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我十一岁,也来写写上海作文吧)
一个人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这是2023年高考上海作文。
作为一个 10 后的科学迷,我对这个题目充满兴趣!因为妈妈去年在录《好奇心》这本书时,我们讨论过这个话题。我也来写写想法吧。

题目叫:
好奇心、自我成长、责任使命,个人探索陌生世界的三重驱动力(有点古板,不像我的话,老妈说高考作文就得这样,不能太幼稚)
我今年十一岁, 小学五年级,天生是个科学迷。我妈说我从一岁多就问“公园里的风为啥比院子里的风大”,“汽车轮子带起来的水为啥比自行车的多(下雨时)”等问题;再大点,老妈又说,小帅哥,你可别辜负你的生日呦!对了,我出生的那天很特殊,它是“π”的日子,是爱因斯坦的生日,是霍金全身的量子解散回到宇宙的日子(很自豪,也有点伤感)。上学了,好朋友叫我“疯子”,因为说起科学我真是疯,在科学课上滔滔不绝,下课后逮住个同学我就像唐僧念经,讲黑洞,讲地球、人类诞生,讲 DNA,讲火星探索,直到人家烦我。


好奇心让我喜欢上观察,实验,刨根问底,让我爱上了天文,地理,编程,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我有了个目标,成为科学家,全能科学家, 成为我这个时代的莱布尼茨。我心目中莱布尼茨,他是 17 世纪的,全能科学家的代表。我知道要学习好才行,要能考上喜欢的的大学。二年级时有一次在托管班,我正在白板前边画边讲黑洞,讲 E =MC 平方,老师都听得很认真。我的一个同学突然冲过来,他一边吐着舌头一边说,你英语 37 分,还敢讲科学!我当时肯定是受刺激了。从二年级起,我的学渣经历开始画上句号了。那时候我探索陌生世界的力量除了好奇心,又加上了得到认可赞同和大家尊重的需要,我要学习好,基础好,能融入集体,并且向集体借力。这时候,好奇心从未走开,探索的动力却叠加了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妈说,这叫从野蛮生长时代过渡到了理性,乘着时代大车,瞄准方向。

接下来,请允许我用我知道的一些知识“大胆假设”一下,我为什么认为探索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还少不了的力量:
我大学毕业了,还是一如既往地对世界好奇,在个人成就动力的加持下,我在专业的路径上披荆斩棘,一路精进,老爸老妈当然希望我能有成果啦!这还用说,袁隆平爷爷,屠呦呦奶奶的画像一直待在我家墙上,看着我;施一公校长也在殷切期待着我。科学的道路充满艰辛,却乐趣无穷……我想象着我有时候像那位在专利局默默无闻的前辈那样,画着,想着;有时候我挽着裤腿在稻田里寻找,寻找!有一天我如同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我如同图灵发明了计算机,我如同费曼参与了原子弹研制,同他们一样有了重大成果!……然后,无比的兴奋!兴奋后的遗憾和痛心!我好像看到爱因斯坦在原子弹投向广岛长崎后给美国总统写信,看到费曼痛苦的表情。是的,他们的成果曾被用在了破坏世界秩序上,危及人类生命上。
猛然警醒!探索的陌生世界的动力还得加上对全人类的责任,对自然的敬畏这个紧箍咒。再看看我的项目,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脑机接口,我得知道科学探索与人类与生命的关系,也才知道警戒线在什么地方。




26 岁的我肯定和现在很不一样,却是从这时候一步步走过去的。我站在未来的那个时空回看今天—— 11 岁 的我。默默说:
小子,你该成熟一点了!在探索陌生世界的道路上,好奇心必不可少,却不能仅有好奇。如果说好奇心是探索的萌芽和纯粹驱动力的源头,自我实现则是理性的强化力量,让探索的脚步和成长和社会联系起来,得到及时的鼓励,更多的力量。最后,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得有,这让那些终极探索者得到全人类的鼓励,散发出迷人的力量和温度。从古至今,越是有力量的探索者越要胸怀全局,对人类,对生物有爱,对自然和宇宙有崇敬心。
让我们带着好奇心,成就的信心,和责任心使命感,在探索陌生世界的正确路径上扎实,长久地走起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