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学习心得 —— 下

道德经讲解 - 李昌润
第二部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
这一句有两种读法:
其中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另外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两种解读的方式都蕴含着很大的智慧。
如果我们按照第一种来读: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的欲,就是名词,指的是欲望。无欲和有欲 也就指的是 没有欲望和有欲望。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王弼,在其《道德经注》当中,对于这种读法有着这样的解读: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这里,王弼对 “妙” 和 “徼” 有很清晰的解读。
“妙者,微之极也。” 什么是妙?微小到了极点就是妙。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在现代科学当中,我们已经发现了很小的粒子,像分子、原子、夸克、甚至于比夸克还要小的粒子。这些粒子确实很微小,甚至有些粒子小到人类现在还无法观测。但难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 “妙” 么?并非如此。这里的微不是物质层面上的微,不准确的讲,它是认知层面上的微。微之极,就是到了一种分无可分,化无可化的境界。举个例子:数学界当中所有的公式都一定是基于一个基本公理的基础之上的,那就是1+1=2。刨除掉何为1,何为2的名的争辩,仅仅说这个公理本身,我们实在是无法通过数学推导来证明它是正确的。我们只是知道,1+1一定=2。它就是如此。这就好像是数学领域当中的 “微之极” 。再举个例子: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是很多人相信的自然界当中生物进化的规律。但这只是阐述了一个现象,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总结出来,是我们人类发现了自然界当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优胜劣汰的现象,而不是万物行为或者天地运行的依据。我们不可能说:“今天我要吃肉,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只会说什么啊,说:“今天我要吃肉,因为我馋了。” 所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背后,是有更深层次,更细分的原因的,就像所谓的人性啊,本能啊,甚至于求生意志啊等等。一直到最后,分无可分,化无可化,这才是妙。
那什么是徼呢? “徼,归终也。” 这里的归终有很多的解释,例如:边界啊、结局啊、区别啊、归属啊、等等等等。但是有没有发现,这些解释,都是描述了范围。边界就是空间范围,结局是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区别是认知范围。所以 “以观其徼” 的 “徼”,就指的是事物在各种层面上的界定。它可以是事物的各种特征也可以是事物发展的始末,等等等等。举个例子:对于一款表而言,它可以有颜色的界定,例如金色或者银色。它可以有材质的区别,例如橡胶或者金属。它可以有工艺的区别,例如机械或者电子。它也可以有价格的发展趋势,例如增值或者贬值。它还可以有佩戴场合的变化,例如怀表以前出门随身带,到了现在更多的是在家中收藏。这些所有的范围界定,都是包含在 “徼” 的定义当中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整句话: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翻译过来就是: “所以保持没有欲望的境界,来看这万事万物背后的本质、原因、和起源;保持有欲望的境界,来看这万事万物的界定、发展、和结局。”
那为何要保持 “无欲” 的境界 “以观其妙” 呢?王弼讲,这是因为:“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天地万物都是由小变大,从无到有的。欲望是什么?欲望可以理解成我们个体对于万事万物的感知、想法、和期待。所以无欲,就是忘却一切自我。我们每天感知万事万物,都感知的是“有”,是“大”的事物,而不是“无”,不是“微”。只有不拘泥于我们的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的束缚,不执着在我们感知到的“有”上、“大”的事物上,不妄想事物应该按照我们所想的那样去演化、发展,我们才能够领悟到万事万物的 “妙”。
现在知道了为什么“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但是为什么 “常有欲,以观其徼” 呢?王弼解释说啊: “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 什么意思呢?在之后的《道德经》第十一章当中,我们会学到这样一句话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详细的我们之后会分享,但简单来讲,万事万物的存在本身是无法发挥它的作用的,其存在本身只不过是载体。而只有事物的属性才是能够为我们所用的。例如一个楼房,如果它是实心的,它无法供人们居住。楼房之所以能供人们居住,正是因为它内部是空的。所以说 “无之以为用。” 那么 “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 又说的是什么呢?这里讲的是,欲望一定是先符合了大道,才能够得以满足。举个例子:在古代,大雪纷飞的冬天里,我想吃新鲜的水果蔬菜,这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寒冷的冬天无法培育水果蔬菜。所以想要满足我吃新鲜的水果蔬菜的欲望,就要等到秋天这种收获的季节。正是因为刚才说的有是无的载体,还有欲望只有符合大道才能满足,我们才能够通过保持有欲,来看万事万物的界定、发展、和结局。
这么说起来还是有点难以理解,我们还是拿买表来举例子。我原来不喜欢买表,但是我了解学习了表的相关知识。正因为我没有任何的偏好,秉持着客观公正,高纬度的思维来辩证的看待表,我才能意识到表之所以能诞生,都是因为人对于把控时间的渴望,而现在表之所以有奢饰品的属性,是因为人们有分别心,因为自身的“贪嗔痴慢疑”。再往根里想,又有很多的思考,例如什么是人性?什么是有无?表和牛排从根本上有何区别?等等等等。但是我之后喜欢买表了,希望买表保值或者增值,我就会特别的关注名表的行情,期望自己能低价入手,高价抛售。最后我可能高点买了一块表,然后就见证了价格狂跌。但是可能我只关注价格,我并不是很关心表是金色还是银色,或者表是什么轮廓的,有几个旋钮,等等。所以我们通过没有欲望,来看万事万物的“妙”。而通过有欲望,来看万事万物的“徼”。
刚才我们讲了第一种读法。第二种读法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应该怎么解读呢?这里 “无” 和 “有” 是作为名词来出现的,与第一章上一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当中的 “无” “有” 相同。“有” 就是我们可以描述的、感知到的、有形体表征之事物,“无” 就是我们无法描述的、感知不到的、没有形体表征之事物。“妙” 和 “徼” 可以沿用上一种读法的解释:“妙” 是事物分无可分、化无可化的本质、起源,“徼” 是事物的界定、发展、和结局。
对于这一种读法,苏辙在其《老子解》当中有着这样的解读: “圣人体道以为天下用,入于众有而常无,将以观其妙也;体其至无而常有,将以观其徼也。若夫行于徼而不知其妙,则粗而不神;留于妙而不知其徼,则精而不变矣。”
说啊,圣人体悟大道来作用于天下。在众多的 “有” 当中能保持 “无”,来看万事万物的 “妙”。体悟到了“无”却能保持“有”,来看万事万物的 “徼”。如果一个人只执着在“有”上,感知到了万事万物在这世界上的样子和变化,而忽略了它产生、发展背后的本质和原因,那么这个人对于事物的理解就是粗浅而不透彻的。如果一个人只执着在“无”上,只是探究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背后的本质和原因,研究形而上,而忽略了事物在这世界上真实的样子和变化,那么这个人就是每天口中“之乎者也”,却干不成一件实事的人,虽然理论精通,但却不会变通。
这里,我分享一首我在15岁,2013年年末时候写的打油诗,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戏中戏
一半入戏一半出,细品百味在其中。
喜怒忧思悲恐惊,皆为人间一场梦。
脱世观己痴痴笑,超己观世处处空。
再度潇洒游红尘,尽享戏中乐无穷。
在这世间,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悟。但是可能少有人时时检查自己的状态和境界,及时调整。所以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正如苏辙所说,这两者缺一不可。
我们接着往下看,“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这里的两者指的是什么呢?结合上下文来分析,这里指的可以是 “无” 和 “有”。苏辙对于这句话是这么说的:“以形而言,有、无信两矣,安知无运而为有,有复而为无,未尝不一哉。其名虽异,其本则一,知本之一也,则玄矣。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
他说啊,但从形体表征来说,“有”和“无”确实是两个东西,毕竟一个是可以感知的,一个是无法感知的。但是正如之前所说,有是从无当中生出来的概念,而无也是万事万物的尽头。两者互相转化,我们实在不能说它们不是同一个东西。这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漫天的星星。星星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头顶,但我们却仍然会在晚上说“星星出来了!” 星星一直都是同样的星星,只不过白天我们看不到,我们就说“没有星星”,晚上我们能看到,就说“有星星”。好,我们接着翻译苏辙的话:虽然有无两者叫法不同,但是它们本质上是相同的,而知道它们本质是相同的,那么就“玄”了。这里的“玄” 其实是黑色的意思。所以苏辙又接着解释了,凡是遥远深邃而见不到头的,它的颜色必然是深黑的,所以老子常用玄来比喻深邃。所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里,玄就指的是深邃。但我们就有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这里的玄,究竟是只有一个玄,还是有两个不同的玄?详细的说就是,前者认为,既然“有”和“无”本质是一样的,那么这个“玄”指的自然就是这个“有”和“无”的本质,毕竟他俩是一个东西。后者认为,“有”和“无”都是出自同样的东西,但是他俩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有不是无,无也不是有,只是因为有和无的概念同样的深邃,难以理解和描述,所以暂且把这两个都称作“玄”。
苏辙持有前者的观点,也就是有无相同,只有一个玄。所以他对于下一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的理解是这样的:“言玄则至矣,然犹有玄之心在焉。玄之又玄则尽矣,不可以有加矣,众妙之所从出也。” 翻译过来就是,说玄就足够了,但是玄还有它内在的一面。因此说“玄之又玄”就完全了,不能再增加了,万物就是从这里来的。这里苏辙说玄还有它内在的一面,因此老子才说“玄之又玄”。站在苏辙的角度去看,我的理解是,虽然说有无同出,指的是同一个玄,但是毕竟存在着有转化成无,而无转化成有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的地点,就是玄的内部,毕竟有无都是玄,这是玄自己内在的变化。
但是王弼倾向于后者的观点,也就是虽然“有”和“无”出自同样的东西,但是他俩不同,只是因为无法理解和描述,而暂且把两者都称为“玄”。王弼说:“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若定乎一玄,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 意思是,虽然都叫玄,但这必定不可以是仅有一个玄。因为玄本身就代表着深邃而无法理解和感知,如果说这两个玄其实是一个玄,我们也就是对这两个玄进行了衡量和比对了,而比对的前提是能够对其进行感知和理解,这和玄的定义,也就是深邃而无法理解和感知相矛盾。因此老子才在这里说“玄之又玄”,因为整句话当中本身就有两个玄。
当然,无论是苏辙或是王弼,对于众妙之门的解读是想通的,都是在说,这造就万事万物的“妙”都是从这“玄之又玄”当中来的。
回顾这一章,我们见到了很多对立的概念,“有无”,“始母”,“妙徼”。然而牢记,道可道,非常道。我们要透过文字本身,去看老子最想传达的智慧。这些对立的概念,都是有名的,可道的,那么它就不是大道。它们的存在,只不过是“有之以为利”,方便我们去理解,去接近道而已。想要去使用它们,只能 “无之以为用。” 所以正如这一章所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保持着“有”,通过“有无”,“始母”,“妙徼”这些概念来认知这个世界,但同时,也需要刨除这些概念,保持着“无”,来看到这个世界的本质。所以为什么老子最后没有说“玄,众妙之门”,而是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呢?因为“有无”这对立的概念,就是我们可以感知到,可以认知的“有”。但是有无之间的转化是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这是“无”。所以“玄之又玄”本身,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在最后,我们复习一下整个《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