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2.9 中世纪的城市。手工业者的行会。商会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9、中世纪的城市。手工业者的行会。商会
城市还在奴隶占有制度下就已产生。奴隶占有制的覆灭,使许多城市日趋衰落。
在中世纪初期,城市和手工业还不发达。城市手工业者为出售而生产制品,但是他们所需要的大部分消费品是靠自己生产的。
在乡村中,农产原料的加工最初是农民的副业。后来从农民中开始分化出为本村服务的手工业者。手工业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于是有可能生产出多于封建主或一个乡村的农民所必需的产品。手工业者开始居住在封建城堡周围、寺院附近、大的村庄及其他商业中心。于是渐渐地,通常是在水路上,兴起了新的城市。
手工业逐渐变成愈来愈赚钱的行业。手工业者的技巧改进了。封建地主开始向市民购买工艺品,自己的农奴的制品已经不能满足他了。更加发达的手工业最后脱离农业而独立了。
城市产生在世俗封建主和宗教封建主的土地上,受他们管辖。市民要给封建主尽一系列的义务,必须向他缴纳实物代役租或货币代役租,服从他的行政机关和法庭。城市居民很早就为摆脱封建依附而斗争。城市一部分用武力,一部分用赎买的方式,争得了自治、审判、铸币和征税等权利。
城市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从地主那里逃出的农奴在城市中找到了栖身之所。城市是商品生产的体现者,它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乡村不同。逃入城市的农奴的竞争的加剧,以及反对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的斗争迫使手工业者组成行会。几乎所有国家在封建主义时代都有过行会制度。
行会联合着同行或同业的城市手工业者。在行会中有充分权力的只有师傅。师傅有着为数不多的帮工和学徒。行会严密地保护它的成员从事该项手艺的特殊权利,并规定生产过程:规定工作日的长短、每个师傅的帮工和学徒数目,规定原料和成品的质量、成品的价格,它们往往共同收购原料。多年传统所固定下来的工作方法必须一律遵守。这些严格的规定的目的在使任何一个师傅不超过其余的师傅。此外,行会还是一种互助团体。
行会是手工业的封建组织形式。它在初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城市手工业的巩固和发展。但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行会愈来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行会对手工业生产的严格规定,束缚了手工业者的主动性,阻碍了技术的发展。为了限制竞争,行会对希望获得师傅权利的人实行各种各样的阻挠。数量激增的学徒和帮工实际上不可能成为独立的师傅。他们不得不终身充当雇佣工作者。在这种情况下,师傅及其手下人之间的关系失去了往日或多或少的宗法性质。师傅加紧剥削他的帮工,强迫他们每天工作14小时至16小时,只付给他们微不足道的报酬。帮工开始组织秘密会社 兄弟会 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行会和市政当局千方百计地迫害帮工的兄弟会。
城市居民中最富裕的是商人。无论在奴隶制时代遗留下来的城市中,或在封建时代产生的城市中,商业活动都已展开。同手工业行会组织相应的有商业公会。在封建时代几乎各地都有商会。商会的基本任务是抵制外商的竞争,调整度量衡,保护商人权利免受封建主的侵犯。
城市的成长和商业的发展,对封建的农村有很大的影响。封建主的经济也卷入了市场。为了购买奢侈品和城市工艺品,封建主需要货币。因此,把农民的徭役租和实物代役租改为货币代役租,对封建主更为有利。随着向货币代役租的过渡,封建剥削就更厉害了。在奴隶制度下就已产生的城乡对立更加尖锐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