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乳娘,红色崖子:青山联中的变迁,见证家国抗战情怀
1938年春,日军侵入胶东,青岛、烟台、威海卫等沿海城市相继陷落,国民党政府设在胶东东部的学校大都被迫停办。10月,在原省立莱阳二乡师校址成立山东省立第六联合中学,约有400人入学。12月,学校收到日军从青岛出动向莱阳一带进攻的情报,于1939年春迁至青山村,俗称青山联中。

编辑
青山村位于马石山西麓,群山怀抱,隐蔽幽静,但办学条件较差。学校把因战乱而停业的几家纩丝坊作为教室,房子低矮、窗户小、光线差。几个月后,在村东北面的河滩上建起六间教室。青山联中系完全中学,设有初中3个年级5个班、高中3个年级3个班、附设师范部(含后师和乡师各一个班),师范部附设小学。
学校规模较大, 有教职员四五十人,学生五六百人(迁到青山后,为满足当地一些学生就学的要求,又招收一些插班生),均来自胶东各个县市。校长是张敏之,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曾任山东省立烟台中学(原省立第八中学)校长。

编辑
国民党山东省教育厅理应拨付办学经费给青山联中,但当时经费时常接济不上。张敏之四处陈情求援,还到烟台求助一些商绅。此时,教职员工的薪水实行“战时待遇”,初中教师月薪30元、高中教师月薪40元。中学生不收学费和住宿费,膳费自理。师范生和乡师生每人每月有5元的生活费。学校还对烟台、威海沦陷区的学生酌情提供补助。虽然条件艰苦,但师生学习积极性和抗战热情都很高,“抗战不忘读书,读书为了抗战”是进步师生常挂在嘴边的话。
学校办学正统,要求教师认真教好学、学生埋头读好书。在战争环境中,虽然学校地处偏僻,但进步教师和学生们依然了解全国形势。“七七”国耻纪念日,学生自发组织宣传抗战;高三级、初六级的学生也分别因军训教官作风跋扈而举行罢课。1939 年,山东省立第六联合中学编辑、牟平群力报社印刷出版《抗建文丛》一书,设有国际动态、经济建设、抗战以来之我国经济政策、交通建设、教育建设、国防建设 6个栏目,共 33 篇文章。

编辑
青山联中师资精良,教师均是饱学之士,学识渊博,且在各省立学校任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虽在战乱时期,学生们仍取得优异成绩。1939 ~1941 年,学生相继毕业,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到西南大后方参加高考,3年中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就有七八人。
1941年春,青山联中已拥有高中、初中共六个年级,师范和乡师各三个年级,共 12个班,在校生600多人。此时,胶东抗日民主政权普遍建立,胶东八路军和革命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展开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校长张敏之宣布青山联中停办,学校西迁,师生自愿选择随迁或回家。至此,青山联中不复存在。

编辑
1952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在青山联中旧址办起乳山县第二所初级中学——山东省青山中学。1955年12月,学校迁入崖子区驻地新校舍。翌年秋,更名为山东省乳山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