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突厥世系》中译本译名对照(p175-p211),兼对部分土库曼部落的简要说明

2022-05-21 20:14 作者:数学九十分  | 我要投稿

这是我曾经在知乎的旧文之一。校订译名实在是比翻译还辛苦的活

《突厥世系》是希瓦汗国君主阿布·哈齐(实际应当是加齐)·巴哈杜尔汗(Abul-Ghazi Bahadur Khan,1605-1663,1643-1663在位)所写的两本传世历史著作之一(另一本为《土库曼世系》)。阿布·哈齐才兼文武,雄才大略,是希瓦汗国的一代明君;同时本人亦学识渊博,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国家承平之时,他深感国内历史著作的匮乏,为此决心写一部有关蒙古、鞑靼人的史书,为此他遍阅波斯、突厥、阿拉伯语史籍,著成《突厥世系》及《土库曼世系》两本书。《突厥世系》据说在1663年开始撰写,为此阿布·哈齐在不久之后便逊位于其子阿努什·穆罕默德(1663-1687),然而由于年老力衰,他只写到1643年的事迹便于1663年溘然长逝。临终前命其子续写之,阿努什便将其续写到1663年阿布·哈齐去世之时。令人惊讶的是,尽管阿布·哈齐文采斐然,但他所写的这本书文笔却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毫无浮夸浮藻之修饰。本书最有价值的自然是希瓦汗国的历史。由于中文版没有译名索引,难以将此书利用起来,因此我找到了《突厥世系》法文版(附察合台文)英文版打算进行译名对照。不过我只对此书中的希瓦汗国史感兴趣,所以对照译名也从讲述昔班尼王朝、阿拉布沙希王朝的中译本p175页开始,有些我能找得到出处,有些则找不到,希望各位能不吝指教。

此前已有豆瓣网友@老荒 对译名进行整理: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5415363

外文译名斜体为法文/18世纪英文(需要便标,比较出名就不标了),正体为英文

参考书籍:

《an Historical Atlas of Central Asia(中亚历史地图集)》By Yuri Bregel

《中亚文明史》第五卷,恰赫里亚尔·阿德尔、伊尔凡·哈比卜主编,蓝琪译

《中亚史》卷五,蓝琪著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G.勒·斯特兰奇著,韩中义译注,何志龙校订

《突厥世系法文版:Histoire Dbs Mogols》戴美桑(Le Baron Desmaisons)译

P175

帖木剌台-赛克汗——法文为Dèvlèt Chèikh Oghlân,英文为Dawlat Shaykh

个人以为应译成道剌特·谢赫汗

Oghlân是什么意思还没明白……

阿巴儿-该耳汗——阿布海尔汗(Abul Khayr Khan)

沙-不答、沙-布答合——沙布达克(Shah Budagh)

布儿忽特——Bourgout,似乎是土尔扈特部(不确定)

阿哈纳-别吉——aghanâq Biguè

霍查-穆罕默德——火者·穆罕默德(Khwaja Muhammad)

海答儿——Haydar

赛义德-巴巴汗——Sa‘id Baba Khan

桑札儿苏丹——Sanjar Sultan

赤克黑-伊卜剌欣——Chèikh Ibrahim,搞半天还是shaykh……

斡鲁哥合-伯克——兀鲁伯,这译名就很tm离谱,译者不知道是不是完全没接触过帖木儿史……

哈巴·苏丹·别吉——Rab’a Sultan Bèguim ,即拉比耶公主(Rabi’a Sultan Begum)

库赤-昆吉汗——即忽春赤汗(Kuchkunchi),昔班尼之叔,昔班尼王朝汗(1512-1530在位)

速亦尼赤-霍查汗——即速云赤·火者(Sunjuq Khwaja)

阿合布浑苏丹——实际上,这是一名女子,法文为Aq-Bouroun-Sultan,bouroun查不到英文转写

 

P176

奥伯伊都拉——奥贝都剌(Ubaydullah),昔班尼王朝君主(1533-1539在位,在本书中还有多个译名)

亦思肯得儿——亦作亦思堪答儿(Iskander),阿卜杜拉二世(书中作阿布都剌汗)之父

阿布尔穆米内——阿卜杜勒·穆明(Abdul-Mu'min)

哈只-图里——Haji Tuli

P177

帖木儿昔肯——Timur Shaykh

卡尔梅克人——法文Qalmouqs,英文Kalmyk,在书中指厄鲁特、瓦剌部蒙古(西蒙古),狭义指游牧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西蒙古人(土尔扈特)

雅迪葛尔——Yadigar

畏兀儿人——Ouïghours,当时应是指蒙兀儿人

乃蛮——naïmans

P178

博勒克——Berkè/Bereke/Burga,亦称别儿克,与伊尔汗别儿哥同名

阿卜剌克——Aboulèk/Abulak,亦称阿布列克

阿敏奈克——Aminèk/Amunak,亦称阿米内克

阿巴克——Abak

阿布萨依德-米尔咱——帖木儿王朝君主卜撒因(Abu Sa’id Mirza,1451-1469在位)

P179

阿卜都拉迪夫-米尔咱——阿卜杜·剌提甫(Abdul Latif),兀鲁伯长子

穆罕默德-楚吉——马黑麻·朱基(Muhammad Juki)

P179三处注里大部分的译名上文链接里都进行说明了,不再赘述。

注1的世系是错误的,这是沙哈鲁的世系,非卜撒因一系的世系。

卜撒因的世系追溯应为:
帖木儿——米兰沙——穆罕默德·米尔咱——卜撒因

这可能是原文或者法文版的错误:(法文版197页)

注3第七行,莫罕平原——即穆甘平原(Mugan),位于阿塞拜疆东部,当时卜撒因率大军追击白羊君主乌宗·哈桑,一路深入至阿塞拜疆,粮草不济,军自溃,本人亦遭擒

P180

沙-忽克亦——即沙鹿海牙

阿儿浑——Arghoun,但是维基上搜这个名字显现出了伊尔汗阿鲁浑……该部落很有可能是Argyn

麦宰德——Mèzèd,没查到英文名

比失干-斡克阑——Bischkend-Oghlân/kishkan oghlan

库菲内——Koufine,即库夫斯山区(Kufs)

起儿漫——克尔曼(Kerman)

P181

速格德——Soghd,即粟特,古称索格底亚那,指泽拉夫尚河中游流域,包括布哈拉与撒马尔罕两座大城

阔札-斡巴伊德——纳合什班底教团教长、和卓乌拜都拉·阿赫拉尔(Nassiruddin Ubaidullah Ahrar,1404-1490)

P182

依克察儿丁堡——fort Ikhtyar-ed-dine

穆萨-别依——Musa beg。

忽札失-米尔咱——Qoudjâsch-Mirzâ,查不到英文转写


书中小标题少了一个Manghout(曼格特,又名曼吉特,书中作忙忽部,又作Tatares-Noghaï), 英文作Manghud,是蒙古诸部的一部分。该部后裔后来建立了诺盖汗国(Nogai khanate)与布哈拉曼吉特王朝(Manghit Dynasty,1785-1920)。而从《16-18世纪中亚历史地理文献》得知,该章题目实际是“穆萨别依从曼格特来向博勒克速檀求援”,因此穆萨别依是曼格特部的部落首领,与其争斗的忽札失-米尔咱指哈萨克系速檀库贾什

哈的伯克——Qâdhi Bèk

注释处:埃剌特——赫拉特(哈烈)

库尔-蔑里克-法赫尔-埃丁——即活跃于13-14世纪的库尔特王朝(Kartids)君主法赫剌丁(Fakhr al-din,1295-1308在位),蔑里克(马利克)意为国王,是头衔

P183

玛拉依-康札歹——Mala ï Khanzade,根据经验,英文转写应为Mala’i Khanzada(玛拉依·罕匝答)

倒数第二行说阿布海尔汗是被亲戚杀死的,尚待商榷,有说法是阿布海尔汗是与东察合台汗羽奴思汗交战中战死。

P186

注2世系完全搞反了,应该是阔察·穆罕默德——札尼伯克——亦思肯得儿——阿卜杜拉二世

P187

伊勒巴尔——即阿布·满速儿·伊勒巴斯(Abu Mansur Ilbars)

巴勒巴尔——即巴勒巴斯(Balbars)

必力乞赤——Bilikitche,亦称比利克切

苏丹侯赛因-米尔咱——即呼罗珊帖木儿朝君主速檀·忽辛·拜哈拉(Sultan Husayn Bayqara,1469-1506在位)

P188

维泽尔——Vèzir,是一座城塞,位于玉龙杰赤以西约60公里,15世纪中叶时由昔班系穆斯塔法汗(Mustafa Khan)建立

埃查尔(埃扎尔)-阿思伯——Hèz âr-Asb,即哈扎拉斯普(Hazarasp)

苏丹-忽里——Sultân Qouli

哈曼-忽里——Rahmân Qouli,r音都没翻出来……

哈的斡马尔——Mais Omar, 亦称Qâdhi

P189

巴耳赤阡——Baqirghân

忽萨姆丁-哈答儿——Houssâmoud-dine-;QatâI

赛义德-哈答儿——Seid-Atâ

P190

仰吉沙尔——Yani Chahr或Yani Char

达尔赛克(后文亦作特尔赛克)——tersèk,这两个地方查不到在哪,从文中推断可能是维泽尔附近的小城

P191

阿乌兹-乞泽儿-斡古思——Aouz-Qizil-Oghouz

法尔桑——法尔散(Farsang),由波斯的parasang所演化来的里程单位,一法尔散大约等于4.8或5.6公里

P193

阿布尔罕——即阿布尔罕山(Abul-Khan),又名巴尔罕(Balkhan),里海东岸的山脉,分大、小巴尔罕

德依斯坦——即大益斯坦(Dihistan),戈尔甘以北的草原地区

突厥蛮——即土库曼人,turkman,当时广泛分布在里海东岸大片地区

曼格失剌克——里海东岸的Mangishlak半岛

默依内——即谋夫/木鹿/马鲁(Marv),后文亦作马尔沃

德浑——Dèroun,即呼罗珊边境科佩特山以北的Durun城,这是我根据《an Historical Atlas Of Central Asia,by Yuri Bregel》得出。

首先,根据书中描述:

P193:“……沙-伊斯玛仪此时已经去世,呼罗珊迄东直到默依内(谋夫)和德浑的北部山区边境省份的总督们,由于畏惧乌兹别克人,纷纷弃职而逃……”

P198:“……苏丹·哈齐苏丹以及其他的博勒克苏丹的孙子得到的是呼罗珊地区的维泽尔、仰吉沙尔、达尔赛克、德浑等地……”

从这段话可以分析出:德浑在呼罗珊地区的最东边,起码和谋夫一个方位;由于呼罗珊、谋夫都在花剌子模的南部,因此德浑也理应在花剌子模的南部

这是该书p53地图,结合《突厥世系》可知,丁·穆罕默德是从德浑城出发抗击布哈拉汗国的,因此durun即德浑城的真实性可以保证。

Durun城,又名Taq,Vazir,目前只能大概估计在今土库曼斯坦内,具体位置不明

P194

苏丹-哈齐——速檀·加齐(Sultan Ghazi),因为书中也有解释“加齐”有圣战者之意

苏丹-哈只——速檀·哈吉(Sultan Haji)

P195

索菲昂——Sofian,即Sufyan

不出合——Boudjougha,Bujugha

阿瓦涅失——Av â nèch,英文Avnik

哈尔——q â l,

阿合台——aghata ï,亦作Ahatay、Akatai

阿合奈——aghana ï

P196

贝剌勒——Bèl â l

伊思霍——Iseh,这个人是谁目前尚不清楚

P197

萨剌拉合尔——Sal â l ar

速特——即粟特

P198

苏-波由(Son-Boyou,河岸)、塔合-波由(Tagh-Bouyou,山边)

说实话这个河岸、山边倒是十分形象。具体什么意思,得结合希瓦汗国领土来看(由于书里没图,再怎么形象也不好使)。

希瓦汗国在1511年建立,并席卷了花剌子模与呼罗珊北部、里海东岸土库曼人居住地,其主要领土以卡拉库姆沙漠为界分为三块:

形象直观

布勒图萨黑——Bouldoums â g,中亚通史译作布勒冬萨格,未知

第6行埃札尔-阿思伯与布勒图萨黑之间还有一个Kirt未知

尼克彻——Nikitchkè,中亚通史译作尼克奇克,未知

巴合哈巴德——B â gh-Ab âd ,中亚通史译作巴格·阿巴德,似乎在戈尔甘地区内(见《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p542)

尼萨依——Nessa ï, 即呼罗珊古城尼撒(Nesa)

阿必维尔——Abiverd, 即阿比维尔(Abivard),呼罗珊古城

策阿尔德——Tchèhardè,中亚通史译作捷哈德,未知

麦依奈——Mèhinè ,即麦哈纳城(Maymana),今土库曼斯坦阿哈勒州谢拉赫斯城西北约60公里处的村子

叠叠——Djèdjè,中亚通史译作杰杰,现在似乎都用作人名,未知

伊尔萨黑——Irsâri,即土库曼人部落中的艾尔萨里(Ersari,Arsary)部,“Er”有“勇者(brAve man)、首领”之意,“sari”有“亮黄(light, bright, yellow)”之意,据说是塞尔柱土库曼人的后裔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土库曼人的分布情况。

土库曼人(Turkmen、Turkman),原属古思、乌古斯人,居于中亚以北。在10世纪中叶开始大规模向西、向南迁徙,逐渐分为西土库曼人与东土库曼人。西土库曼人诸部落先后建立了安纳托利亚十六侯国(包括奥斯曼帝国)、白羊王朝、黑羊王朝等;东土库曼人直至16世纪也没有建立独立政权,以部落联盟的形式居于里海东岸、戈尔甘、巴尔罕山、科佩特山等地。主要有撒鲁尔(Salur,又称撒洛尔Salor、Salyr)、也先尼利部(Esen-Elis)、乌奇利(Uchilis)等。《突厥世系》主要提及到的土库曼部落联盟为撒鲁尔部。

撒鲁尔是土库曼人中的大族,分布很广,安纳托利亚的十六侯国中的卡拉曼侯国(Karamanid principality即由撒鲁尔人分支建立;他们也曾在波斯建立了法尔斯的萨尔古尔王朝(The Salghurids of Fars[Atabegs of Fars],1148-1282)。伊尔汗国宰相拉施特丁曾在其著作《史集》说到:“Salyr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会用剑和棍棒战斗。”;阿布·哈齐在《土库曼世系》里记载该部落的含义为“手持马刀者(armed with a saber)”。16-19世纪的撒鲁尔人分为两部:

外撒鲁尔(居住于呼罗珊地区的撒鲁尔人,Taschqi[Tashki] Salur),主要部落有萨利克(Saryk/ Saryq)、艾尔萨里、贴克(Teke)和约穆德(Yomut/Yomud)等

内撒鲁尔(Itschki[Ichki] Salur,居住于里海东岸曼格什拉克半岛、巴尔罕山地区)

据说中国的少数民族撒拉族也是他们的后代

下文所介绍的部落没有特殊说明的话都是土库曼人部落

P199

文中的阿姆河,指的是乌兹伯伊(Uzboy,见上图)水道。16世纪前阿姆河不流入咸海,而是向西流入里海,在16世纪中叶后才逐渐转流咸海。英国旅行家安东尼·詹金森1558年经过花剌子模时记载当时阿姆河已经不流里海了。这个事件对中亚历史影响深远,尤其是里海东岸的土库曼人,由于水源的断绝,他们被迫向南迁徙,直到19世纪中叶,在这两三百年的时间里土库曼人散布在东起阿姆河沿岸,西至科佩特山、巴尔罕山,南抵穆尔加布河流域中游等地区,这片地区逐渐成为土库曼人的居地,被称为土库曼斯坦。

斡忽儿察——Qghourtcha,应是里海东岸的奥古尔察(Oghurcha)岛,今为奥古尔钦斯基岛

比失干——Pich-G â h

阿达里-希泽尔——Adagli-Khizir,即阿达里·基兹尔·厄利部(Adagli-Khizir-Elis),此处不应作为地名;p202作“希泽尔部的阿达里人”

哈里-吉彻特——Q â ri-Kilchit,应该也是一个部族的名字,暂时查不到

阿里思——Alys,可能是阿利利部(Alilis/Ali-ilis)

第维毡——Tivèdjis ,即迪威吉部(Devejis/Devyajis)

注3错误,玛拶(zan)答而马赞德兰(Mazandaran,塔巴里斯坦),因此此海指的是里海而非咸海

顺带一说,由于认知的限制、标准的混乱,穆斯林地理学家一般以其海岸附近的地区来命名海、湖等。如里海还有很多名字:

巴库海(以里海西岸的巴库城命名);

可萨海(可萨汗国);

朱里章海(Jurjan,即阿拉伯人对戈尔甘[Gurgan]的称呼);

陀拔斯单海(即塔巴里斯坦);

阿八斯昆海(Abaskun,源自戈尔甘地区的古港阿八斯昆,今托尔卡曼港附近);

东海(Dary-i-Shark,这是波斯地理学家的称呼)

同时里海还被错误的带上了“答里牙·忽儿祖木海(Darya Kulzum,指红海)”的名字;

咸海也被称作:

契丹湖(Khitai,这是安东尼·詹金森游记里的称呼)

花剌子模海;

朱儿章海/湖(Jurjaniyah,阿拉伯人对玉龙杰赤城的称呼)

由于Jurjan、Jurjaniyah二者相似,导致后人经常会搞混

P200

呼罗珊-萨鲁黑——Khorassan-Salouris,即上文所说的外撒鲁尔土库曼人

楚答黑——Tchout â q,应位于乌斯秋尔特/于斯蒂尔特高原(Ustyurt Plateau)上

P201

忒该——Tekès,即贴克部(Teke)

萨耳黑人——Sariqs——即萨利克部(Saryk)

尤穆人——Youmouts,即约穆德部(Yomut),在17世纪后成为希瓦汗国内人数最多的土库曼人部落,他们在希瓦汗国中服兵役,对之后的希瓦汗国史起到了重要影响。约穆德部通常和贴克部联系在一起——(Teke- Yomut)

塔失吉-萨鲁儿——Taschqi-S â iour,即外撒鲁尔人

伊彻吉-萨鲁儿——Itschki-S â iour,即内撒鲁尔人

P202

伊克德-察兀都儿人——Ikder-Tchaouldour,可能是伊格迪儿人(Igdirs)和乔都尔(Chaudurs/ Chowdur的合称

阿剌巴吉——Arabadji,即阿拉巴奇部(Arabachis/Arrabechis)

古刻兰——Gouklan,即戈克棱部(Goklens)

乌赤-伊勒——Utch-Il,即乌奇利部(Uchilis),意为三部

实际上,11-12行的“希泽尔部的阿达里人”

阿希失(下文又作阿失希,校对很渣)——aghisch

拜剌旺-忽里——Pèhlèvan-Qouli

P203

斡拜依德——即奥贝都剌,虽然我觉得这译名也不错的样子(有区分度)

皮勒-库泼忽吉——Pil-Kouprouki,未知

距尼萨两日程的忽毡——Khodjend,疑为苦昌城(Kushan/Quchan/Khujan)

埃思罕——Esfèrain,疑为伊斯法拉因(Isfarayin)城,今埃斯法拉延(Esfarayen)

沙-塔玛失——即萨法维王朝君主塔赫马思普一世(1524-1576在位),伊斯迈耳之子。

帖木儿-比、帖木儿-古列坚——都是指帖木儿。古列坚,即古列干,女婿之意

昆卡尔——之前在知乎还是在书里看到一段描述,说虽然这个词指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苏丹,但更多时候还是指克里米亚汗国的可汗。可惜忘记是在哪看到的了

艾莎-必该——Aïscha-Biguè,很明显,Aïscha即先知之妻阿伊莎的名字,Biguè即别姬(Begi)

注释3马勒阔姆——即英国历史家、殖民官员、少将约翰·马尔科姆爵士(Sir John Malcolm,1769-1833),其著作《波斯史:从最早期直到现在(The History of Persia, from the Most Early Period to the Present Time)》是珀西·塞克斯《波斯史》出版前的经典著作

P204

楚达尔丝织物——tchoubd â r

布鲁姆——Bouroum

伊失——即上文伊思霍Isch,英文为Ish

P205

阿思歹-拉巴得——即阿斯特拉巴德(Astarabad)

扯克歹利克——Tchikdèlik

迪那儿——Din â r

P206

库尔迪失——Kourdich

P207

希沙瓦-忽答-必尔迪——Richaw-Khoudaï-Birdi

P209

察孜——tch â scht

P210

阿哈赤——ag â tch,里程单位,但具体多少暂时查不到

P211

吉尔——Qir

忽姆-肯德——Qoum-Kend

奥鲁-图别——Olough-Tubè

赞必尔伯克——Zenbil-Bèk

布尔玛——Bourma,

斡马儿·哈齐——即奥马尔·哈齐

乞尔·哈齐——Chir-Ghazi

绰亥-哈尼姆——Zohrè- Khanim,应是祖赫拉·汗尼姆(Zuhra Khanim)

努娜什-哈尼姆——Noun â sch-Khanim



《突厥世系》中译本译名对照(p175-p211),兼对部分土库曼部落的简要说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