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基础图绘制
3、人工计算并绘制本次框架案例基础图纸,同时对相关地勘内容及规范要求进行深入讲解。
•查看地勘:确定持力层、fak、埋深、基础形式等,按照基础规范5.2.4条计算fa。
•计算底画积:根据基础规范5.2.2-1公式反推出A=Fk/(fa-γG*d),根据此公式确定基础最大及最小底面积,之后确定基础种类并注写在图纸上。
•确定基础高度:查看柱插筋直径,根据图集P66页构造大样计算最小锚固高度,加上保护层厚度即为基础高度;验算基础高度是否满足基规8.2.11条,推导后即为h>(B/2一b/2)/2.5;之后用TSSD验算冲切,并根据结果确定配筋(注:正常情况均为构造配筋,即满足基规8.2.1.3条即可)。
•绘制图纸:根据前面步骤的计算结果绘制图纸
5.2.2基础底面的压力,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1当轴心荷载作用时
Pk =(Fk+Gk)/A (5.2.2-1)
式中:F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kN);
Gk——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kN);
A——基础底面面积(m2)。
2当偏心荷载作用时
Pkmax =(Fk+Gk)/A+MK/W (5.2.2-2)
Pkmin =(Fk+Gk)/A-MK/W (5.2.2-3)
式中:M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值(kN·m);
W——基础底面的抵抗矩(m³);
Pkmin——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压力值(kPa)。
8.2.11 在轴心荷载或单向偏心荷载作用下,当台阶的宽高比小于或等于2.5且偏心距小于或等于1/6基础宽度时,柱下矩形独立基础任意截面的底板弯矩可按下列简化方法进行计算(图8.2.11):

a₁——任意截面Ⅰ-Ⅰ至基底边缘最大反力处的距离(m);
l、b——基础底面的边长(m);
Pmax、Pmin——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基础底面边缘最大和最小地基反力设计值(kPa);
p——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在任意截面Ⅰ-Ⅰ处基础底面地基反力设计值(kPa);
G——考虑作用分项系数的基础自重及其上的土自重(kN);当组合值由永久作用控制时,作用分项系数可取1.35。

8.2扩展基础
8.2.1扩展基础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锥形基础的边缘高度不宜小于200mm,且两个方向的坡度不宜大于1:3;阶梯形基础的每阶高度,宜为300mm~500mm。
2垫层的厚度不宜小于70mm,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0。
3扩展基础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也不应小于100mm。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纵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每延米分布钢筋的面积不应小于受力钢筋面积的15%。当有垫层时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40mm;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4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5当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边长和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宽度大于或等于2.5m时,底板受力钢筋的长度可取边长或宽度的0.9倍,并宜交错布置(图8.2.1-1)。
6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底板在T形及十字形交接处,底板横向受力钢筋仅沿一个主要受力方向通长布置,另一方向的横向受力钢筋可布置到主要受力方向底板宽度1/4处(图8.2.1-2)。在拐角处底板横向受力钢筋应沿两个方向布置(图8.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