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人物志5:史家难留三变名,歌女浅唱柳七曲。——柳永
南唐旧臣子,北宋新朝人。
读书为致仕,却咏蓬莱清浅。
繁华钱塘里,漫漫扬州路。
绮陌红楼宴欢处,低吟柳七曲。

南唐旧臣子,北宋新朝人
崇安柳氏因地处福建(今福建武夷山市崇安街道),五代时期并没有被中原的战乱所波及。柳永的祖父柳崇就在武夷山下静心修学。一日,南唐官员来到这个人迹罕至小地方想要征辟柳崇为官,柳崇答道“家有高堂恐无人奉养,柳子高不能奉诏!”。柳崇虽然不愿意出仕,在当地还是积累了相当的名望,当时的大学者王禹偁(chēng)就曾这样评价柳崇“以行义著于乡里,以兢严治于闺门。”。尽管柳崇一生都生活在武夷山下,他的六个儿子却都选择了庙堂之路,其中也包括了柳永的父亲柳宜,而此时仍是南唐时期。后来南唐被宋所灭,柳宜也被打包收进了北宋朝廷任沂州费县令(今山东临沂费县),柳永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生的,大概是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
大家经常有一个误区都以为柳三变是柳永的别名,实际上柳三变才是柳永的本名,柳永才是艺名,他的两个哥哥分别叫柳三复和柳三接,都是取自传统典籍的句子中的。

现在的我们想要厘清柳永的一生多少有些困难,北宋时期,词还不是一种上得了台面的文学形式。例如同时代的文学家钱惟演就曾经说过“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词,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词在当时的地位可见一斑。因此在元朝脱脱修撰宋史的时候,以词见长的柳永就没有被收录进宋史。直到清末时期,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才将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宋词才渐渐被大众接受。我们目前了解柳永的生平都是从一些野史中寻得的蛛丝马迹,因此可信度大打折扣,但是我们大致还是能了解他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读书为致仕,却咏蓬莱清浅
柳永出生后的第六年,即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其父被授全州通判(今广西桂林全州县)。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又以赞善大夫的身份调任扬州,柳永也随着父亲行走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尽管柳永的童年颠沛流离,柳宜对柳永的教育却没有一丝松懈,柳永也开始展露出自己在文学上的天赋,年仅十一岁就写出了《劝学文》。
劝学文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其父入京任国子博士。这一次柳永没有再跟随父亲的脚步,而是回到了在崇安的家中,这次回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柳永的一生。当他读到《眉峰碧》的时候深深地被这首词所打动,将这首词题在墙上反复研读。
眉峰碧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柳永填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词《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
巫山一段云五首其一
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稳破非烟。何处按云轩。
昨夜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十八岁的柳永决定赴京赶考,博取一个功名。此时的柳永似乎已经成婚,而他妻子的名讳已不可考。我们只能从柳永留下的诗词中瞥见一眼,例如《斗百花》中就写了他和妻子逗趣的故事。出发前的柳永自信心爆棚,表示考取功名不是手拿把攥的事嘛,便告别了自己的新婚妻子。可是在之后的各种记载里,我们再也没能找到关于柳永结发妻子的记载了。后来,柳永又写了一首《鹊桥仙》来怀念他的妻子。
鹊桥仙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繁华钱塘里,漫漫扬州路
离开了故乡的柳永一路北上,在杭州柳永停下了脚步,被杭州繁华迷住了双眼的柳永就这样在杭州玩了两年,其间到也不算是什么正经事都没干。根据南宋末年柳永的崇安老乡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的记载,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当时的柳永想要和杭州知州孙何(一说孙沔)搭上关系,但是孙何门禁非常的严格,柳永又没什么名声。柳永就写了一首词找到了当时杭州名妓楚楚让她把这首词唱给孙何听,孙何要是问是谁写的你就说柳七。孙何听后对这首词大加赞赏,从此和柳永成为了朋友。而这首词大家也都学过,就是著名的望海潮。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关于这首词的解读以及欣赏已经有太多版本,我也不再赘述了。当一百年后的金国皇帝完颜亮读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的时候就开始寻思要把杭州打下来看看这样的美景,于是出兵四路意图灭亡南宋。可以说柳永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在杭州玩了两年的柳永仍然不知道收敛,他又顺着汴河来到了苏州写下了《双声子·晚天萧索》。
双声子
晚天萧索,断篷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柳永在苏州并没有呆太久就沿着长江向西来到了扬州,回到故地的柳永又停下了脚步,在扬州玩了两年,直到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才离开扬州,次年即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终于抵达了东京汴梁,此时距离他离开故乡已经过了六年。我要是柳宜看见他这么玩物丧志高地得把他腿打折。此时的柳永在当时已经有了不小的名声,信心满满写出了“定然魁甲登高第”,然而真宗在考试之前说了“‘属辞浮糜’皆受到严厉谴责”,因此柳永连初试都没过。如果是我们普通人没考中进士多半是从头来过,继续刻苦读书,明年再来。但是,柳永不是普通人,愤懑的他又写了一首词来表达心中的不满。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传说中仁宗读到这首诗后看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就和别人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去填词”,自此之后柳永就自号奉旨填词。当然,这短故事完全没有可信性,此时还是真宗朝,仁宗还没有登基,而且以仁宗仁慈的性格,也不会作出这种事情。

流离一生终入仕,回首方悔韶华逝
柳永之后的二十几年人生相对扑朔迷离,没有太明确的记载,应该是依靠填词来生活,也应该又参加过几次科举,毕竟此时的柳永虽然没有功名也已然是声名在外。其间所写的《雨霖铃》似乎是和情人分别后所写。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直至仁宗亲政后的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仁宗特开恩科,要求录取五十岁以上,多次科举不中的读书人的情况下,柳永才勉强中得进士能够为官入仕。前文中提到柳永大概生于公元984年也是由此推断来的。入仕后的柳永先被任命为睦州团练(今浙江杭州淳安县),高兴的柳永写下了一首《满江红》。
满江红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传说此后睦州祭祀神明的时候就是唱的这首词。北宋僧人文莹在他的《湘山野录》中就记载了“范文正公谪睦州,过严陵祠下。会吴俗岁祀,里巫迎神,但歌《满江红》,有‘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之句。公曰:‘吾不善音律,撰一绝送神。’曰:‘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吴俗至今歌之。”。这里的范文正公就是对北宋造成了深远影响的范仲淹。
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柳永调任余杭县令。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今浙江舟山定海区)。在这三任上柳永的表现都不错,还被称为“名宦”。按照北宋吏制,完成了三任九年地方官生涯的柳永理应升迁,但在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他仅仅被调任泗州判官。朝中有人爱惜柳永的才华,让他上一份词来得到升迁的机会,柳永又写了一首《醉蓬莱》来夸耀仁宗以求升迁。
醉蓬莱
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
宋代的杨湜评价道“此词一传,天下皆称妙绝。”。与柳永的其他作品不同,《醉蓬莱》一词中没有了常见的市井俚语,多了几分庄重的味道,哪怕忽略掉他是为了拍仁宗马屁的目的,这首词也写得相当不错。但是仍然有人不喜欢这首词,这个人就是仁宗本人,他看到开头以“渐”字为首,“宸游凤辇何处”又对应上了真宗的挽词,后面还有一句“太液波翻”,于是大怒,永不进用柳永。好在八月范仲淹改革吏治,重新审阅官员升迁,柳永才得以昭雪,出任著作佐郎。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转官著作郎。皇祐元年(1049年),转官太常博士。次年,改任屯田员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润州。大约在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与世长辞。
柳永在晚年曾写过一首《戚氏》,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柳永对于自己少年时的轻狂轻佻颇为后悔。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我们大概会认为他从年少成名,词曲唱遍各地也应该对此感到满意。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一生碌碌无为,年过五十才在恩科中得了一个进士,此后仕途路上也多坎坷,《戚氏》一词应该是他对年少时所作所为后悔的真情流露。
戚氏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名利,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正如之前文中所说,柳永的一生大部分都是从野史中拼凑出来的,里面还有很多的传说,例如他和当时曲妓的关系等等。一方面限于篇幅,另外一方面,我还是希望以介绍人物生平为主,如果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柳永的其他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下方的视频。
从柳永笔下到《梦华录》,北宋歌伎歌舞佐宴皆是身不由己?【千秋一面|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