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邦古树茶树龄
倚邦,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在倚邦,像这样的茶树王,那摩勒不少。那摩勒属于邦崴过渡类型的古茶树,是较早的茶马古道云南茶区的重点源头,海拔1350米,树高11.8米,树幅9.2米,主干圆径2.8米,主干直径50厘米,树龄在千年以上,属野生茶王。野生茶由于不修剪,每年发芽轮次多,养分积累不足,一般三四年才采一次。由于生态环境好,没有病虫害,不需要使用化肥和农药,一年只采春茶和秋茶两季,茶叶品质好。

倚邦茶区还有一棵过渡型茶王。这棵茶树名为“茶树王”,高8米左右,主干直径0.5米。属于大叶种野生茶,是较早茶马古道的云南茶区的重点源头之一,树龄在千年以上。在易武镇除了茶王树外,还有茶皇树和茶神树。
“皇”和“王”虽然一字之差,却有严格的区别。皇帝是坐北朝南,皇乃光明正大,是最为尊贵、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古代有“黄帝”的说法。而“王”的地位低于“皇”。在易武的一些古茶树上挂有“茶皇树”和“茶王树”的牌子,但在易武的古茶树中并没有挂“茶帝树”的牌子。

易武的一些古茶树上挂有“茶皇树”和“茶王树”的牌子,很多人对“皇”和“王”的区别一知半解。在中国,“皇”和“王”有着严格的区别。皇帝是坐北朝南,“皇乃光明正大,是最为尊贵、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而“王”的地位低于“皇”。
在倚邦的茶树上除了挂有“茶皇树”“茶王树”的牌子外,还有“茶神树”。神者,自然、本真也。武侯遗种阳春下,寒食清明三月还。正值阳春三月天,听闻风日相催促。一夜忽变玄者为白新报道鹤来山谷——明代杨慎《艺林伐山·摩崖上》

这棵古茶树生长在离倚邦村不远的一片开阔地上,生态环境非常好,一点不显得突兀,好象就是原来地里长着的庄稼。不远处有一条小河静静的流淌着,河岸两侧绿竹丛丛,风景如画。这棵古茶树是易武为数不多的几个被挂牌保护的古茶树之一,称为“茶神树”,意思是说这棵树的年龄很大了,很有灵气,很有仙气。所谓“物以稀为贵”,这棵树的枝干上挂满了当地茶农供奉的五彩绸带和护符,与其说是一棵古茶树,不如说是一棵神树更恰当。树下有一泉清泉汩汩流淌,水质极佳,称为“龙泉”,水缸大小,“龙泉”旁有一石碑,“龙泉”上方有一石洞称“仙人洞”,说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这棵古茶树的直径有30多公分,其主枝干苍老遒劲而又曲折盘绕。一木两树、一枝两干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即使三干、四干也时有发生。而这棵千余年高寿的古茶树居然有六枝九干!且都是同根同祖!堪称神奇!一阵轻风吹过,那独特的古茶香气随风扑面而来令人心醉!——明代谢肇淛《滇略》。

在易武的一些古茶树上挂有“茶皇树”“茶王树”的牌子,“皇”的地位高于“王”。在易武的古茶树中并没有挂“茶帝树”的牌子。
千百年来,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易武茶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普洱茶;同时,在与外界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发展壮大起来。清末民初是易武茶产业发展的巅峰时期。茶叶不仅被各个民族视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资,是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还是特定时期成为各民族,特别是汉族经济收入的主体,从而刺激了各族农民大规模地种植加工茶叶,形成了以茶叶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构建了以茶叶为中心的农、工、商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且带来了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近百年的

辉煌。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茶叶产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新中国成立后,易武茶区大规模的茶园国有化,茶叶生产全部纳入国家计划经济,茶叶市场逐渐消失,导致了易武茶区辉煌了一百多年的普洱茶逐渐被世人遗忘。一直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茶叶种植技术的不断革新,茶叶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以及发现了普洱茶的收藏价值之后,作为传统普洱茶核心产区的易武茶区才得以重新审视普洱茶的精髓所在,得以重新回归传统普洱茶的核心价值,重新回到传统普洱茶的核心地位。
七象茶业,秉承传统技艺,守护自然初心,将倚邦古树茶的独特韵味带给每一位茶友。我们不生产茶,我们只是大自然的守护者,只为传承那千年的茶香和文化。
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七象茶业,私老喵说茶,享茶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