,又软又糯,轻咬一口,仿佛吞下了整个春天。
小小的青团,是江南人的心头挚爱,也是吃进肚里的情怀。
江南人把第一次吃青团叫做“尝春”,故辰颐的青团取名:尝春团。

辰颐本次上架的青团共有三种口味,每种味道都是春天的礼物~
经典红豆沙口味:所谓“无红豆,不青团”。
红豆沙是口味老少皆宜的经典风味,采用工厂自制秘方炒制,绝不是外面采购的成品馅料。

软糯的外皮,包裹着红豆的甜蜜,营造出甜而不腻的幸福感~
醇香黑芝麻口味:饱满的馅料,芝麻香味浓郁,好吃又滋补。这是江南人儿时的记忆,越嚼越有时间的味道。

网红蛋黄肉松口味: 这是网红青团的“鼻祖”,咸中带甜。
咸香的肉松搭配新鲜的蛋黄,那富有层次的口感,一口便唤醒你的味蕾。

辰颐的青团制作在10万级净化车间(指工作车间里面每立方米的微粒控制在10W以内)进行,并严格按照食品行业GMP和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严格控制空气,环境温度,粉尘量和杀菌等各项环节。

不添加色素、不添加防腐剂、独立脱氧剂等,每一款青团儿都是合格无菌的,小孩孕妇都可放心食用哦~
春困易乏的三月,喜欢窝在家里,这时候如果配上一壶清茶,和一个春意满满的可人青团儿,满满都是生活的仪式感。
踏青赏花的好日子,选一个阳光正好的周末外出春游、郊外野餐,总少不了捎上“春天的味道”,送给心尖上的人最温情的春日问好~
无须加热,方便易食,美食美景皆不负~
青团是春天的礼物,一期一会,错过就要再等一年!
不管身在哪里,希望这一口来自春天的青团,都能带给你春天的温暖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