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观影之道』之《彗星来的那一夜》(Coherence)

2021-06-28 14:42 作者:-去吧大师球-  | 我要投稿


本栏目为 【通向联盟 Season2】参赛作品
作品:電影《Coherence》(又名《彗星来的那一夜》)作者:@天氣小子



不计算字数的前言: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是一篇 为弥补遗憾 为自己而补写的 不成熟的小文章。并以此记录,私于此一年多时间,对于几个哲学大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与此同时,仅以本文作为个人在“通往联盟”之内测之收尾。阶段性任务完成了,旅程(打道馆)!我回来啦!

 

 

关于电影

《彗星来的那一夜》(国内译名),原名是《Coherence》(相干性),作为一部烧脑神作,声名在外,是所有悬疑电影爱好者都不会错过的一部好电影。

 


剧情大概如此:

—S(Situation)情景

1.八个朋友(四对情侣)聚在一起搞一个非正式的晚宴,家长里短像拼图一样散落满桌,彗星最初只是其中一个话题。

2.场外信息:几乎所有影评都会告知“一定要撑过前二十分钟”、“闲杂对话信息量爆炸”等等。

——C(Complication)冲突

当彗星划过天空的刹那,别墅小屋突然停电了,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停电了,唯一的例外是两个街区外的一座灯火通明的房子。两位男子志愿前往户外去检查电源和借用一下固定电话,却意外的发现,在另一间别墅里,也坐着八个与他们长相完全相同的人,也在吃着同样的食物,喝着同样的酒,紧接着,这八人商量好在陌生屋子门口贴上一张留言条,传递给对面八个人信息,但令人吃惊的是,再度打开屋门时,却发现自己的门上也有张相同的留言条,相同的笔迹和文字。

———Q(Question)疑问

什么情况???


 

————A(Answer)回答


 

薛定谔的猫在盒子打开之前,处于死和活的叠加状态,而一旦打开盒子观测到一种状态,那么叠加状态“退相干”,“观测到猫死了”和“观测到猫活着”分为了两个平行时空。这正是多宇宙理论对于“薛定谔的猫”的解释。彗星带来相干效应,原本选择后被舍弃的其他可能,在今晚无数平行时空内演绎。

—————S(Situation)情景

无数一念之间的“如果”成为了现实。这里有无数个艾米丽、无数个劳拉、无数个凯文……并且:此时此刻他们每一个人的每一次选择(哪怕是细微的选择)都会到时新的产生平行时空,所以这里对应有着无数个房子、无数个平行时空。

——————C(Complication)冲突

1.随意的外出可能就会将自己带入到另一个平行时空,而在另一个平行时空,他们可能会受到伤害。

2.为了避免回不去原来自己所属的世界,为了确定自己的唯一性,他们决议定制一个携带各种随机物品的箱子。殊不知却创造了更多的平行时空。

3.女主角Emily发现,原来不知不觉之间,房间中的各人都不是所处的房间里最开始的人。

4.就在这个时候,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了,房间内就像是个修罗场,乱成一团。女主角Emily

———————A(Action)行动

女主角Emily,只要经过街道上的黑暗区域,就会进入一个轮盘当中,随机的送到另一个平行时空。于是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前往黑暗区域,并选择了一间有着欢声笑语的房子。反正已经是回不去了,倒不如选个和谐的地方留下来。

女主角Emily制造了一出戏,吸引开大伙儿的注意力,然后弄晕了这个时空里面的“自己”,但又不知为何,突然陷入昏迷。

~~~E(Ending)结局

1.影片的最后,黑夜过去,彗星也变得不可见,仿佛一切恢复平静。

2.女主角Emily醒来,一个人看看摸摸到处走走停停,似乎昨夜一切光怪陆离只是梦一场……

3.男主角Kevin递给她一枚的戒指,一枚与她手上正戴着的是一模一样的戒指,与其同时,Kevin接到一个电话,看向女主角的眼神也瞬间变奇怪……戛然而止!


 

更多细节及赏析,可自行观看该电影,或移步知乎、哔哩哔哩、豆瓣等平台查阅相关情报。

 

 

电影属于艺术,这个大家都知道。

而这部电影如此脑洞大开,又貌似有“科学”理论做背书,如此优秀。

 

那么,问题来了

1.电影本身及其内容,真实吗?——【何为真实】&【何为艺术】

2.“科学”,科学吗?——【何为科学】&【何为真理】

3.关于美好生活跟爱情,有什么联系吗?——【何为美好生活】&【何为爱情】

 

 


何为真实

首先,每个人关于认知的事物的真实程度的判断是不一样。

来,试试给一下项目的真实程度打分,1分代表最不真实,10分代表最真实:

(1)上帝

(2)天王星

(3)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4)国家

(5)人

(6)电子

(7)冰块

(8)美

(9)基因

(10)绿色

(11)你的身体

(12)你的灵魂

(13)你的手机

(14)影视剧作

(15)相对论

 

好啦,先这么多。请试着写下你的打分,然后,邀请一位身边人或者远方的朋友也给出ta的打分。

所以~~~发现了吗?

从打分之差异可以推理出:每个人,关于事物的理解,对于事物的真实程度的判断,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

而且,而且,请尽情想象一下:在历史上乃至今天,有那么一群人,坚定地相信上帝的真实性与存在性!

 

尼采,德国最特立独行的哲学家,在他看来,上帝本身就是有人创造的,“是人类的作品与人造的疯狂”。后来,尼采批判地宣告“上帝死了”,宣扬与“上帝”相对的“大地”的力量,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激昂的说出:“超人是大地的意义”——要人们抛弃彼岸、抛弃天上,让人类回到人间,把希望放在人类本身。

 

 

=>>“表象终于成了本质,并且作为本质在发挥作用!”

 

来到这里,关于【何为真实】,我已经有了一个暂时的答案了。

真实(之物),某种意义上,不过是我们人类所取得共识的概念,也就是我们所认可的各种想象的共同体。

 

回到问题1:电影本身及其内容,真实吗?

我作出的参考答案是:

(1)电影于人类整体是真实的。

(2)该电影于我是真实的。

(3)电影的拍摄过程、场景、演员、甚至看不见的导演等等,也是真实的。

→→→→电影本身,是真实的。

(1)电影之中的设定与剧情,相对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

(2)电影之中的设定与剧情,在可能世界,可以是真实的。

(3)电影之中(的可能世界),主人公们都对正在发生的一切,信以为真、深信不疑。

(4)电影之中的设定与剧情也许是不真实的,但我感受到的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是真实的。

→→→→只是电影内容,是不够真实的。

 

 

 

电影属于艺术,【何为艺术】,艺术其实是跟人心灵相通的东西。

——艺术就是以特别的方式展示出一个故事,以某种直观的形式传达到观者(信息接收者),至于观众领会到什么,见仁,见智。

 

(!!!云天明和他的三个童话企图乱入!!按住!)

 

磨而不磷,借假修真。

 

何为科学

必须先建立起【何为真实】,否则,又该如何谈论科学、美好生活、爱情、艺术,甚至自由、政治等等这些呢?

而在电影当中,科学理论“相干性”那么出彩,那么,“科学”它科学吗?

 

 

然后,一个热知识:在过去的时代里头,“科学”越来越流行之前,哲学家们思考和讨论的更多是【何为真理】,一直来到近现代,科学及其方法被认为是认识世界、寻找真理的“康庄大道”。

 


在【何为真实】中,提及到了“表象”与“本质”,这正正揭示了“事实”和“观念”之间的二分——不得不承认,不得不接受,“两个世界的假设”,是如此的看似合理

不过还好,科学是一门经验学科,不管怎么样,也是基于观察和实验的经验学科。

尽管如此,科学也还包括猜测、想象以及对不可见事物的说明。

科学同时具有经验的和理智的诚实性,科学假说能够而且必须被一次次地加以检验,没有什么科学理论是被简单接受的。

因此,科学≈合理

 

如果让“科学”暂时放下严格甚至称得上苛刻的定义或者说要求,问题2(“科学”它科学吗?)中的第二个科学,可以作如此理解:

科学的意思,是基于已经获得的最好证据和最认真的思考,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所能相信的最为合理

合理!合理性!合乎理性!

 

“科学”,是我们人类把握世界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认识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一切的最佳保证,而且是把我们的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最为一致和有效的方式。

 

如果【何为科学】的理解没错的话,兴许,【何为真理】也能有一定程度上的暂时答案也说不定呢!

——我们的思想还需要更多的东西:它需要理由,需要能被解释清楚,需要发展成一套关于这些洞察力、眼光、启示或感情的系统性理解。

 

然而,在另外一部分哲学家看来,科学和事实真理是一种真理没错,但仍然存在另一种真理——“美即真,真即美”。

哲学家尼采就主张,较之纯粹的经验科学,艺术和美,能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真理。(我有解读说,尼采并非嘲笑经验科学,而是认为经验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门艺术。)

尼采还说,“没有事实,只有解释”。而且,只要我们试图表述真理,艺术和风格就会插进来,真理永远也不只是解释单纯的事实。举一个例子就是,价值中立原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

Anyway,通过辩证法和交谈,我们仍然可以有意义地谈论真理和知识。

 

 

何为美好生活

在科学的科学光辉下,合理性规则是我们人类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由是,似乎我们都将拥有美好生活。

 

噢?偶尔有不合理性的地方?不用担心,孩子,真的不要迷信科学(名词),正正因为科学还不够科学(形容词),所以科学家们整出来的科学(名词),才称得上科学(解1:形容词;解2:名词,只是科学而不是真理)。

 

电影中女主人公自愿前往黑暗区域,并选择了一间有着欢声笑语的房子,选择了一个和气融融的可能世界,而且,不管哪个时空的女主人公,都做出了“戴上戒指”的行动!

不难理解,毕竟,于我们人类而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

 

可是,到底怎么才称得上“美好生活”呢?

在科学的指引下,更好的活着,活到自然死亡,算不算美好生活?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所难免。若是处于一个本就称不上美好的大环境,那还存在美好生活吗??

抛开其他观念不论,单单从现代人的价值层面讲,如果能够做到“金钱最大化”,或者是做到“意义最大化”,相对地过得比别人好、比以前的生活好,是不是就可以看作拥有“美好生活”了啊?

 

在古代世界,先哲(贤者)亚里士多德考查并抛弃了各种关于好的生活的片面观念,并用我们大多数人都可能同意的一个概念——幸福取而代之。过得幸福就是美好生活,尽管幸福本身是众多活动的结果。

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指出,生命因生长而幸福,人之为人,不是为了这些那些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追求最高级的善,即「幸福」,而 「幸福」的组成是你拥有的各种德性,这些德性需要通过你在实践中体现出来。——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还因此发明了「明智」跟「中道」:

人应该通过成为合乎德性的人而获得幸福,德性就是中道,讲究选取最为合宜、合理的处理方式,过犹不及。中道需要用明智这个能力去相配。明智就是善于策划,为美好生活做出自己的正确的决定。通过「明智」这种实践智慧——在生活的偶然中找到确定,整体好才是真的好。——方能指导我们在生活当中进行合适的选择,也能保卫城邦进入幸福和谐的状态。

 

=>>“美好生活”不但要求科学认知(对应明智),也还要求科学应对(对应中道)。

 


回到问题3(关于美好生活跟爱情,有什么联系吗?),亚里士多德老人家还说了:

情感对于好的生活是本质性的,因为好的生活意味着在特定情况下有适当的情感。情感并非与自我与灵魂相分离,而是其本质要素。

于是,可以结合常识推理得知,若问【何为爱情】,它必定与美好生活关联密切,它既理性又感性。

 

然则,在我看来:

幸福,分明是我们人类感到自我满足后所产生的情绪。与其说幸福,倒不如说是“幸福感”!→→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与生长于战争时期的两个人,甚至说是同一个人,他们对于幸福(哪怕是采用亚里士多德的特定定义)、对于幸福感,能一样么?

爱情,同样如此,它可能只是我们人类大脑活动所产生的幻觉。

=>>爱情,它是人类无意识的选择,它还是人类所创造的“真实”。

 

既然是感觉,那……建立在“幸福感”之上的“美好生活”,恐怕需要另外一些坚实的基础。

因此,私以为,【何为美好生活】,归根结底,是在问我们,生活的意义。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理解你自己和你的思想,我们对于【何为美好生活】的思考并不只是观点而已,它同时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所做的一切的基础。因此,一种未经表达、未经考察、未经论证的浅薄的基础是没有保障的,这样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回到【何为真实】,所谓真实,不外乎是基于我们世界观(设定)下的日常世界,不是吗?

幸好,我们暂时有亚里士多德的日常生活观可供参考:万事切忌极端,应行中庸之道。

 


参考文献

[1]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罗伯特·所罗门 著,张卜天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我和亚里士多德的一次思想对话:请给自己斧凿成更多可能的机会 | 大师思想共读计划学员打卡https://mp.weixin.qq.com/s/1IQQjKqWYthSupiK2KnkrA

[3]《彗星来的那一夜》我抽象地领悟了这个世界_百科TA说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013e9d866ea695966c2a1af9&fromModule=pcArticleMoreRecommend

 

 


不计算字数的结语:

 

这一年多以来,除了有幸学习《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更是有幸拜读《恋爱中的苏格拉底》,通过断断续续、并不系统、也不完整的个人学习,我发现了:

有关何为真实、何为艺术的讨论,涉及到【认识论】+【形而上】;有关何为科学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认识论】;有关何为美好生活、何为爱情、何为自由的讨论,涉及到【伦理学】;

以此类推。

 

所以,这些【何为】的哲学问题的答案,他们并不是分开的、不同层面的、割裂的。

应该倒过来,把这些【何为】的哲学问题的答案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再进行考察。

好比大家都熟知的“冰山模型”,先有一个统一的内核,再针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层级的内容来组合地表达。又好比“光的波粒二象性”,一元之内核,二象(多元)地表达~

 

以上都纯属我个人观点。由于字数限制,不得不忍痛割舍了其他的一些【何为】不作放送。(还砍了较为“浪漫”的平行时空QAQ)

观众老爷们,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想讨论讨论各种【何为】,请把你的心证,评论留言。

 

 薛凱琪 x 江海迦AGA《哥本哈根的另一個我》

 




                 




- THE END -

🍁

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落地的机会


去吧大师球是以各类影视作品为素材进行活动的社群,社群主要活动为开脑洞形式,为个人知识落地进行服务。我们的建立初衷是完美衔接知识落地前的落差,用开脑洞的方式,从影视作品入手,链接现有的我们学过的知识点。


想了解以前的活动内容:



我们的相关账号:   

● b    站:-去吧大师球-,不定期放出高排名脑洞文章的可视化视频及训练场精剪视频   

● 豆   瓣:去吧大师球,定期放出优秀脑洞文章,及需要投票的成员脑洞文章   

● 微   博:去吧大师球官方微博,定期推送各类通知   

● 公众号:这里是去吧大师球,每三个月会放出成员的脑洞文章,他们的排名由你来决定!每周末放出优秀脑洞文稿和可视化视频

排版&编辑/ 彬酱(本稿最大限度保留作者的原始排版)







『观影之道』之《彗星来的那一夜》(Coherence)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