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2022:产煤大省崛起,沿海楼市落寞!
大家好,我是蓝白。
GDP和房地产,是观察不同地区形势的两个切入点。
先说GDP。
现在,全国31个省份都公布了一季度的经济数据。
按惯例,先看总量,广东排第一,达到了28499亿,逼近3万亿大关,江苏也达到了27859亿元,位居第二。
广东和江苏,是唯二GDP突破两万亿、逼近三万亿的省份。
紧随其后的,是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和上海。
GDP都在1-2万亿之间,山东就差不到100亿,也马上到2万亿大关了。
对比2021年一季度,前11个省市,排名没有任何变化。
有变化的是河北,GDP终于赶超北京了,达到了9559亿。
还有,云南以6466亿元超越重庆,内蒙古以5078亿元赶超贵州。
排名上升的,还有新疆和黑龙江,排名下滑的典型,是天津和吉林。
如果看增速,榜单就不一样了。
先看实际增速。
31个省市之间PK的话,新疆增速高达7%领跑,江西、湖北和福建紧随其后,吉林、天津、辽宁分别以-7.9%、0.1%、2.7%的增速垫底。
新疆和江西,为啥这么强?
江西靠的是消费,社零增速高达8.9%,妥妥的全国第一,江西在元旦和春节举办各类促销活动1500场,各地政企发放餐饮、零售消费券将近3个亿。
江西的例子说明,只要想办法让人们敢花钱,愿意花钱,心甘情愿花钱,经济就不会差。
新疆呢,是因为GDP基数低,还有基建投资的拉动。
最近两年,阿克苏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和田至若羌铁路、伊宁至阿克苏铁路都在推进,固定投资上来了,GDP自然也好看。
至于吉林、天津和辽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增速都是垫底,还是因为反反复复的疫情,整个一季度,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再来看名义增速,也就是不剔除物价变动的GDP增速。
榜单又有了新的变化。
一季度,总共有13个省份名义增速超过10%,分别是山西、内蒙古、宁夏、新疆、陕西、海南、甘肃、青海、江西、贵州、黑龙江、山东和福建。
其中北方省份共有9个、南方省份只有4个。
注意:前五名省份,清一色来自北方。
北方省份,难得扳回一局。
这些年,都在说“南北分化”。
在全国经济总量格局中,2012年北方占42.8%,2018年下降到38.5%,到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了35.5%。
八年时间,北方份额下降了7.3个百分点,每年接近一个百分点。
想不到,在2022年,北方省份后来居上,长三角、珠三角的沿海经济大省,增速反而黯然失色。
这是常态?还是昙花一现呢?
蓝白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山西、内蒙古、宁夏、新疆、陕西,这五个名义增速排名前列的省份,全都是产煤大省。
拿山西和内蒙古来说,是我国前二的产煤大省,也是仅有的两年产煤量超过10亿吨的省份。
这两个省份的原煤产量,占全国的55%。
长江证券报告说,2022一季度,受进口减少、冬季补库需求的影响,动力煤现货价格一路走高,动力煤板块的业绩,达到了469亿元,同比提升85%。
煤价上涨,推动产煤大省GDP增速飙升。
这种特征,去年就已经显露了。
新华社去年有个采访,山西一家大型煤企销售负责人说:“用户买煤前要取样试用,取一次样大概300多公斤。过去样煤免费提供,现在连样煤都开始称重收费了!”
2021年煤价飙涨,“煤都”神木财政收入接近翻倍,忻州、吕梁、长治这些产煤大市,GDP名义增速都达到了30%。
为什么我们要比较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呢?
实际增速,只是考虑了产出,没有考虑价格的变化。
但我们在生活里会发现,手机、电脑、衣服、大宗商品、建材的价格,不可能一成不变。
上面说了,名义增速是不剔除物价影响的。
比如,去年产了1000吨煤,今年煤价涨了10%,那这10%的价格,也产生了实际的财富,当然要算进去。
回到产煤大省的话题。
因为国内双碳环保压制了产能,过去两年全球央行都比赛放水,今年又加上俄乌的影响,所以我们看到产煤的、产油的、产钢的,日子过得确实比前几年舒服多了。
海关总署5月9号发的数据,前四个月,我国的煤、油、气进口价格飙涨,原油进价涨了54%,成品油涨了36%,原煤涨幅高达109%,天然气涨了72%。
一时半会,煤价很难掉下来,但指望煤价每年都涨破天际,未免有点不现实。
现在,7个省区,已经明确了煤炭出矿环节中长期和现货交易价格合理区间。
3月之后,北方已经结束了供暖,二季度全社会用电量也不高,国内需求没那么大,美联储那边已经带头缩表收水,除了俄乌这个不确定因素之外,煤价想长期飙升,并不容易。
不管怎么说,北方省份凭资源逆袭一次,也算是大自然难得的馈赠。
终于见到回头钱了,趁热打铁,这也是山西、内蒙少有的新能源研发好机会,昔日煤老板的荣光肯定回不去了,至少能赢得转型的体面。
聊完了GDP,再来聊房地产,一栋栋钢筋水泥大楼,反衬出了今年沿海经济大省的落寞。
中指的数据,五一假期监测城市的新房成交面积,比去年降了52.3%。
其中,长三角的宁波、苏州、南京、杭州,这些重点中的重点城市,直接降到冰点。
杭州五一新房成交1.17万平米,降75%;
南京4万平米,降67%;
苏州成交2万平米,降67%;
宁波成交3万平米,降57%。
长三角的扛把子城市,上海的数据更不用说了,几乎冰封。
房子卖的不好,有什么影响呢?
对没买房的人当然无所谓,不管是不想买还是买不起,涨到天上,跌到地下都跟自己没啥关系。
但对一个城市,往小里说,房子卖得好不好,影响到一个城市上下游的消费,上游的大宗商品原材料,中游的建材、建筑和轻工,下游家具家电五金装修,生意都会受到影响。
往大里说,房子卖的好不好,影响房企拿地的意愿,而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其中8成以上都来自卖地收入,基层的开支,专项债的偿还,都依赖卖地。
另外,一般公共预算里的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占的比例也不小。
所以,不要小看房子卖不动的影响。
为什么长三角楼市凉凉?
人口难以跨省跨市乃至跨区流动,去售楼部,去小区中介带看的人自然会变少。
所以,我们看到放开调控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级别越来越高,口子开的越来越大。
刚开始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发点现金补贴啥的,
后来郑州、哈尔滨、福州、沈阳、合肥这一类省会城市也开始松绑。
最近一段时间,南京、苏州、无锡这些浓眉大眼的TOP城市也忍不住了。
4月的时候蓝白跟大家聊过:越来越多的城市坐不住了,背后的逻辑,是随着房地产冲击越来越深,从小到大,从穷到富,别管以前再矜持,再清高,楼市的真香定律,没有人逃得掉。
过几天,再单独详聊这个话题。
大家可以看到,一边,是受益大宗商品上涨的北方GDP增速反超。
另一边,是人气压制下的南方楼市冰冻。
明明是全国房子都卖的不好,为什么单把沿海大城的房子拎出来说?
因为,北方的房子,本来就没多少存在感,常年被市场嫌弃,按二八分化的经验,今年,沿海多少也得守住楼市的脸面和底线。
至少,几个大城得配合出点人群涌进售楼部摇号抢房的消息,才能有鹤立鸡群之感,证明房地产还没有到危急关头。
现在连它们都急赤白咧的争着放开,足以说明形势的严峻程度。
所以,北方产煤大省的崛起,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
风水轮流转,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
南方沿海楼市的惨淡,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
人、钱、物不动,2022年专治各种不服。
但蓝白觉得,无论是资源品的急速上涨,还是人口出行受限,都是短期扰动因素。
GDP、人口、产业、房地产之间的长期南北分化,并不会因为一个月、一个季度的形势而反转。
只要优质的高校和三甲医院资源、摩天大楼里体面的工作、舆论场和算法的聚光灯,还在大城市停留。
那么,企业、年轻人、劳动力、就业机会,就算嘴里和心里再不愿意,也会用脚投票。
2022之所以难熬,是疫情、地缘局势、海外货币紧缩、汇率急贬、地产摆烂,所有BUFF都叠到一块了。
最后就导致:这个曾经熟悉的世界,它的运行规律,变得越来越陌生。
但陌生并不可怕。
小时候大家可能都经历过:路过一条街,看到一个画面,眼前发生的事情,在脑海里,经常有似曾相识之感。
我们熟悉的历史和规律,就是由无数个陌生的碎片组成的。
面对陌生和反常,保留琐碎支出的现金,拥有坚韧正直的品质,尊重常识,就能熬过寒冬。
资料来源:
中泰固收周岳《31省市一季度“成绩单”:几家欢喜几家愁》
第一财经《31省份一季度GDP:产煤大省增速亮眼》
长江证券:通胀叠加进口减量促2022Q1煤价再度上扬
21世纪经济报道《煤炭大市经济“逆袭”:多城名义GDP增速超30%,财政收入“狂飙突进”》
海关总署:前四个月进出口数据
中指研究:政策效果尚不明显,五一假期新房整体成交同比降幅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