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独奏是最牛X的,阿格里奇和大神们为啥最爱组乐队?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我们在学习和理解音乐时,常常会将它比作一门语言。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音乐,都可以向我们表达感情或传递信息,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情绪表达方式。
那么,在我们日常听音乐或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到底是如何使用这门语言进行交流的?
很多时候,音乐表演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表达和思想的交流。
比如,我们可以从不同经历、不同风格的音乐家演奏中,听到他们内心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思想。他们安静地坐在那里,用一件简简单单的乐器倾诉人生。

并且,音乐这门语言并不局限在专业的音乐家中,寻常百姓同样可以用音乐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前段时间,国外一名清洁工在商场闲置钢琴上弹奏了一首《波西米亚狂想曲》,让大家感受到了音乐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的力量。
当然,独奏之外,音乐作为语言还有另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那就是进乐团或组乐队。古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原意便是: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远不如一众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音乐演奏其实也是如此。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疑惑了:独奏难道不比在乐团里演奏更有存在感和成就感吗?为什么音乐家们纷纷都要进乐团、组乐队呢?
本周的#科普与鉴赏#系列,我们就一起来聊聊“乐团的诞生和意义”。
01 乐团诞生是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
说起交响乐团的诞生,那不得不先提到交响乐的发展。
“交响乐”一词源自希腊语,意思是“和音”、“和谐”。
在中世纪之前,无论是宗教音乐还是世俗音乐,几乎都是以声乐为主的。器乐在这些音乐中往往以伴奏的形式出现,又或者是用来填充缺少的声部。

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五线谱得到了完善,曲谱也可以被印刷出来,更重要的是——组成交响乐队的很多乐器,比如小号、长笛、双簧管等都被发明了出来。
于是,音乐家们开始尝试把不同类型、不同音色的乐器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多音响音乐。虽然乐器的编制并不固定,规模也比较小,但最初的乐团就这样诞生了。

巴洛克时期,交响乐慢慢演变为纯粹的器乐音乐,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乐团也逐渐有了不同的理解:乐团就是各种不同音色的相互结合。

而随着越来越多不同音色的乐器出现,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也更加丰富和灵活。音乐家们会发现,仅仅只有一种乐器和音响,不足以支撑他们乐思的完整表达,哪怕是最“全能”的钢琴,也无法满足音乐家汹涌的表达欲望。
因此,他们会将各种各样的乐器音色糅合在一起来进行音乐的想象和创造,大批的交响乐、室内乐就这样诞生了。
交响乐和乐团的出现,相当程度上提升了音乐的丰富性。
如果我们把音乐理解为一幅五彩斑斓的画作,那么乐团里的每一件乐器的音色都是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色彩,对整部作品的表达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然,我们并不是通过夸大乐团的魅力而否认独奏音乐。只是从音乐整体丰富性来讲,单独一件乐器的表达是非常有限的。
在流行音乐领域也是同理。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人声歌唱,各种各样的乐器伴奏也成为歌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上世纪五十年代,各大摇滚乐队的破土而出,不仅仅是人们对自由、个性的追求和向往,也是技术变革满足了人们热衷更加刺激性的审美趣味变迁。(注:乐团与乐队的区别,更多是在人数规模上,乐队通常为2-10人,乐团在50人以上)

包括今天大家听的流行音乐作品,同样也是丰富的多音响作品。各种乐器音色之间的配合,让整首歌听起来更加丰富且和谐。
02 乐队的精髓是交流与真心
然而,满足了人类听觉需求的乐团(乐队)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发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近两年在演出市场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很多乐手甚至连基本的生计都难以维持。
是人们没有听音乐的需求了吗?并不是。乐团(乐队)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录音技术的出现。数字录音工程的进步,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唱片、磁带来听音乐,而不必非要到音乐演出的现场;流行音乐中的器乐演奏更是几乎被电子伴奏取代。

但不可否认的是,乐团(乐队)的形式确实促进了人们对音乐这门语言的更深入理解和灵活掌握,使她变得更像是一门可以自由表达和交流的语言。
音乐的最大魅力,就在于真实的表达,在于不同灵魂之间的触碰,在于那种极致独特、无法复制的即兴发挥和闪光瞬间。
而这往往是乐团(乐队)的现场演出才能带来的。

乐团(乐队)是演奏者互相交流,提升自我表达的最佳途径。
Yusi曾在视频节目中提到过一名当今乐坛非常优秀的贝斯手,名叫Victor Wooten。而他之所以能成为贝斯大神,与他从小就在自己家庭的乐队中担任贝斯手有着很大关系。

伯恩斯坦、杜普蕾、阿格里奇等大家熟悉的音乐大师,个个都是极其出色的演奏家,但他们却更爱和朋友们一起组成乐队来玩室内乐。
原因就是音乐家在和同伴们合奏的过程中,除了可以更加淋漓尽致地释放自身情绪,更沉醉于那种亲密美好、坦率赤诚、毫无负担的音乐交流中。
而在这样的交流中,音乐家们往往又能激发出新的创意和灵感,这是人们用英语、西班牙或者别的文字性语言交流所无法取代的再创作和精神共鸣。

同时,乐团(乐队)也是帮助演奏者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最佳途径。它可以帮助乐手建立集体意识,更加懂得音乐的真谛——将热爱投射在音乐和音乐作品本身,追求更多彩、更丰富、更有生命力的音乐表达,而不是只想着凸显自我,追求一个人的狂欢。

我们见过很多音乐专业的学习,钢琴学习了十几年,却没办法帮一个歌唱者伴奏;也有很多人,自己演奏乐器时很熟练,一旦跟别人合奏,就漏洞百出。
这些,都是当代人学音乐的通病——乐器学到最后,只掌握了一门技术,忘记了音乐的本质,是用来交流和表达的。
为了避免更多的孩子陷入这样的学习误区,Yusi团队精心打造的暑期活动《组个乐队过夏天!》即将上线!
我们将招募15-20个琴童组成一支乐队,帮助孩子们通过组乐队的形式重新认知音乐,理解音乐交流意味着什么,并在活动中学会交流,享受音乐,体会到演奏乐器的真正乐趣。
这里没有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之分,没有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别。由Yusi亲自带队,打破音乐中所有的鄙视链,真正将我们提倡的音乐审美理念运用到乐队实践中。
这个夏天,一起将热爱进行到底!欢迎感兴趣的朋友留言或在后台私信咨询活动详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