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照明邦:粽子、龙舟、端午节,谁破译了文化密码,谁就能“开箱取钱”……

2023-06-23 14:44 作者:照明邦刘滔  | 我要投稿

老家3年端午节都没举办过龙舟赛,憋坏了。

今年现场是一片人山人海,别说大堤上,就连大桥桥面两侧的人行道都停满了车,站满了人。

天还一直下着小雨,有几个人直接抱来个直径3米左右的遮阳大伞看比赛,也是很有意思。

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冒着风雨也要来看这龙舟赛呢?为什么龙舟赛这么有吸引力?

01

这问题让我想着《疯传》这本书中讲的让传播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6原则,这里我一一对应来理解下:

1、社交货币:

昨天同学打电话过来,因为在不同的行业,电话里实际没什么太多的话题可以聊,但看龙舟赛就是很好的共同话题。

他说他看了两个小时,哈哈,我是完全看不出有什么乐趣,我觉得凑热闹本身都比看龙舟比赛本身更有意思。


2、诱因:

就是用一些特定的刺激物去瞬间激发人们的记忆。

比如说到端午,大家就会想到吃粽子划龙舟,还有道路上挂的那些小旗帜,都在无时无刻地提醒大家,现在正是端午节,正在搞龙舟比赛。

3、情绪:

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内容会激发人们的情绪,进而增加人们的分享欲。

比如龙舟赛现场人声鼎沸,看到龙舟竞渡的场景,人们心里就会有一种激动、兴奋之感,看完龙舟比赛的人,也会主动给朋友家人分享比赛时的场景感受。

4、公共性:

就是这个事情是大家看得到的,公开化的,不是私密的,隐蔽的。


5、实用价值:

就是这个事能够节省时间或金钱。


6、故事:

故事本身是很好的传播途径,比如一到端午,很多人就会告诉自己的孩子,端午节的由来,为什么要吃粽子,为什么划龙舟等。


显然,这六个原则中,除了实用价值,其他五条,端午龙舟赛这个事都符合,所以能够传播开来,也就能刺激更多人到现场观看。

不过除了实用价值外,还有一个限制,就是端午节一年只有一次,吃粽子、赛龙舟只有这一段时间内盛行。

这个和中秋节的月饼是一样的,月饼就中秋节那一段时间内销量较高。


02

那像“粽子龙舟对应端午”、“月饼赏月对应中秋”这种商品或行为捆绑在某种文化上的现象,还有没有更多的呢?

想想,还真有不少,比如:

玫瑰 —— 情人节一定要送对象;

对联 —— 过年必备

鞭炮烟花 —— 任何喜庆的日子都可以放

苹果 —— 平安夜有“平安”的象征

如果去细想,就会发现这些现象似乎都是把某样商品或行为捆绑在某个文化上,不仅实现了经济利益的输送,也实现了文化的传承。

比如端午节的粽子,你得花钱买吧,划龙舟,多少得有些费用支出吧?总的来讲,就是背后都是有商业在运作。

反过来,大家一吃粽子,一看到龙舟赛,就强化了端午节这个文化,并且还会通过言传身教与讲故事的方式,去把“过端午就要吃粽子、划龙舟”这个观念传承给后代。

这有点像生物界中的良性寄宿主关系,文化通过商品、活动进行展示与传播, 吸引更多人卷入进来,进来后更多人购买商品,更多商品被卖出去,因为这个商品捆绑着文化,所以会有更多人知道这种文化,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03

不过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毕竟像端午这样的节日并不多,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爆炸性传播,但无法持久持续发展。

最厉害的,还是那些人为地把某种商品绑定在某个文化上,进而影响人的选择与行为,实现长久利益的商业策划。

比较经典的就是把钻戒这个商品,绑定在婚礼文化上,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结婚为啥一定要钻戒呢?为啥会让很多年轻人趋之若鹜?这种观念又是什么时候被植入到我们大脑的?

大家都很难说清楚,但很多人就是认定结婚就买钻戒,否则就不够爱我。

你看,一旦某种商品成功捆绑在某个文化上后,人就会像被精神控制一样,不讲道理像被催眠了一样要去购买那个商品。

想必这是商家们无比期待的事吧。


04

还有很多捆绑在文化上的商品,随着文化的广泛传播,实现了商业利益上的大发展。

比如之前有报道讲,像麻将、汉服、古建的模型玩具,甚至是殡葬文化中烧给死人的纸钱,这些商品的出口量都有明显上升。

其背后原因其实是中国各方面实力的发展,才会导致这些中国文化绑定的很多商品也出现销量大增的情况。


我一直觉得人、文化、商业,这三者间的关系挺有意思。真正研究透的人,一定懂得把握机会,从中牟利。

想起《天道》中的一句话:“谁破译了文化密码,谁就能开箱取钱”!



照明邦:粽子、龙舟、端午节,谁破译了文化密码,谁就能“开箱取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