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的私心,名家衰落,事、理、事理,显学,社、会
欧几里得163、韩非的私心,名家衰落,事、理、事理,显学,社、会
公孙龙更偏向纯粹的语言分析,将用于描述事实、感觉、性质的语言一一分离。
…公孙龙(前320年-前250年):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
…语、言、语言:见《欧几里得160》…
…分、析、分析:见《欧几里得36》…
…事、实、事实:见《欧几里得6、7》…
…性、质、性质:见《欧几里得37》…
世界万物都分析成感觉要素后,就可以得知:(人通过语言感受到的)世界是拼凑各种感知而成的。
…要、素、要素:见《欧几里得67》…
名家衰落
先秦名学到了秦始皇灭亡六国就难以发展,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项:
第一项:秦朝使中国统一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秦始皇禁止私学,只能以吏(lì)为师;到了汉代,又有汉武帝“罢黜(chù)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的强势领导下,名辩之学难以发展,名家也随之衰落。
…独尊儒术:见《欧几里得158》…
第二项:名辩之学与秦汉以来的中国主流文化精神不一致。中国古代文化重人文,轻自然,名辩之学穷极事理,却招致诸多批评;而儒家成为显学之后,士大夫皆关注于社会伦理…
…事:见《欧几里得6》…
…理:《欧几里得1》…
…事理:事情的道理:明白~。不合~…
…显学(百度百科):指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科、学说,学派。
韩非子著有《显学》。《显学》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zhái)也。”这是指韩非子所处时代的情况。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显学。
“显学”之名最早见于《韩非子》,指盛行于世且影响较大的学术派别,然而韩非举儒墨为显学,是为了批判两家、指出两家之害、要秦王废除两家,而同样影响巨大的道法则没有列举,(韩非)私心颇(pō)大…

…显学(百度汉语)2:著名的学说、学派。先秦时儒、墨二家曾被称为显学…

…社:甲骨文中无“社”字,上古“土”就是“社”的本字,写作图1,就像地面上的一堆土,先民聚土成堆,以便祭拜滋生万物的土地神。“社”字最早出现于战国《中山王鼎》铭文,写作图2,左面的“示”,表示神主;右下一横,代表大地;右上“木”,代表在土上生长的万物。古文作图A,承续早期金文字形。篆(zhuàn)文省去右上“木”,并将原大地的指事符号“一”写成“土”。
“社”的原始形态是一堆封土,其本义就是土地之神——社神。后来,祭(jì)土地神的地方亦称“社”,即社庙。“社”为土地神,“稷(jì)”为谷神,古代帝王为了祈求天下太平,每年都要祭祀(sì)社稷之神。社稷在周代即被奉为国家主神。后来,社稷成了国家的象征,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现代人讲的“以一定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的“社会”一词可能与古代基层行政单位“社”有关。周代的制度规定,每二十五家就要立一个社庙,故而“社”也引申为一种基层行政单位。所有的“社”会合起来即可成为一个“社会”。
字义:1.某些集体组织:诗~。报~。通讯~。合作~。集会结~。
2.某些服务性单位:茶~。旅~。旅行~。
3.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春~。秋~。~日。~稷…
(…指事:指以象征性的符号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

…会:本义未明,可能是积聚禾谷。引申为聚合、会合。
由聚合、会合义引申为盟誓、聚会、相遇、符合,还引申出两个名词义:都会(即人口集散之所)。
由符合义引申为领悟、理解、能进行、熟悉或擅长,还引申为应当。
以上诸义皆读huì。“会”还有一音kuài,主要用于由聚合义引申出的计算、总计义,也用于买卖中间人义,这在后来写作“侩(侩)”。
字义:[ huì ]
1.聚合;合在一起:~合。~齐。~诊。~审。
2.见面;会见:~面。~客。昨天没有~着他。
3.有一定目的的集会:晚~。舞~。开~。报告~。晚上有一个~。
4.某些团体:工~。妇女联合~。
5.庙会:赶~。
6.民间朝山进香或酬神求年成时所组织的集体活动,如香会、迎神赛会等。
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组织,入会成员按期平均交款,分期轮流使用。
8.主要的城市:省~。
9.时机:机~。
10.应当:长风破浪~有时。
11.理解;懂得:体~。误~。心领神~。只可意~,不可言传。
12.熟习;通晓:~英文。~两出京戏。
13.助动词。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做(多半指需要学习的事情):我不~滑冰。这孩子刚~走路,还不大~说话。
14.助动词。表示擅长:能说~道。~写~画的人倒不太讲究纸的好坏。
15.助动词。表示有可能实现:他不~不来。树上的果子熟了,自然~掉下来。
[ kuài ]
总计:~计…
“社会: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请看下集《欧几里得164、社会,名家衰落之谜,经世致用,东周》”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号“中国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