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总结 —— 岁月、青春、人生
八千字的超长更,从东京奥运会结束我就开始写,本来在开头打算按新的写,但是后来还是按照老系风格分十段完成,坦白地说这不算一篇好文,我也希望大家轻喷,如果喜欢自然更好。
————————————————————————————————————————
10
2021年举办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终于结束了,我认真的回忆我们到底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老将不死,波尔、奥恰洛夫带领的德国男队时隔八年再度打进男团决赛,十二年磨一剑的老将于梦雨战胜了当年爆冷自己的石川佳纯打进奥运会的女单四强,奥恰洛夫距离终结自己对马龙不胜的历史是那样接近,58岁的倪夏莲近乎将韩国的希望之星申裕斌逼上绝境,韩莹、单晓娜和索尔加带领的德国女队杀进奥运会女团四强之后喜极而泣。

我们看到了新人崛起,伊藤美诚搭档老将水谷隼打破了国乒对于奥运金牌长达十三年的垄断,并站上了女单领奖台,林昀儒险些爆冷樊振东,只差一点就险些让国乒再次体会1996的如临深渊。

我们更看到了英雄落泪,许昕刘诗雯混双决赛3:4告负,距离冠军咫尺天涯,这两位老将没能在东京给自己一个完美的告别。

不错,这些都是东京奥运会乒乓球赛场上发生的,但是还有呢?
或者说,场上的运动员们,场边的教练员们和场外的我们的故事就只有这些吗?
两年前的布达佩斯,刘诗雯完成了世乒赛全满贯的梦想,为自己博得了一张奥运会女单的入场券,马龙成为了三大赛时代第一位世乒赛男单三连冠得主。
三年前的瑞典,伊藤美诚一战成名,连克国乒三大主力,女乒一个奥运周期两次被外协一串三,而这两次的阵容又全都是奥运名单的主要考虑人选,东京奥运周期女乒战略开始转变。
五年前的美国,丁宁刘诗雯退出世界杯,外协名将们打了一个火花四溅,可最终谁也没有想到,最后夺冠的是不久之前里约奥运会场边捡球的平野美宇,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她将在之后的无锡折腾得整个中国女乒天翻地覆。
再往前?刘诗雯世界第一无缘里约单打;马龙五战世乒赛终于问鼎男单冠军;李晓霞巴黎加冕大满贯;王皓连续三届奥运会男单决赛折戟沉沙;鹿特丹张继科开始了自己445的征程;莫斯科冯天薇一战成名;横滨石川佳纯接连爆冷横空出世;北京男单女单三面五星红旗同时升起;萨格勒布郑怡静和丁宁都第一次踏上了世乒赛的舞台……
1988年奥运会,乒乓球成为了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那三十三年前的我们在干什么呢?或许我们还没有出生,或许我们都没有爱上乒乓球,那就让我们回到过去,回到那段熟悉而又陌生的岁月,回到那段还在电视机和收音机前看乒乓球的日子。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9
正如不久之前的那篇热文一样,东京奥运会乒乓球项目的大多数参赛选手或多或少的都能和当年闹得天翻地覆的中国女乒扯上关系,事实上,当年很多乒乓球选手在结束了自己的国家队生涯之后,选择出国继续打球的原因真的很简单,就为了多挣点钱,毕竟在那个满是变革和下岗的年代,对于他们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运动员们来说,有一个能够通过自己熟悉的方式且相对放松的工作是许多人的追求,国乒很多技术也是在此时开始逐步扩散的。
当然,历史的变动从来不光是历史说了算,历史真正的生动之处就在于人的参与,我承认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确实更准确,更客观,但是如果历史书上只有数据,只有时代背景,那么历史还会那么令人着迷吗?
当我十九岁那年独自站在上海外滩,看着滔滔黄埔和巍巍明珠我就意识到是人赋予了时间以魅力,有了人时间才有了意义,有了人的努力,人的奋斗,时间才充满了感情色彩,而不是一种冷冰冰的计量工具。
所以我们去寻找故事的开端,去寻找赛场之外的东西,去寻找运动员们之间的爱恨纠葛。
邓亚萍当年一己之力力压68一代的四大天后,而陈静也将一段青春期的恩怨演绎成了乒乓球进入奥运第一个十年女乒对抗的主旋律;少年成名的张怡宁职业生涯没有让李佳薇从自己手里拿到一场胜利,或许只不过是因为当年在什刹海星空下未曾实现的承诺;伦敦里约两个周期打得火花四溅的丁宁、刘诗雯和冯天薇,在莫斯科的夜晚也曾一起丈量青春。

人生苍凉,世事多变,时代转折,岁月更替,当年青春年少的姑娘小伙们如今大多年过而立,而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之中走过了又一个十年,迎来了又一代人的舞台谢幕。
所以从名单出来的那一刻,我们就开始对名单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名额开始计较。
所以无论是财大气粗的中国日本,还是曾经富过的新加坡韩国,亦或是割据一方的瑞典德国,在奥运会面前所有的教练组都会头疼排兵布阵的问题。
又要顾及粉丝,又要顾及成绩,既要满足当下,还要展望未来,除了场上对决,还有场下权谋,某些特殊时刻还要关心一下民族情感和国家政策。
事实证明,过于算计往往没有啥好下场。当他们想调整时,一切已为时已晚。奥运会是场无法重来一次的战争,战略性失误的结果就是搭上运动员宝贵的四年时光。
因为对于有些人来说,这只是一届奥运会。
但对于有些球员来说,这是最后的战役。

也许在这一刻,我们才能体验到什么叫时光,什么叫岁月。
8
时光尽头,年少依旧。
这是一句我没能找到出处的句子。
但是我相信,刘诗雯看到这句话心里必然是百感交集。
也许当14岁的刘诗雯在济州看着中国女乒止步亚锦赛女团半决赛的时候,冥冥之中她可能感觉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不会那么顺利,却没想到,自己最后一次奥运会居然是这么一个结果。
刘诗雯的职业生涯,可能真的就是紫霞仙子的那句话,我们猜到了开头,却没能猜到结尾。
我相信直到混双决赛结束前的那一刻,刘诗雯都相信这自己的一切经历都是值得的,人的遗憾是可以弥补的,但是当那个所有人都预料到却都不认为能发生的结局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之时,我相信刘诗雯的内心已然是血流成河了。
如果让央视的足球诗人们去形容这场混双决赛,那必然又会出现不少流传于世的解说经典,比如此时此刻,在东京、在静冈、肯定也有无数球迷欢欣鼓舞,在鞍山、在广州、在上海的小酒馆,肯定有无数的球迷黯然神伤。;又比如从来都没有什么理所应当,自古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没有人可以永远站在顶峰。
的确,都很好,也都很有感情,但是对于刘诗雯而言,她最大的遗憾不是失败,而是这次失败之后自己没有机会再去证明自己了。
为了莫斯科,刘诗雯承担了九年的谩骂,最终用布达佩斯的全满贯终结了这一切,但是东京奥运会的混双,刘诗雯已经无力去弥补了。
当刘诗雯退出东京赛场的那一刻,我相信她的心理是有不甘的,但是我也相信刘诗雯不想再让下一代们经历自己在莫斯科和济州所经历的了。
我从来都相信小枣是一个善良的姑娘,因为一个人最大的善良就是不愿让他人经历自己的不幸。

我也希望,无论小枣未来怎么选择,大家都能理解,都能支持,毕竟对于小枣来说,对于刘诗雯来说,她的过往已经足够艰难,她也应该享受她的未来。
7
对于未来,我们能确定的往往只有过去。
而对于冯天薇而言,我们都能确定她荣耀的巅峰正是莫斯科。
莫斯科对于刘诗雯是一场噩梦,但是同样也给了刘诗雯一个目标,一个可以让自己挺过一切的支持,但对于冯天薇来说,莫斯科固然是她职业生涯最伟大的成就,但却也让她背上了沉重的压力。
电子竞技有一句名言,失败会让事物土崩瓦解,成功也会。
2010年莫斯科的夺冠是一个枷锁,它最终导致的就是人们对于冯天薇的高期望以及中国国内乒迷们的谩骂,今时今日在里约奥运会一片祥和的气氛之下,我们很难想象当年中国女乒错失世乒赛九连冠时,相当多的人都在谩骂者这位当时海外兵团的第一名将,这位当年一度因为心脏病无法继续打球的人。

这就是竞技体育的残酷性,残酷到你有时候不知道你的梦想是对还是错,海外兵团的诞生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也不该由一个人来承担,但是人们往往将自己的那个愤怒集中在最亮眼的那个角色上。
压力的结果就是2013-2017的种种错失良机和新加坡女乒在里约奥运会的最终崩盘。

我从来都认为竞技体育的赛场之上谈论谁对谁错本来就是一件很没有意义的事儿,但是当2018年亚运会女单四分之一决赛冯天薇四局苦战不敌田志希的那一刻,很多的人都认为属于这位海外兵团第一巨星的时代确实要结束了。
而2019年可能真的就是落日余晖了,世界杯和公开赛的出色表现让冯天薇能够以女单六号种子的身份进军奥运会,但是走到这一步,尽管冯天薇自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自己四次奥运会以来第一次真正享受比赛,只不过她自己心理也知道,支撑自己走到东京的可能真的就是为了一个配得上自己过往的结局。

旧时代的巨星走向了新时代的战场,只不过这一次她连新时代的边都没有摸到,就在旧时代的对决之中告负离场,人们还没来得及仔细关注这个赛场,她的故事可能就这样匆匆结尾了。

2008年的北京,冯天薇第一次登上了奥运会的舞台,那时的她仿佛拥有着耗不尽的能量和用不完的热情,那时的她意气风发,青春飞扬。
2021年的东京,冯天薇第四次来到了奥运会的赛场,此时的她更多的却是对自已表现不佳的不甘与失落,此时的她蹒跚漫步,无力回天。
自古美人如英雄,不许人间见白头。
6
冯天薇的奋斗为了一个结局,而于梦雨的奋斗则是为了一个开始。
我曾经说过,历史就像拍合照,最重要的不是你干了什么,而是你身边站得是谁。
我相信不会有人因为自己成为他人成名的背景板而高兴,即便这个人是在中日两国人气颇高,人见人爱的石川佳纯。
世人都知道石川第一次世乒赛单打就打进前八,却很少也有人记得,那是于梦雨的第一次世乒赛单项之旅,石川已经是第二次了。

十二年间,石川佳纯万众瞩目,甚至一度高居世界第三,而于梦雨近乎默默无闻,人们提起她不过是石川佳纯一鸣惊人的垫脚石,莫斯科世乒赛新加坡女乒的场外啦啦队以及当年外协第一女双中的辅助。
即便是2018年,于梦雨淘汰了台湾一姐郑怡静打进亚运会的女单四强,人们对于她的印象依然不怎么改变,似乎还是那个一球成名的背景板。

当时间来到2021的东京,当女单抽签结果出来的那一刻,我相信没有人会相信于梦雨能打进四强。
的确,于梦雨所在的四分之一区没有国乒,没有伊藤美诚,但是有着郑怡静和石川佳纯。
但是同样,于梦雨为这一刻准备了整整十二年。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于梦雨延续了自己亚运会的战绩在奥运会女单十六强击败了郑怡静,在四分之一决赛和石川狭路相逢。
这是一场充满着旧时代风格的比赛,两位旧时代的末尾登上舞台的名将,也为旧时代的爱恨情仇做了最后的了解。
于梦雨完成了自己当年不曾做到的,也改变了大众对于她的定义,为自己,为海外兵团的时代奏响了又一次的辉煌。

当然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次。
5
于梦雨的最后一次奥运会等到了自己的扬名立万,而石川佳纯的东京依然没能等到自己的时代。

这个结果大家其实都不意外。
虽然抽签结果出来之后我和别人看玩笑说这可能是石川进决赛最好也是唯一的机会,但是我的内心也明白,石川最好的结果可能也就是四强了。
毕竟石川佳纯的打法在这个女子乒乓球越来越强调单板质量的今天已经越来越不占优势了。
其实仔细想想这个被我们大家叫做纯妹的姑娘,从2009叫到2021了,从横滨叫回了东京,她的后辈们都开始登上舞台纷纷冲击女单冠军,而这个已经是很多人前辈的姑娘却依然被我们叫做纯妹。

而当石川在女单四分之一决赛不敌于梦雨的时候,我心理的感慨只剩下遗憾和惋惜。
作为日本女乒走向横拍双反的第一位高手,日本女乒当下的灵魂人物,石川佳纯的这次东京奥运会之旅的表现相当出色,女团决赛和平野的女双造成的威胁远比伊藤更多。
然而,这个结局真的有的配不上她的身份。
只不过,可能石川佳纯自己也知道自己可能不会再有机会了。
和自己母亲同年代的名将们很少有坚持到三十岁以后的,而她的偶像张怡宁不到三十岁就离开赛场,被不少人称作上个时代的打法的朱雨玲不过二十六岁就已经到了退役边缘,而自己已经二十八岁了。
我说过,在乒乓球这个项目上,中国的天才按吨算,日本的天赋拿车皮装。
石川已经为梦想奋斗了两个十年,但这第三个十年石川可能真的没有动力办法奋斗到最后了。

竞技体育到底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从2007到2021,石川已经不再是当年的石川,而乒乓球也不再是当年的乒乓球了,我们都希望石川能够在奥运会女单的半决赛或者决赛和中国女乒再次打上一场,但是最终我们能看到的也就是女团决赛的一丝残影。
不知不觉之间,我们已然习惯了石川是日本的一姐,而她也在追逐着所有人都希望她能够达到的成绩,我们习惯着不该习惯的习惯,而石川也执着着不该执着的执着,她在不经意间也从旧时代的崇拜者变成了新时代的开拓者,再到如今成为了日本女乒重新崛起的见证者,成为了许多人的前辈。
十二年的漫长岁月足以改变一些人和一些事,但有些东西是改变不了的,就比如我们对石川佳纯的记忆。十二年前的横空出世让她一战成名,九年前的凤鸣伦敦让她光耀四方,而那些往事,仿佛就在昨天,而石川佳纯还在陪伴着我们,在那个辉煌的起点后,她没有终点。只是当天使和公主不再年轻,曾经尘封的记忆会被我们更加珍藏,回味无穷。

4
前IG电子竞技俱乐部LOL分部选手笑笑曾经开玩笑一般的说过,如果给自己一个可以穿越的机会,自己会干两件事儿,一是早玩英雄联盟;二是杀了微笑。
可以理解,毕竟当年的IG国内比赛打得赢所有人,就是打不赢WE。
这次的东京奥运会奥恰洛夫想必也有同样的感受。

作为无机胶水时代奥运会单打成绩最优秀的欧洲乒乓球运动员,奥恰洛夫这次东京奥运会的表现堪称完美,铜牌战逆转当今男子乒坛第一超新星林昀儒,男团决赛几度将国乒未来的顶梁柱,男单亚军樊振东逼上绝路。
甚至于他距离打进奥运男单决赛也是那么的接近。
但是很不幸,站在他面前的是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马龙。

一个自己十八次交手从来未能取胜的对手。
虽然两人是场下的好友,但是到了赛场之上,所有人都不想放弃这个书写历史的机会,无论是想打进决赛的奥恰洛夫还是志在双满贯的马龙。
这是一场绝对精彩的比赛,堪称东京奥运会乒乓球项目精彩程度前三的比赛,一场双方总分差只相差一分的精彩对决。
只不过最后的结果,如同另一场男单半决赛一样,波澜确实有,但最后的结果也没惊着大家。
马龙取得了十九连胜,杀进了东京奥运会的男单决赛。
而奥恰洛夫则是一瞬间丧气不已,直接倒地。

有人说过,有些错过,你以为是错过一次机会,但许多年后你才会明白,你错过的其实是一生。
我相信,无论是男单半决赛最后一球结束的时候,还是铜牌战自己2:3落后逆转林昀儒时,亦或是波尔回忆起2004年奥运会黯然神伤时,奥恰洛夫都明白这个道理。
毕竟这可能是他这辈子触及奥运金牌最有可能的一次机会了,樊振东的硬实力固然天下第一,但是战术套路相对较少,自己以反手为主的战术体系比较对路还是有一点点的可能的。
只是很可惜,奥恰洛夫没能去男单决赛实践这个可能。
但是那又如何呢?
人生一世,尽自己所能,做到自己的最好,那就够了,不是吗?
青春总有遗憾,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遗憾减到最少。
3
知乎还是豆瓣上曾经有句很渣的话,叫做女人的青春是有限的,但是青春的女人是无限的。
竞技体育同理,运动员的青春是有限的,但是青春的运动员从来不缺。
所以,当比赛打到团体赛时,我开始有些恋恋不舍了。
因为这些人大概率不会出现在下一届奥运会的赛场上,名单中包括但不限于达成双满贯的马龙、已经40岁的波尔和庄智渊、打进女团半决赛抱头痛哭的韩莹、单晓娜和索尔加、混双决赛壮志难酬的许昕和刘诗雯、当年在莫斯科叱诧风云的冯天薇、还有日本奥运首冠之一水谷隼……
甚至这个名单里甚至还可能有黄镇廷,郑怡静、于梦雨、石川佳纯、丹羽孝希、奥恰洛夫和陈梦。
而在女单的比赛中,已经32岁的于梦雨带着伤腿被伊藤美诚苦战五局,我们为传奇送上崇高敬意的同时,也明白这些老将们真的拿不出什么东西了。
而从2000年到2021年,波尔大叔完成了横跨21年的6次奥运会之旅,我们见过他单打上经常的心态爆炸,也见过他一次次在团体力挽狂澜,但在这最后一次奥运之旅上,我们终也见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疲态。

好在,许多新生力量也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觉。樊振东、林昀儒、孙颖莎、伊藤美诚、平野美宇、莫德高雷、申裕斌……
而和奥恰洛夫在铜牌战对决的省队反手高手,也从庄智渊变成了林昀儒。

乒乓球就是这么一项写满传承而又满是巧合的运动。
2
旧时代的人们为了自己的梦想最后轰轰烈烈一把,新时代的人们则是开始走上舞台中心。
东京奥运会最闪耀的新星是谁?
对于日本人来说,无疑是伊藤美诚。
其实说伊藤美诚是新星很不严格,人家2015年就在苏州和李晓霞打得有来有回了,说她第一次成为主角也不太准确,2016年里约奥运会她和福原爱面对削球双双崩盘,让纯妹白砍两分。
但是东京伊藤美诚真的是一步登天。
首对奥运混双冠军组合,奥运会单打成绩最好的日本选手,奥运会女单领奖台上第三最年轻的选手,也是非国乒选手中最年轻的。

但是中国有句古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东京奥运会把伊藤治服的那个人,叫孙颖莎。
虽然女单决赛没能战胜自己的师姐陈梦,但是除此之外,孙颖莎的表现堪称完美。
女单半决赛第二局连扳八分,横扫伊藤美诚,也成为了奥运乒乓球历史上第三位决赛之前一局未丢的女子运动员,女团更是作为主力女单打满全场,堪称东京奥运会的第一新星。

竞技体育是一个很健忘的行业,人们不太会记得之前发生的,而只会记得最近发生的,也只会记得那个最耀眼的。
我相信王曼昱可能有一点小小的郁闷,没人记得奥运之前的模拟赛上状态最好的其实是她,也没太有人关心她奉命于危难之间,女团P卡登场替补。
不过王曼昱再怎么郁闷至少还有女团冠军和楠姐答应好的分房,而只有一块混双铜牌的林昀儒却总感觉缺点什么。
虽然在男单和混双项目都打进四强,还收获了一枚混双铜牌,但是和谁比都有点不足。
和那些光芒万丈的同龄人比,他没进决赛;和那些满是故事的老一代相比,他又缺点话题;比起场上表现,虽然不乏惊艳之作,但又总感觉有些优柔寡断。

他是天才,但是却是一个很平淡的天才,一个并不显眼的天才。
他应该学会走在所有人面前,也应该学习一下国乒和日本的新生代们,她们都是在中生代的庇护下成长,也都和中生代们拼搏厮杀,才能站在这个舞台上。
而他走得太顺了一点。
同样面临这个问题的还有樊振东。

虽然樊振东今年才24岁,但是已经是征战国际赛场八年的老将了。
八年里,他赢过很多人,输过很多人,有过力挽狂澜,也有过意外失手,但是在大赛的舞台上,他总是绕不过一个人——马龙。
就像马龙总是绕不过王皓一样。
年轻人血气方刚,可是老人物们也饱经沧桑,不是所有年轻人都能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天赋一冲到底,2017年的MSF没能战胜那个魔王,2019年的阿贾克斯也没能进决赛。
青春是一场公平的交易,年轻人们大多有着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和永不枯竭的精力,但却总缺少一点耐心和智慧。
当然,无论林昀儒也好,孙颖莎也罢,亦或是大家最不喜欢的伊藤美诚、张本智和和每次陈梦碰上都颇为艰难的杜凯琹;团体出场的平野美宇、王曼昱;打酱油的王楚钦;甚至是没能登上奥运会的早田希娜、加藤美优、陈幸同、钱天一……他们都还年轻,他们也都有机会。
但我也希望他们能少交点学费,还是那句话:运动员的青春是有限的,但是青春的运动员从来不缺。
1
最后说一下我见证的东京奥运会的结局。
东京奥运会最终结束了,很多人都觉得这届奥运会并不完美。
很正常,但凡玩过P社系列的玩家都知道,战前计划定的再好,真开打了,基本都成了废纸。
正如张艺谋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前说的那样,这么大的活动一点错误不出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意外情况减到最少。
奥运会同样,国乒也好,日乒也罢,哪怕是其他国家的乒乓球队都会有自己的比赛计划,运动员们也会有自己的场上规划,但是真打起来,很多东西都是意料之外的产物。
所以我们会觉得东京奥运会的乒乓球不好看,所以我们会觉得东京奥运会乒乓球的结局有些太过平常,既没有波澜壮阔的巅峰对决,也没有一统江湖的王朝霸业,没有对酒当歌的诗情画意,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人间繁华。
但当我看完东京奥运会后的最后一场比赛的时候,我能想到的确是另外一段话:
敕勒川旁,五陵年少,岐宅崔堂,江南落花。

平淡的结局不一定是个坏的结局,就像一本小说的结尾留有一丝遗憾,是给人想象的空间,写得太满反而不会被人记住。
乒乓球这项运动在中国作为国球已经走过了整整六十年,但是打得人,真心了解的人却越来越少,很多人都说乒乓球不行了,论商业化比不过电竞,论国际化比不过足球,越来越激烈的饭圈冲突也在消磨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和关注。
然而,当你看完奥运会的乒乓球的时候,依然能够感觉到这个项目在中国是不可代替的。
就像许多年以后,场上的选手们看着自己的奖杯,会想起来自己第一次站在领奖台前的样子,而我们也会回想起自己当年从收音机到电脑前等着乒乓球比赛的样子,比赛场上的浪漫,人世间的温暖,选手们的光辉岁月,我们的花样年华,那些年爱过的姑娘,那些年发过的誓言,无数的回忆和现实都会在不经意间被一个镜头突然唤起,然后全部融化在一场乒乓球比赛里。
这就是青春,这就是人生。
—————————————————————————————————————————
东京奥运会的总结结束了,实话实说写得一般,首先说一个问题,为啥不像19年的世乒赛总结一样给中生代们写一段?答:有人写得比我更好。
此处指路:【横向对比】谈一谈后东京周期的女队中生代们
对于陈梦和朱雨玲这两位姑娘的东京周期,这位作者用了一个很文艺,却很恰当的评价: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说真的,自愧不如。
当然这篇文章中有些经典语句的来源还有天下足球,不得不感慨人家刘嘉老师的文案写得真好。
最后说一说我下一阶段的创作吧,今年年底的主要任务就是考研,所以更新这个事儿真的就是随缘了,也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作者下一阶段的重点是账号的正规化,毕竟阅读量什么的都上来了,该实名实名,该认证认证,毕竟作者不能总是用爱发电,虽然不指望这东西养活自己。
最后说点心里话,首先还是感谢大家的支持,我写作这么多年第一次一个账号阅读量破十万,相当荣幸;其次,这次总结写得我真的是很伤神,可能写的确实有疏漏和错误,希望大家能够担待;最后,我争取写一下2021世乒赛的预告,要是时间实在匀不出来,只能算了。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