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19 年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拔赛预赛

2023-09-22 19:27 作者:手种土生的羊  | 我要投稿

2019 年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拔赛预赛

 


 


 

一、单选题(正确得1分,多选、选错不得分

 

1. 下列可以共生于同一类火成岩中的矿物组合是:

A. 石英、橄榄石、辉石; B.钾长石、钙长石、白云母;

C.橄榄石、辉石、钙长石; D.角闪石、石英、钙长石。

 

2. 沉积岩特有的结构是:

A.碎屑结构; B.结晶构造; C.斑状结构; D.隐晶质结构。

 

3. 陆壳与洋壳的边界位于:

A.海岸线; B.大陆架边缘坡折线; C.大陆坡坡脚以下; D.以上都不是。

 

4. 条痕对下列哪一类矿物更具有鉴定意义?

A.不透明矿物; B.半透明矿物; C.透明矿物; D.以上都有意义。

 

5. 根据威尔逊旋回,大洋演化幼年阶段的典型代表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以上都不是。

 

6. 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大洋中脊在地球南端相互连接,构成全球洋中脊山系,澳大利亚以南是什么洋中脊衔接处?

A. 大西洋中脊与印度洋西南支中脊的衔接处; B.大西洋中脊与太平洋中隆的衔接处;

C.太平洋中脊与印度洋东南支中脊的衔接处; D.太平洋中脊与印度洋西南支中脊的衔接处。

 

7. 下列的哪一种岩石与其他岩石不属于同一类?

A.玄武岩; B.安山岩; C.花岗岩; D.白云岩。

8. 仅使岩石遭受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成分的风化作用类型是:


A.物理风化作用; B.化学风化作用; C.水解作用; D.氧化作用。

 

9. 下列岩石滴 15%稀盐酸会马上起泡的是:

A. 花岗岩; B. 流纹岩;

C. 灰岩; D. 糜棱岩。

 

10. 陆地上的淡水分布最少的是:

A.冰川; B.地下水; C.河流; D.湖泊。

 

11. 沉积于河口区、由流速减缓的流水所携带的泥沙构成的扇状沉积体,因其外形类似希腊字母△,故其得名:

A. 海底扇; B.三角洲;

C.扇三角洲; D.冲积扇。

 

12. 沙漠绿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该地区有丰富的降雨量;

B.风蚀作用使该地区潜水面出露地表; C.该地区有较多的耐干旱植物;

D.该地区风蚀作用微弱。

 

13. 1 为大气圈的垂直分层结构,臭氧层位于距地表约

)km 的( )? A.5-10km,平流层; B.5-10km,对流层; C.20-30km,平流层; D.20-30km,对流层。

 

14. 在污染大气中,下列哪种物质既可能是一次污染物,也可能是二次污染物? A.臭氧; B.二氧化氮; C.氟化氢; D.硫化氢。

 

15. 从各大洲水资源的分布来看,年径流量( 最多。从人均径流量的角度看, )人均径流量最多:

A.北美洲,南美洲;B.南美洲,大洋洲;C.亚洲,北美洲;D.亚洲,大洋洲。

 

16. 不同地理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其体内灰分含量差异巨大,下列灰分含量顺序正确的是: A.针阔混交林 > 常绿阔叶林; B.草甸植被 > 干草原植被;

C.草甸植被 > 常绿阔叶林; D.半荒漠植被> 干草原植被。

 

17. 关于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以下几种说法中最不正确的是: A.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B.压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D.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18. 岩石圈主要包括?


A. 上地幔顶部部分; B.上地幔和中部地幔;

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刚性部分; D.地壳和软流圈。

 

19. 地球内部以液体形态存在的圈层为:

A.软流圈; B.内核; C.外核; D.下地幔。

 

20.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约为8844米,在它的顶峰观测到的重力值和海拔0米的海平面处观测到的重力值相比,大约?

A.增加2.7%; B.相同; C.减小27%; D.减小2.7%。

 

21. 关于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正确的说法是: A.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多个烈度;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和一种烈度;

C.一次地震只有一种烈度但可有多个震级; D.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多种烈度。

 

22. 地球介质中,地震波的横波波速和纵波波速的关系是: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等于后者;

C.前者小于后者; D.以上都有可能。

 

23. 在某一地震观测台站处,S波到时位于P波到时之后2.5 s,假定台站附近区域的地震波速度恒定,其中P波速度为6.0 km/s,S波速度为3.5 km/s,该台站与震源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A. 11km; B. 21km; C. 31km; D. 41km。

 

24. 考虑大洋中脊发生的多数地震的震源机制,断层类型多为:

A.左旋走滑断层; B.右旋走滑断层; C.逆断层; D.正断层。

 

25. 图2显示了南美洲墨西哥沿岸地区发生的多次地

震的震源机制解,它们反映了产生这些地震的断层运动方式主要为 图2

A.左旋走滑; B.右旋走滑; C.正断层; D.逆断层。

 

26.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①特大风暴潮;②印度洋洋底大地震;③海平面上升;④板块移动岩层破裂。

 

27. 我国领海宽度为从领海基线量起向外多少海里? A.6; B.12; C.24; D.100。

 

 

28. 通常所说的“千岛之国”是位于东南亚的 ),它也被认为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


家:

A.印度尼西亚; B.菲律宾; C.马来西亚; D.泰国.

 

29. 发生在海岸带的侵蚀作用称为海蚀作用,其表现形式不包括: A.冲蚀; B.下蚀; C.磨蚀; D.溶蚀.

 

30. 天然气水合物呈固体状态,其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因此有人称其为“可燃冰”、“气冰”、“固体瓦斯”,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

A.硫化氢; B.氯化钠; C.甲烷; D.乙烷.

 

31. 在中国四大海域中,( )是我国的内海,其面积最小,海水最浅: A.黄海; B.南海; C.渤海; D.东海。

 

32.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位于: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33. 下面选项中,( )不是决定风浪大小的因素: A.风速; B.风时;  C.风区; D.潮位。

 

34. 奠定了海岸地貌基本轮廓的主要因素是:

A.构造运动; B.波浪作用; C.气候因素; D.潮汐作用。

 

35. 潮汐能体现了海洋水体的势能,潮流能体现了海洋水体的动能,而波浪能则体现了海洋水体的:

A.动能; B.势能; C.热能; D.动能和势能。

 

36. 海岛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以成因分类,通常可分为下列中哪三大类? A.大陆岛、冲蚀岛和珊瑚岛; B.大陆岛、海洋岛和冲积岛;

C.大陆岛、构造岛和海洋岛; D.海洋岛、冲积岛和珊瑚岛。

 

37. 基于板块构造学说,最为古老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38. 当波浪由深海传到浅水区时,会发生 )的现象

A.波陡减小; B.波长增加; C.波高减小; D.波速减小。

 

39. 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指:

A.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的异常增温现象; B.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的异常降温现象; C.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的异常增温现象; D.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的异常降温现象。

 

 

40. 领海基线为沿海国家测算领海宽度的起算线。基线内向陆地一侧的水域称为内水,向


海一侧依次为(  等管辖海域。

A.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领海; B.毗邻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领海; C.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 D.领海、专属经济区、毗邻区、大陆架。

 

41. “无风不起浪”和“无风三尺浪”中的两个浪分别指( )和( )海浪类型。 A.风浪 风浪; B.风浪 涌浪;

C.涌浪 风浪; D.涌浪 涌浪。

 

42. 海岛的定义是:

A. 海岛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

B. 海岛是四面环绕海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 C.海岛是四面环水并在低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

D.海岛是四面环绕海水并在低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

 

43. 海底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

A. 大洋中脊、海沟、大洋盆地; B.岛弧、大洋中脊、大洋盆地;

C.岛弧、大洋中脊、海沟; D.海沟、大洋中脊、大陆坡。

 

44. “黑烟囱”是发生于大洋内因地球内热作用于渗入海水后形成的( )。 A.海底火山爆发; B.海底石油喷发;

C.海底硫化物喷发; D.海底天然气喷发。

 

 

45. 位于北半球的一位驾驶员在夏至这一天中午时分驱车向正北行驶,发现其前方车辆与地面夹60°角的汽车玻璃反射的太阳光正几乎平行于地面刺眼地射向他。该驾驶员的地理纬度大约是北纬多少度?

A.26.5; B. 40.5; C. 53.5; D. 63.5。

 

46. 月球的轨道大一点的话,日食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A.更可能是日环食; B.更可能是日全食; C.更频繁; D.不会有什么变化。

 

47. 碳、氧、硅等元素对于星际尘埃的形成非常关键,这些元素主要是: A.宇宙早期大爆炸阶段的原初核合成产生的;

B.宇宙中一直存在的;

C.跟恒星相关的天体物理过程合成的; D.起源于行星内部放射性衰变的。

 

48. 地球内部长寿放射性重元素铀和钍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宇宙早期大爆炸阶段的原初核合成产生的; B.核心塌缩型超新星爆发过程合成的; C.核燃烧型超新星爆发过程合成的; D.起源于恒星内部放射性衰变的。

 

49. 关于宇宙和地球的存在,正确答案是?


A.宇宙自古如此,地球也一样;  B.宇宙自古如此,但地球有一个形成过程; C.宇宙有个诞生过程并演化,地球也一样; D.宇宙和地球同时诞生并演化。

 

50. 下列关于河流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A.侵蚀基准面是河流底蚀的下界;B. 河流的河口总是存在有三角洲; C.河流的搬运能力和流速成正比;D. 河流的沉积作用只发生在下游。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道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选对一个得1分,选错一个扣0.5分)

 

51. 下列哪种火山地形是由玄武岩构成的?

A.熔岩高原; B.海山; C.火山渣锥; D.火山穹丘; E.海底火山链。

 

52. 贝尼奥夫带实际为一巨型的:

A.板块边界; B.逆断层; C.平移断层; D.转换断层; E.地震震源面。

 

53. 洋壳的物质成分可包括下面的哪种岩石组分?

A.花岗岩; B.浊积岩; C.枕状玄武岩; D.硅质岩; E.辉长岩。

 

54. 地质历史中反映地壳抬升的现象有:

A.高海蚀槽; B.海成阶地; C.多级溶洞; D.河成埋藏阶地; E.高海蚀洞。

 

55. 泥裂是由未固结的细粒沉积物(泥、粉砂及细粒碳酸盐沉积物)出露水面,遭暴晒快

速脱水收缩而形成。裂缝剖面如图 3 呈“V”形,平面相互连接呈多边形。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 “V”形可以作为地层顶底判别的依据;

B. “V”形的尖端指向早期形成的地层;

C. “V”形的尖端指向晚期形成的地层;

D. “V”形不能作为地层顶底判别的依据; E.以上说法都对。

图 3

 

56. 下列哪种作用可以造成海底沉积物大致以大洋中脊为中心,向两侧至大陆总的表现为从无到有,从薄到厚?

A. 海底生物分布; B.海底扩张;

C.板块运动; D.地震和海啸; E.碳酸钙补偿深度。

 

57. 土壤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 次生矿物的形成; B.含腐殖质结构层的形成;

C.土体中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成; D.土壤中生物群落的形成; E.原生矿物的破碎和分解。

58. 关于现代地球大气的垂直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大气压力随高度呈指数递减,这是由于垂直方向的气压梯度力与大气所受的重力达成静力平衡;

B. 近地面10-12公里内的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C.平流层内,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D.平流层内温度升高,是由于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加热大气; E.赤道地区对流层顶的高度较两极地区对流层顶的高度高。

 

59. 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有:

A. 地区分布不均; B.水土资源相匹配;

C.南多北少; D.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五位; E.河川径流年内变化大。

 

60. 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影响水循环的过程,这些活动包括?

A.兴建水库; B.农田灌溉; C.植树造林; D.油田钻探; E.矿区开采。

 

61. 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物质有: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一氧化碳; D.一氧化氮; E.碳氢化合物。

 

62. 关于地球内部的莫霍(Moho)面,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 A.莫霍面的深度在地球各处是相同的;

B.莫霍面下部介质的地震波速度比上部介质的地震波速度高; C.莫霍面是上地幔与下地幔的分界面;

D.莫霍面下部介质的密度比上部介质的密度大; E.莫霍面是地壳内重要的不连续界面。

 

63. 地球表面某一点观测到的重力值会受到以下哪些因素的影响? A.该点所处的经度; B.该点所处的纬度;

C.该点的海拔高度; D.该点下部地球介质的密度; E.以上都对。

 

64. 关于地磁极,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 地磁极是实测结果,是地球表面上地磁场倾角为90°、磁场强度最大的地方; B.地磁南、北极与地球南、北极重合;

C.地磁极为偶极子地磁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其连线一定通过地心; D.地磁南、北极不与地球南、北极重合;

E.地磁极指地面上地磁场的水平分量等于零,即磁倾角等于90º的地点。

 

65. 地震纵波(P波)具有下面描述的哪些特征?

A. 它是传播速度最快的体波;

B. 它的质点偏振方向与振动传播方向垂直;

C. 它不能在液体介质中传播;

D. 它的质点偏振方向与振动传播方向一致;

E. 它的振幅在地表最大,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66. 图4显示的是1995年发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的一个4.2级地震的记录波形,震中距大约


为200km,Pg表示直达P波震相,地震图上第一个到达的震相是直达P波之前的Pn波,即首波, Pn波形成的原因包括了:

A. 地震发生在上地幔; B.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C.地震震级较小; D.地震P波射线沿莫霍面发生了折射; E.地震发生在壳幔边界上。

 


 


 

图 4

 

67. 表中给出了地震震级范围所对应的可能产生的最高地震烈度,对于一个 6.5 级地震,下面关于烈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烈度一般随着震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B.震中最高烈度可能为 VIII;

C. 震中最高烈度可能为 X;

D. 烈度会受到局部地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E.烈度会受到局部岩性和沉积物的影响。

 

 

68. 5 表示了沿着南、北大西洋分界线的罗曼什海沟转换断层发生的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从这些震源机制解。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A. 断层北侧向近东、南侧向近西方向运动;

B. 断层北侧属于非洲板块,南侧属于美洲板块; C.这些地震的断层运动方式主要为右旋走滑; D.这些地震的断层运动方式主要为左旋走滑; E.以上说法都对。

 

69. 关于陨石的说法,正确的有:

A. 陨星的构成有三类:铁质类、石质类和铁石混合类; B.保存了珍贵的太阳系起源信息;

C. 地球内部的火成岩;

D. 跟流星相似,只是质量较大能够入射至大气层底部而撞击于地表

E. 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有一条小行星带,它就是陨石的主要来源。

 

70. 一般认为液态水是生命的必要条件,人们将恒星周围一定范围内水可以液态形式存在


的区域称为宜居带(habitable  zone。请选出下列中的正确答案:

A.若恒星的半径增加至原来四倍,而表面温度降为原来一半,则宜居带位置不变; B.若恒星的半径增加至原来四倍,而表面温度降为原来一半,则宜居带位置内迁; C.若恒星的半径增加至原来四倍,而表面温度降为原来一半,则宜居带位置外迁; D.若恒星的半径增加至原来四倍,而表面温度不变,则宜居带位置外迁;

E.若恒星的半径增加至原来四倍,而表面温度不变,则宜居带位置内迁。

 

71. 恒星和行星基本是呈球形,但小行星往往偏离球形、形状奇特。某些小行星明显偏离球形跟( )有关:

A. 小行星的质量; B.小行星距太阳的远近;

C.太阳系的年龄; D.小行星的固态而表现出来的刚性; E.小行星的碰撞历史。

 

72. 通常称金星为地球的姊妹,质量、半径、太阳距离都相似,但地球生机盎然、金星烈焰如狱。这归因为:

A. 地球和金星的初始大气很不一样;

B. 初始大气几乎逃逸后,地球表面形成海洋,并溶解了大部分内部排出的气体(如 CO2); C.初始大气几乎逃逸后,金星发生“失控的温室效应”;

D.金星曾经出现过生命; E.金星大气以 CO2 为主。

 

73. 关于火星的水和生命,请选择正确答案:

A. 强有力的证据表明,火星表面曾经存在过流动的液态水; B.目前火星大部分的水锁定在极冠或表面下的冻土层;

C.如果火星上曾经出现过生命,最可能在其脱气之后大气层较厚时的几亿年内; D.火星太热,不可能出现生命;

E. 火星太冷,不可能出现生命。

 

74. 关于地核的论述,正确的有:

A. 地核分外核和内核,内、外之间存在密度不连续面;

B. 地核与地幔之间存在密度不连续面,表明地核与地幔物质成分有明显差异;

C. 地核主要成分为铁镍等元素,是在地球形成初期熔融状态下经化学分异过程降入核心的; D.内核为固态,是因为它比外核压强更大;

E.地核元素跟地幔无异,只是密度高、压强大而已。

 

75. 30 亿年前,导致地球整体熔融状态的两种主要能源是:

A. 太阳对地球的照射; B.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

C.地球吸积周围物质释放的引力能; D.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释放的衰变能; E.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

 

76. 碳对于地球生命有机体而言是关键的,它来源于:

A. 宇宙诞生之初; B.地球诞生之初;

C.太阳诞生之初; D.太阳诞生之后的内部核合成过程; E.历史上跟恒星有关的核合成过程。

77. 比邻星的周年视差(parallax)为 772 毫角秒milliarcseconds。当我们在木星上


观测比邻星时,其周年时差将是( )角分(注:木星距离太阳 5.2 个天文单位) A.0.017; B.0.027; C.0.037;  D.0.047; E.0.057; F.0.067。

 

78. 根据恒星演化理论, 在五十亿年后太阳将演化成为一颗红巨星。那时太阳半径

1.12*107km表面温度仅为 2900K此时地球表面温 (注目前太阳半径 7*105km,表面温度仅为 5800K)

A.现在温度的 4 倍; B.现在温度的 2 倍;

C.现在温度的 1/2 倍; D.现在温度的 1/4 倍; E.不变。

 

79. 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 8844m。试选择如下正确答案(  A.水星上的最高峰可能会高于珠穆朗玛峰;

B.月球上的最高峰可能会高于珠穆朗玛峰; C.金星上的最高峰可能会高于珠穆朗玛峰; D.火星上的最高峰可能会高于珠穆朗玛峰;

E.其他类地行星上的最高峰都不可能高于地球的珠穆朗玛峰。

 

80. 比邻星距离我们 4.243 光年,其视星等约 11.5 等。已知它正以 21.7 km/s 的速度靠近太阳,那么大约( )万年后它将变得肉眼可见(注:人眼的极限视星等约 6 等) A.0.1; B.1;  C.5; D.10; E.20。

 

三、根据所给图件回答相关问题(不定项选择题,选对得1分,选错一个扣0.5分)

 

6 是某地的平面地质图,请认真阅读图中内容并回答 81-85 题


 


 

图 6

81. 下列哪个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古生代地层沉积→F 2 断层作用→F1 断层作用→岩层褶皱→花岗岩侵入;

B. 古生代地层沉积→花岗岩侵入→F 1 断层作用→F 2 断层作用→岩层褶皱;

C. 古生代地层沉积→岩层褶皱→F 1 断层作用→F 2 断层作用→花岗岩侵入;

D. 古生代地层沉积→花岗岩侵入→F 2 断层作用→F 1 断层作用→岩层褶皱.

 

82. 位于刘庄一带的构造是:

A.背斜; B.向斜; C.不整合; D.地堑。

 

83. 推测本地区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发生在:

A.奥陶纪; B.石炭纪; C.泥盆纪; D.花岗岩侵入前。

 

84. F1断层的类型是:

A.正断层; B.逆断层; C.左旋走滑断层; D.右旋走滑断层。

 

85. F2断层的类型为( )和滑移距离约( )。 A.左旋走滑,20 米; B.左旋走滑,40 米; C.右旋走滑,20 米; D.右旋走滑,40 米。

 

7 是地球表面某部分的剖面图,请根据该图回答下面问题


 


 

86. 下面对本区地貌单元和各种线段涵义描述正确的是:

A. ①海洋、③地球椭球体、④铅垂线、⑤地球体、⑥陆地;

B. ①边缘海、②大洋盆地、③地球椭球体、④铅垂线、⑤地球体、⑦海沟; C.②海洋、③地球体、④地心垂线、⑤水平面、⑦深水盆地;

D.①海洋、③地球体、④、地心垂线、⑤地球椭球体⑥陆地.

 

87. 图7中⑦区可能出现什么地质现象?

A. 深源地震+火山+增生楔; B.深源地震+火山+花岗岩;

C.浅源地震+深海沉积物+花岗岩; D.浅源地震+深海沉积物+增生楔。


88. 图7中⑥区可能出现什么地质现象?

A. 地震+低温高压变质岩+硅质岩; B.地震+硅质岩+低温高压变质岩;

C. 地震+安山岩+低压高温变质岩; D.地震+蛇绿岩+硅质岩.

 

89. 该区属于哪种大陆边缘?

A. 活动大陆边缘; B.被动大陆边缘;

C.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D.西太平洋性大陆边缘。

 

8 为中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90. 中国耕地土壤中最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为: A.Pb; B.Hg; C.Cd; D.As。

 

91. 耕地土壤中(90 题结果)所述重金属最容易被何种作物吸收? A.小麦; B.大米; C.玉米; D.大豆。

 

92. 长期食用受(90 题结果)所述重金属污染的作物会导致哪种病变? A.克山病; B.水俣病; C.大骨节病; D.痛痛病。

 

93. 土壤中(90 题结果所述重金属在未污染的土壤中含量平均约为:

A.0.05 mg/kg; B.0.35 mg/kg; C.0.85 mg/kg; D.1.35 mg/kg。

 

94. 为降低作物对土壤(90 题结果所述重金属的吸收,正确的做法有:

A.降低土壤的 pH; B.提高土壤的 pH; C.降低土壤的 Eh; D.提高土壤的 Eh。


9 是某种岩石的光面照片,根据照片回答 95-98 题。


 


 

95. 照片中显示的岩石是:

A.砂岩; B.花岗岩; C.辉长岩; D.大理岩。

 

96. 该岩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A.硅酸盐; B.碳酸盐; C.磷酸盐; D.以上都不是。

 

97. 你根据岩石中的什么现象判断其岩石类型的?

A.隐晶质结构; B.块状结构; C.碎屑结构; D.粗粒结构。

 

98. 照片中主要的矿物组合是:

A.石英、正长石、斜长石、角闪石; B.方解石、正长石、斜长石、辉石; C.石英、正长石、斜长石、黑云母; D.方解石、石英、正长石、黑云母。

 

10 是洋底沉积分布图,灰色代表大陆,红黑色为大洋中脊,红橙褐黄绿蓝紫色代表海底沉积物。海底沉积物大致以大洋中脊为中心,向两侧至大陆总的是从无到有,从薄到厚。


 


 

图 10


99. 海底沉积物年龄整体由大洋中脊至大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由新至老; B.由老至新; C.没有变化; D.新老变化交替出现。

 

100. 下列( )作用可以造成海底沉积物大致以大洋中脊为中心,向两侧至大陆总的表现为从无到有,从薄到厚。

A.海底生物分布; B.海底扩张; C.板块运动; D.地震和海啸。


2019 年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拔赛预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