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韩嘉天赏析《命运》交响曲(1)

多年前,我的音乐之门是韩嘉天老师给我打开的,《命运》交响曲赏析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很是精彩。
我曾经根据他的录音整理了一篇文字稿,但不知散于何处。近来找到,实乃庆幸!遂备忘于此,也分享给那些喜欢音乐的朋友!

「命运交响曲.序」“心理探微”
1827年3月26日,天空滑落了一颗流星,这一天有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本来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在街道上却站满了人。2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学校停课,军队也被调来维持秩序,安抚沉浸在伤感中的人。

有人说他在病榻上最后一个举动,是高高伸出握紧的拳头;有人说即便到了生命最后,当命运的敲门声响起的那一刻,他的头还是高高地扬起。
(music)
这便是贝多芬对待生命的态度:没有那么多细枝末节式的描述,而是一语道破。
贝多芬是浓缩主题手法的大师,他会剥取一切外在的、枝节性的材料,而充入乐思的核心。他会用几个音,甚至于用一个音去承载他内心中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不禁会问:这是如何做到的——用最简单音符,表达人类最复杂的情感?
那么,且听我慢慢道来。
————片头————
第一乐章
在贝多芬全部交响曲的中心,屹立着的正是我们刚刚听到的这首《第五交响曲》,它也被称为《命运交响曲》。除了写作技术(手法)体现出大师的风范外,《命运交响曲》厉害的地方还在于作曲家通过常规的4个乐章的结构传递出一个心理发展的过程。我相信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听者是能够觉察出隐藏在音乐之中的情绪脉络。现在,我就和大家梳理一下这部作品的轮廓,这样,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它。
首乐章是快板,在节目的开始我们听到的是被称之为“命运敲门声”的主题。我们可以先理解为“冲突”两个字。他是说主人公带领着我们与强大命运的遭遇和不可避免的冲突。
我们再来听一遍:
(music)
我想大家都应该熟悉这只有4个音的动机,它主要是由整体弦乐组大齐奏来完成的,非常纯粹的音响效果。它短小精悍,但虽然简单,却浓缩了整首交响曲的精神,让人过耳不忘。通常碰到有非常意思的段落时我都会问自己: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贝多芬是怎么得到这4个音的?它为什么那么有力量?
一般来说作曲家在创作一部作品的时候,首选钢琴作为写作工具。所以钢琴是最先表达他们乐思的乐器。有人说贝多芬有时候是“近乎暴躁地”对待钢琴。我觉得不只是他习惯激情地表达,也许他真的愤怒了。我们不要忘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他听不到。这是一件多么让人焦虑的事情。到底用多大的力度表达竟然成为了困扰大师的问题。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常常会拍桌子。如果换成钢琴呢?
(music)
呵,看来很有可能无意中创造出一个伟大的动机出来。或许这是一个戏说,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体会,我们可以找一个时间,卷起一本书,用同样的节奏拍击一下桌子试一试。不过一定要用力。你会发现那真的是一种愤怒之后很好的表达方式。
或许这不是贝多芬想象的结果。但对于一个耳聋的钢琴家来说,愤怒是他真实的生活。所以这种冲突并不是形而上的,我们真的没有必要非要把它和摸不到的命运连在一起。它是贝多芬摆脱不了的,是活生生的,是因为听不见,而对周遭所有事情的愤怒。
(music)
不好意思,我没有把贝多芬说成一个圣人,因为我们必须要摘掉世人戴在他头上的光环,才能够触摸那个和你我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内心世界。我们在来回顾一下刚刚听到的一个细节:在动机后面紧跟着一个长音,它是第一小提琴在拉奏了一个和弦之后,顺势在G音上,也就是在sou音上持续的声音。(music)
“这个地方简直就是呐喊!”
其实作曲家在写音乐的时候真的会喊的。尤其是在最激烈的段落。对患有耳疾的贝多芬而言,当构思到这里的时候,怎么会是宁静的呢。他一定会:
(music)“Sol,Sol,Fa,Mi,Do,Sol~~”

第二乐章
不过,但凡狂风暴雨后会迎来相对的平和,这便是第二乐章有着流动感的“行板”:
(music)
这是一个平静宽广的主题,像是一种安慰。在我们经历了第一乐章,那种有力,爆发性的抗争之后,心灵是多么需要被安抚啊!我们先感受一下这种融和的气氛,等到下一次的时候我们再分析它。
这是和第一乐章截然不同的音响体验。在祥和舒展的旋律里,我们感受到了合适的气息和心灵的满足。

第三乐章
不过对于贝多芬而言,这一切只是暂时的休整。他在积蓄力量,和命运进行进一步的博弈。这便是有着不屈精神的第三乐章:
(music)
在这个乐章中,大调与小调的转变,光明与黑暗的冲突,会使得音乐带有一点神秘的色彩。
这前三个乐章可谓吊足了我们的胃口:
我们亲临了暴风雨般的命运主题,然后感受到了抒情、安详,带有对生命无限爱意的情感,再有呢就是我们刚刚听到的对生命有坚强决心的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
现在问题来了:由于前三段写得非常出色,此刻贝多芬面临的是如何结束这场与生命展开的游戏;他要如何去写一个有分量的终乐章,来压住曾经的气势,缠绵,与决心呢?那一定是英雄性的,一定是超人必将战胜逆境,取得最终胜利的声音。
(music)
哇,这就对了,就是这个声音!像骑着战马,右手高举着战刀的英雄,驰骋在炮火之中。这若不是胜利的声音,又能是什么呢?我们听完它。
为了增强宏大的气势和和音响的宽广度,贝多芬扩充了他的铜管和木管组,我们会感觉到靓丽的号角声响彻云霄,这是真正的管弦乐队该有的气势。贝多芬是第一位认识到强大的音响是可以成为潜在心理武器的人。难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各国都使用这部交响曲来象征着自己的胜利。

总结
刚才我们一口气梳理了4个乐章:从有冲突的第一乐章开始,而后是相对安静地休整与积蓄力量的第二乐章,接着是进一步抗争的第三乐章,最后直到英雄的胜利。这简直是一个太具正能量的作品。但无论我如何急迫地想把这部作品讲好,仍然没有办法给大家一个全貌。因为音乐是流动的,我们的心境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对于将要发生的不会有人知道。所以我们只能够看到当下的一部分,而无法包揽所有。
虽然人们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填补即将到来的音乐,但我的建议是不要那么贪心去“完美”一部作品。
(music)
也不用羡慕那些因为自己曾经的学习而说自己了解音乐的专业人士。
真正的音乐家会告诉你一个秘密:“音乐从来不是什么专业”。
是的,你没有听错,它不是一个专业。不光是音乐,所有伟大的艺术都是如此。它们虽然是以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文学等等这些形式来表现,但它们都不应该只是一门专业。
因为如果每一个音符,每一次涂抹,每一道刀痕,每一个动作,真的是生根于你的心里,那便是自己的生活了。

在节目的尾声,我想借用刚刚看到的一篇文章作为结语:
它说要像不需要钱一样的工作,要像无人观看一样地跳舞,要像从未受过伤一样地去爱。
(music)
我想这才有一点自由的样子。
或许你会说:“自由了会不会什么都没有了?”
当然会呢。你将会失去权与力带来的枷锁;失去别人目光下自己的做作;失去那些因为你曾经的伤痛而不想开放的心态。但是你得到的却是罗曼·罗兰对英雄主义的描述,那就是:

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