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制礼作乐,礼仪华夏 | 朝乐篇

2023-06-07 17:23 作者:西安外事古乐团  | 我要投稿

西安外事鼓乐团《朝乐》表演


上一篇为大家介绍了集诗、礼、乐、舞为一体的礼仪乐舞——“佾舞”,本篇以西安外事鼓乐团的《朝乐》展开来,介绍古代“朝乐”的用意和内涵。

 


朝乐篇

“体道前贤,礼乐为先。纵横逸豫,言发自然。”——缘识赵炅

 

西安外事鼓乐团《朝乐》表演



什么是朝乐

古代大朝会(元旦、冬至、新皇登基、寿辰、大婚、领诏等)上使用的音乐叫作“朝乐”。朝乐在大朝会的时候是用来作号令的,礼乐毕,群臣必须端正站定或坐好,否则被疑有不臣之心,谋逆之嫌。朝乐也是重要节日、外国使节朝贡、皇家喜事等各种大典的开场曲。


西安外事鼓乐团《朝乐》表演

 


西安外事鼓乐团曲目《朝乐》

西安外事鼓乐团《朝乐》表演

历史沿革,递有增损,西安外事鼓乐团创编 《朝乐》,作为《大唐雅韵·钟鸣鼓乐》巡演节目的开场曲,理念始终如一,“体道前贤,礼乐为先。纵横逸豫,言发自然。”

 

“天子长安”编钟

在音乐上,《朝乐》突出编钟的古雅、宏大,重现了八音克谐、庄重肃穆、堂皇雍容的气象。在服化道的配合下,舞者端方雅正,整曲《朝乐》的表演,让刚入场的观众逐渐沉静,收心敛性,开始坐定,沉浸观演。

 

衣冠

中国有衣冠上国之誉服饰是“礼”的体现。“正衣冠,端品行,明是非,知荣辱”,于古人言,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反映出他的身份和品质,端庄得体的服饰被视为表现自己修养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方式之一

 

西安外事鼓乐团《朝乐》表演

《朝乐》中,舞蹈演员戴高冠,着交领右衽广袖白袍,束布腰带,下着锦质铲形避膝,足蹬皂靴,端正而庄严。服饰的庄重是人格的外化,也反映出“礼”对人的内在约束。

 

礼乐之器——柷、敔

在西安外事鼓乐团《朝乐》的演出中,这两件乐器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常常引起观众的疑问,而这两件乐器,在礼乐之中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奏柷


《周礼·春官·小师》记载“掌教鼓鼗、柷、敔”

《尚书·益记载,“合止柷敔”。

 说的便是这两件乐器。所以,周代之际,就有“柷”之器名,并被广泛用于大型乐舞的奏乐中

 



(zhù),又名“椌”(qiāng),以木棒击奏属于“八音”中的“木”是我国古代打击乐器相传是夏启所作,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形如木斗,上宽下窄,用木棒撞其内壁发声,柷在雅乐中是作为起乐的“信号”指挥地位的击响时表示乐曲开始。演奏时,乐队指挥器——麾举起,击柷乐生用双手掌握“止(椎)”柄,以“止”之下端撞击柷内三面圆鼓处,各击一响,接着有镈钟一响,然后众乐遂起。

古代击柷的槌有两种,一是“椎”,也叫“止”,是木棒;一是木槌。前者用双手握椎;后者以右手持槌敲击。曲阜孔庙至今尚存的柷器是用“椎”撞击的西安外事鼓乐团在《朝乐》的演奏时同样也是用“椎”

 

(yǔ),又写作“圉”。以木料制成,也是属于“八音”中的“木”其状如虎,在虎的脊背上,有二十七个纵列木片,即所谓“龃龉”(或称“鉏铻”)。龃龉安置在虎背的槽内

敔在晋唐之际时被废止。自宋代再兴古制,仁宗时期恢复了敔、柷二器的堂上之位直到清末民国,孔庙祭祀的乐队编制中,敔也沿袭宋代乐制。

 

奏乐时,乐工双手持以“籈”zhēn)——竹制扫把,扫敔龃龉三响,意为清洗闻乐者的耳朵扫除前曲在听众及演奏者耳中的余音,以利于再次作乐和聆听。朝乐作为开场乐,柷、敔乐器的加入也正有此意。以柷庄重开场,以敔对第一个节目收尾,而开启之后的表演。

 

奏敔



小结

历史沿革,递有增损,历史上的“朝乐”成为文字落在纸上,感受古人之心,体会古人用意,西安外事鼓乐团而创编 《朝乐》。作为开场节目的《朝乐》传达出了礼的秩序感与乐的庙堂气。孔夫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内心有仁之人,外在的仪式才有意义,仪式也在不断强调和唤醒人们心中的“仁”,“和谐”是礼、乐要成就的境界。

 



制礼作乐,礼仪华夏 | 朝乐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