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刀的五大传

今天来说下五大传,这部分内容其实是比较基础,多数兄弟们都了解的,但的确有人询问过我相关的问题,所以我也就出一期,关于刀铭的就再往后推一期ヽ(๏~๏)ノ 关于五大传,中文的资料很多,其实也没必要由我从新写,我就直接引用我之前见过的资料吧。很久以前见到的了,也不知道原作是谁,侵删,侵删,侵删。 五力传是日本刀古刀期五大锻冶流派,影响深远,历史悠久)分别是:山城伝、大和伝、相州伝、美浓伝、备前伝。 一、大和传
大和传大和国自将首都移至平安京后便成为了全日本的中心,因此刀剑的历史也最为悠久。自古以来,大约在公元700年左右号称天国、天座的两派作品,由于至今没有发现有铭的作品,所以据推测可能只是朝廷私人雇佣的国营工作室的刀锻冶的一个流派。而被称为天国作的小乌丸则应该是平安中期左右的作品。接下来其名字见诸记载的古来名工便是平安时代末期的千手院行信和重弘。估计与天国所处时代完全不同,因为都城迁至平安京后大和周边的锻冶业就逐渐荒废了。因此订单的数量也出现了锐减的现象。平安时代末期的千手院行信和重弘的有铭确认作品应该已经不存在了,而千手院派出现的原因是由于佛教的新兴政策。为了增强奈良寺院的防御力,各大寺院相继扩大僧兵的数量,这一现象也反映出了平安末期不安定的世象。为了满足这些僧兵的武器需求,于是这一地区再度出现了刀锻冶。大和锻冶主要指的是集中在大和全域内的刀锻冶业,同时也是各地寺院竞相制刀的证据之一。由于维持着与寺院的密切关系,所以直至室町中期,大和传都始终保持着繁荣。据推测,千手院派可能是最为古老的大和流派,因为现存有镰仓时代初期的千手院三字铭太刀。之后,到了镰仓中期,当麻、尻悬、保昌、手掻四派成气候,与大和齐名,便是今日所称的大和五派,并迎来了其全盛期。顺便一提,由于是为僧兵使用而不是为了出售而锻冶,所以在铭品很少,很少会加入刀铭。大和传的作风,重视实用而不是华美,这一传统被持续地继承了下来。其特点为,镐高而镐幅宽,有着柾感觉的地肌,刃文以直刃为主,即使有一定乱文也要保持整体的稳定。绽(注:以直刃为本刃文,但在直刃旁烧出的细线叫做绽)、打返(注:同绽,但呈弯月形)、食违(注:刃文产生断层)、砂流等等变化较为丰富,帽子大多采用烧诘。地刃清冷,沸的感觉较强。基于保护寺院的原因,造成了大和传空前的繁荣,之后而来的是新兴佛教与地方豪族的兴盛,因此大和锻冶与旧体制势力寺院的关系逐渐倾塌,并分散到了全国各地。
该风格刀工包括-- 大和国:千手院一派、保昌一派、手搔一派、尻悬一派、当麻一派、金房一派 山城国:长谷部国重 摄津国:陆奥守包保、月山真一 备后国:三原 纪伊国:入鹿、南纪重国 美浓国:志津、直江志津、赤阪千手院 越前国:浅古当麻 加贺国:友重 周防国:二王 阿波国:海部 筑前国:金刚兵卫 萨摩国:波平
二、山城传
平安京迁都后,由于成为全国的行政中心,所以都市化急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大约在公元987年,三条宗近其人出现,并成为山城锻冶的开山祖,之后在其影响下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锻冶,从而形成了山城传。由于平安文化(公家文化)左右下的京都在日本史上属于比较安定平和的部分,所以相比他国,刀工的出现要晚一些。由于持续的和平,所以本是武器的刀剑在这里变成了公家举行仪式之类所用的器物,因此其装饰性要素被下了很大的功夫加强,而且其装饰技法也不允许向其他地域的流派学习和模仿。总之这一流派的刀剑以洗练的上品姿态为最大的特点(注:主要是为了追求刀身的美观,而轻、薄),与之相反,各地方的刀剑总是注重在刀身注力,而使之成为优秀的武器。但是到了平安末期,由于地方豪族(武士的抬头)的势力影响,追求刀作为武器的优秀性能的想法成为大趋势。因此各地方的刀工为了名扬天下而逐渐向京都集中。进入镰仓时代后,由于后鸟羽上皇的御番锻冶制度影响,各地方的刀工大量集中,从而形成了一个刀剑的生产地。但即使是实用性优先,在公家和皇族的影响下,山城传作品的风格还是具备着优美的姿态从而显得毫不土气。之后的时代中,虽由于战乱有所衰退,但总的来说,山城传依然有着贯穿全日本刀时代的独特风格
该风格刀工包括-- 山城国:三一派、五一派、绫小路一派、粟田口一派、来一派、埋忠明寿、水心子正秀摄津国:来国长、井上真改、月山真一 和泉国:加贺四郎资正 相模国:国纲 武藏国:大庆直胤 近江国:中堂来光包 丹波国:"帛"国后 备前国:云类 备中国:古青江、中青江 丰后国:了戒 因幡国:滨部寿格 肥后国:延寿一派、忠吉一门 三、备前传
备前传的作品,质、量俱为最优,而且在古刀期拥有两千名以上的庞大刀工群。备前锻冶的繁荣与其靠近优质砂铁的产地有着很大的关系,利用吉井川便能很容易地大量淘取得到,其品质也无疑是日本最好的铁,再加上水质优良,就更便于制出优秀的刀剑了。而这一带丰富的森林资源更使炭的产量极为丰富。备前传由于远离政治权力的中心,所以基本上没有受到政权枯荣盛衰的影响。而也正是因为从权力漩涡中分离了出来,所以拥有着全国的市场。备前传并不拘泥于传统,而是时刻紧抓住时代的流行,所以名工辈出,也因此使他们的技术被传承了下去。这样的传承一直到了应永年都很顺畅。应永年后,可以看到技术的逐渐低下趋势,对明贸易,再加上战国时代的到来,刀剑开始被以庞大的数量制作,因此量产是粗制滥造的原因。也就是这些“数打物”更偏向实用而不是美需品。当然,其中也有很多很细致的定制品。天正十八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很多刀剑工匠的死亡。备前传开始了困难的复兴,同时由于很多刀工移居都市,也就没有多少人在备前特意去定制刀剑了,于是在新刀期,全然看不到备前传以往的荣光了。备前传的风格,一般是丁子本位及匂本位,煅烧的温度是五力传中最低的。地肌多采用杢目肌,有“映”(注:一般呈现在刃境和镐地之间,象影子一样的煅烧效果。是备前刀独特的风格,乱映、地映、棒映、疲映、白气映等等都属于此类)的作品比较多。
该风格刀工包括-- 备前国:古备前、福冈一文字、吉冈一文字、正中一文字、古长船、"帛"田、兼光、长义、大宫、元重、吉井、小反、应永备前、末备前、新刀祐定 摄津国:二代国助、一竿子忠纲、大阪石堂大和国:筒井纪充 备中国:片山一文字 武藏国:江户石堂 筑前国:福岗石堂 四、相州传
偏离中央地带的关东刀工出现比较晚,大概是随着镰仓幕府的开始而登场的。由于镰仓本身发展的需要,因此镰仓的刀工数量也就逐渐增加。自京都来的粟田口国纲、备前来的三郎国宗和助真一派就是这样来到镰仓的。但是关于这些名工的进入也有可能是因为委身屈就,持这种说法的人也不在少数,众说纷纭,其实原因很清楚,他们无疑是作为军备强化的一环,被招至镰仓,同时给予免费的住所和一定的俸禄。因此可以看出,来到镰仓绝不是因为刀工的屈就。但是这三派却完全没有合作,也似乎没有过任何技术交流,因而也就没有什么共通的风格。之后,国宗之子新藤五国光用心学习了备前传和山城传的技术,并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了行光,之后又传给了正宗。正宗进一步强化了质朴刚健的武士之风,并针对元寇入侵时吸取的明确的教训,加强研究,逐步克服了以往制品的缺点。最终,完成并开创了实用与美观兼备地刃的相州传。随后,其弟子“正宗十哲”震铄当时,迎来了相州传的全盛时期。但是随着镰仓幕府的灭亡,相州传最后也只能走上了衰退一途。普遍认为,相州传最难的传法也就是其“成规锻刀法”熟练掌握的难度相当大,这也是其衰退的原因之一。直至战国后期,受到势力扩大的小田原北条家的庇护,小田原相州才又有了明显的繁荣。而受到了丰臣秀吉的恩赏后,相州高级刀工的作品显得很繁荣,并在安土桃山时代得到了极高的评价,他们这种与新刀期的普遍煅冶方法不同、注重复兴的作风也广受好评,及至今天,仍然有着无数的爱好者。
该风格刀工包括-- 相模国:镰仓一文字助真、新藤五国光、正宗、贞宗、广光、秋广、末相州、小田原相州 山城国:信国、长谷部国重 美浓国:兼氏 越中国:则重 长门国:长门左 筑前国:左派 筑后国:大石左 肥前国:平户左 五、美浓传
美浓传是五力传中最新的一派,本来由于地域原因,最初是受到了大和传很强的影响,到了南北朝时代,金重移居,与相州传互有往来,后来由于南北朝时代战乱的影响,对于刀剑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得到了急速的发展。而且与大和传和相州传都有过合作。由于地处关东与京都中间,又有许多主要道路通过,得其地利之便,因此与由于战乱而衰退的山城煅冶不同,美浓国没有成为战场的可能性比较大,故而美浓传得以发展。应永时代之后,和平在持续,因此也没有大的发展,直至战国时代来临,美浓传才再次得以急速发展。由于日本战国时代的主战场之一便在美浓周边,所以出现了量大到几乎难以应付的订单。于是据说当时以关市为中心,美浓传同时有五百名刀工在制作“关物”。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以“兼”字为名的刀工。并且,美浓传统一了组织,建立了七头制的组织制度,并采取合议制。并进一步在七人中,选出人望高、有魄力的人作为首脑。美浓传的背景,是在战乱中求发展,因此其大量生产品都是注重实用性的数打物,其余就都是定制品了。其风格是腰反较浅的无骨实用品,刃文一般为乱,大体都是尖刃文。也有一些作品有着“白气映”。在新刀期中,刀工向全国分散,很多受到了美浓传的影响。新刀镐地柾目的特征就是受到了美浓传的影响所致。
该风格刀工包括-- 美浓国:志津、金重、关七流、寿命、善定、兼房、岩卷 山城国:平安城长吉、伊贺守金道系 摄津国:大阪丹波 和泉国:加贺四郎资正 伊势国:村正、大道 尾张国:政常、信高 陆奥国:长道 越前国:越前关 加贺国:加贺关、陀罗尼胜国 安芸国:辉广 因幡国:兼先 萨摩国:伊豆守正房 以上是本篇全部内容,如有谬误欢迎指正 ୧⍢⃝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