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一个高中生证明行星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圆锥曲线)

0 序言
0.1 声明:
本文旨在不使用微积分的条件下给出开普勒第 I 定律中关于行星轨道形状的证明,如果你精通微积分,行星轨道可通过求解(Binet)方程获得:
0.2 前提:
(1)本文仅讨论经典引力场下的二体运动(行星与恒星),忽略相对论效应、阻力和其他引力
(2)假设中心天体的质量足够大,不因行星的吸引而发生位移
(3)向量即矢量。本文用 表示向量,用
表示其大小(模)

1 预备知识
1.1 圆锥曲线
用平面截圆锥面,会得到一组曲线,即圆锥曲线。平面的倾斜程度不同,截得的曲线种类也就不同。

在极坐标下,所有圆锥曲线可统一表达为:
其中 (半通径)、
(离心率)为常数。
离心率的大小决定曲线的具体种类:
当 时,曲线为圆
当 时,曲线为椭圆
当 时,曲线为抛物线
当 时,曲线为双曲线
1.2 向量外积
两个向量的外积可表示为:
不同于向量内积,两个向量的外积不是数,而是一个垂直于 所在平面的新向量,其方向可由右手确定:伸出右手,四指由被乘数握向乘数,拇指方向即为乘积方向
其大小满足:,其中
为
和
的夹角
三个向量的混合积满足:
(可用行列式证明,此处略)
1.3 角动量
质点绕定点转动时,其角动量可定义为:
其中 为定点指向质点的失径,
为质点动量。
与平动中的动量类似,角动量反映的则是物体转动时的运动状态。在平动中,若合外力为零,则系统动量守恒;同样在转动中,若合外力矩为零,则系统角动量守恒。行星公转时,受力始终指向中心天体,力臂为零,因而合外力矩为零,即行星绕恒星运动时角动量保持不变,这是开普勒第 II 定律成立的深层原因(见附录3.2)

2 行星轨道形状的证明
开普勒第 I 定律可表述为: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焦点上
证明:
构造新向量 (拉普拉斯-龙格-楞次矢量,Laplace-Runge-Lenz Vector)
这个向量不论模样还是名字对初学者都不太友好,不过没关系,你稍后就会看到她有多神奇。
上式两侧同时点乘 :
设 与
的夹角为
,则 :
即:
整理得:
选择 的方向为极轴方向,则上述关系满足极坐标下的圆锥曲线方程。
证毕。

3 附录
3.1 轨道形状的讨论:
由 可知:
其离心率为
如果你擅长复杂的向量运算,可以求得,并最终求得 :
其中 代表行星的总机械能
由于角动量守恒, 是上式中唯一不确定的量,它将决定行星轨道的具体形状。
当 时,
,行星轨道为椭圆
当 时,
,行星轨道为抛物线
当 时,
,行星轨道为双曲线(的一支)
有人会对 感到不解,能量怎么会是负值?事实上行星的总机械能由两部分构成:动能
和引力势能
,其中引力势能恒为负值,这就造成了总机械能可能为负值。但肯定还会有人感到不解,引力势能也是能量,怎么会是负值?这与势能这种能量的特点有关。势能是相对值,当你谈论势能时,一定事先选好了零势能的参照位置(有时可能没意识到),比如你在计算二楼教室里的同学的重力势能时,通常已经默认地面是零势能面了。如果你选了二楼的天花板为零势能面,那此时他的重力势能就不可能是正值。人们在研究引力势能时习惯上规定无穷远处为零,此时行星受到中心天体的吸引做向心运动,引力势能不断消耗(转化为动能),因而为负值。
3.2 开普勒第 II 定律的证明
开普勒第 II 定律可表述为: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证明:
设太阳位于O,某一时刻,行星位于A,经历一个极短的时间间隔 到达A‘。由于时间间隔 很短,行星在此过程中可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此时行星与太阳的连线扫过的面积即为 的面积
同时行星的角动量守恒:
为常数
所以:
上述比值恒为常数,因此行星与太阳的连线扫过的面积与时间线型相关,相等的时间将扫过相等的面积。
证毕。
3.2 开普勒第 III 定律的证明
开普勒第III定律可表述为:行星轨道(椭圆)的半长轴的立方与其周期的平方之比为定值
证明:
由椭圆满足方程 可知:
其半长轴为
其半短轴为
当行星刚好公转一周时,其与太阳的连线扫过的面积即为椭圆形轨道的面积,经历的时间为周期 T
由开普勒第 II 定律得:
即:
两侧同时平方、并乘以 a 得:
上述比值是只与中心天体有关的常数
证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