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之美,平淡之美——传统艺术赏析
艺术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有绚烂的美,也有平淡的美。
绚丽之极之美——美的一重阶段
绚烂之极的美很好理解,绚烂之极的美可以说是美好事物的堆砌,或者是做加法。个人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从中国的绘画角度来讲,这是从远古无法画好形的美术到写实美术的一步。中国早期的绘画对形的把控度不强,对线条变化理解程度不深,难以做出过于复杂的图案。更多的是一种对事物的描绘不像造成的简单抽象。这一点可以参考昆仑山岩画——《放牧图》,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鹳鱼石斧纹彩陶缸等等,尽管出现了装饰和颜色分割,但总体十分的简单效果接近于“儿童画”。这点可以说明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刚起步,不成熟的特点。
之后的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都有明显的从简单到复杂的过度特征。甚至说许多作品都十分精致。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在完整度和复杂度上,都明显得比石器时代的要高很多,人物拥有动态,但是可以看到的是人物整体还是图形分割,身上的花纹也比较简单和没有章法,动物依旧是对身体不同区域的简单概括和花纹抽象,显得复杂也只是因为简单的花纹在不断重复。此时的一些针刻画和漆画更可以体现复杂的特点,比如《斗兽纹镜》《车马人物出行奁》等。粗看复杂度极高而且极其美观,但缩小到细节来观察,却是在很多地方都没刻画到位或者是极其抽象的。
秦汉朝时期的绘画,则更加细致。湖南马王堆的T形帛画,有生动形象,十分写实的一面,也有浪漫抽象的一面,十分的富丽堂皇,天马星空,堪称中国的帛画瑰宝。
中国早期的绘画,相对来说抽象,简单,但仍然具有审美价值和里程碑意义,但我更认为,远古时期的绘画作品,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里程碑意义大于纯粹的审美价值,当然夏商周秦汉时期的绘画作品已经有着其浓郁的风格和特色,有着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比如礼乐文化,巫鬼祭祀文化等等,这段时期的审美价值已经相当高了,这段时期的绘画,也非常接近于绘画的“绚烂之极”的境界。
真正要说中国传统绘画上的“绚烂之极”,我更认为需要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说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动乱,外族入侵,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缺少了大一统国家的思想束缚,本土外土宗教学说四起,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也造就了一个思想开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在承袭了汉朝的绘画的基础上,绘画进一步发展。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卷》,萧绎的《职贡图》都是当时艺术的典范,拥有极其细腻的的勾勒描绘,对衣着布料质感形状的刻画,对细节的考究刻画都是另人赞叹的。至此以后,中国的绘画在写实上足够细腻,之后的朝代也名家辈出,这里就不一一例举。
归于平淡之美——美的二重阶段
平淡之美,是美的二重境界。归于平淡首先是要达到第一阶段,既绚烂之极,平淡不是画的粗糙,也不是画的越少越好,更不是画得庸俗。平淡,是在绚丽之极的基础上做减法,既减少形体上的过度繁杂于具体,注重达“意”,“魂”,“神”以及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种美是更难以做到的。一个好的画匠可能可以将看到的事物无限的还原写实,但只有一个好的画师才能在大千世界适度取舍,留下一个事物的灵魂。
当然,所谓平淡,则可以分写实绘画和写意绘画两方面来谈。
写实绘画也是要讲究“取舍有度”,而不是照搬场景,疏,密,繁杂,简单交织在画上,才能使画看起来不是过分拥挤,也不是过分单调。也能让人一下子抓住想要表现的东西。
写意绘画则在平淡方面,走得比写实绘画更加极端,也更加注重用简练的笔墨描绘意象。
当然中国后期发展出的写意画,文人画等注重精神表现里的画也是从之前的“绚烂之极”的绘画继承发展而来的。
石器时代的作品也是简单平淡的,但是达不到这么高的高度,论具体原因的话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既绘画基本功方面,形抓得不准,形真抓不准和能抓准但经过深思熟虑后刻意不去抓准是两个概念。没有强烈的形的意识,则达不到像又不像,精神上比写实更像的境界;点线面搭配做得不好,线做不到稳,准。点线面色彩不会搭配,做不到想要的效果。
第二个方面,既精神层面,当时的文化底蕴没有后来那么厚实,人的思想境界等没有后人要高,平淡写意更看重精神面貌。
所以中国古早时期的绘画达不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论平淡之美,我认为宋代梁楷创作的纸本墨笔画《李白吟行图》,明朝徐渭的《竹石牡丹图》,清朝八大山人的《山水花鸟图》,石涛的《山水图册》是其中的典范。
《李白吟行图》是我很喜欢的一幅画,画家用极简干练的线条将李白的形,神,动作全部都描绘出来,相当到位,没有一丝废笔。这幅画是极其平淡的,没有用多少笔墨,只有几根线条。但是他的艺术价值极高,一气呵成,神来之笔的背后是画家多年的绘画功底。这个的手法极其老辣,是一般的画家学不来的。我相信,没有早年“绚烂之极”的试错,画家自己也画不出这种高度的画。
像《竹石牡丹图》之类的文人画,大多是简单平淡的,但是背后表达的精神意境是美的。
“绚烂之美”与“平淡之美”辨析
“平淡之美”是从“绚烂之美”演变而来的。平淡之美的绘画很注重写意写神,有着很强的精神层面的美感追求,也很注重留白与取舍,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减少了他的写实性。而绚烂之美则更多的是形体空间,堆砌的花纹带来的美感,时而有着华而不实,过于拥挤的诟病。平淡,是在绚烂之上做减法,增加其艺术性。整体来看,绚烂之极的美是达不到平淡之美的境界的。但万事并不绝对,有些所谓“绘画平淡”的画师实际上并未达到绚烂之极的境界,而忙于做平淡的绘画,最后画出来的画则十分平庸。甚至说有些画师实际上绘画水平极低,但是却将自己的画美其名曰“平淡美”,实际上则是以“真丑”为“真美”。颠倒黑白,哗众取宠,争取名利。不过由于艺术是非常主观的行为,对价值的鉴定没有统一的准衡,所以哪些是真丑,哪些是平淡,哪些艺术价值高,哪些艺术价值低,并不好绝对的下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