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甲骑具装”的黄金时代与重甲骑士最后的辉煌

“甲骑具装”的黄金时代
南北朝是中国重甲骑兵的黄金时期,不仅马镫等马具逐渐完善,马铠亦在此时迅速发展。实际上,在汉末三国时期,马铠算不上新甲种,因为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马铠的记载,而秦陵兵马俑中的完整马铠也证实了前人很早就注重对战马的保护。

在图中,可以看到骑兵身披裲裆铠、战马身披具装铠这一“甲骑具装”的形象。这种习惯被汉代沿用,根据宋人修的类书《太平御览·魏武军策令》记载,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军就装备了马铠,曹操言:“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 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见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破之。”这里反映了一个问题,即袁绍有“铠万领”,马铠“三百具”。而曹操有铠“二十领”,马铠“不能有十具”。无论是曹操还是袁绍,人铠的数量都远高于马铠,这也应该是当时的普遍情况。其次,这也证明虽然汉末群雄战争中沿用了马铠,但其数量不能与后来的南北朝时期相比。
两晋之前的马铠有两个主要特点:其一,西晋之前,马匹非常贵重,战争中仍以步兵为主,骑兵数量有限,以至于马铠并非主流,但自汉末以来逐渐被各路诸侯推广使用;其二,对马的防护古来就有,汉末三国时期,马铠材质仍以皮甲为主。
至西晋倾覆,五胡入侵,匈奴、鲜卑、羯等游牧民族问鼎中原并建立政权,割据一方。这些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军队以骑兵为主力,他们的到来使中原战争形式发生了变化,骑兵成为北方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与骑兵崛起同时进行的, 是马铠的进化。首先是马铠的普遍化,其次是马铠的金属化。那么,重甲骑兵是什么时候大规模装备金属马甲的呢?根据现有考古成果来看,铁马铠在军队中普遍使用始于东晋,南北朝时期达到巅峰,这一时期的史籍中,“甲骑具装”动辄成千上万,足以说明重甲骑兵已成为当时的主要兵种。

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出土铠甲的数量要远远少于西汉,这给复原当时甲胄的工作造成不少困难,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例如,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喇嘛洞和朝阳十二台乡等地都先后出土了十六国时期的铁马甲。这个时期,马铠形制已相当完备,其结构由保护马头的“马胄”(又称“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荡)胸”、保护马躯干的“马身甲”、保护马屁股的“搭后”组成,马臀部的护甲上还附着长羽毛作为装饰,称为“寄生”。几个部分分别以铁销相连,不影响马匹活动。护唇、护颈、护颊部分则以甲片铆合而成。这样一套完整的马铠,将战马保护得严严实实,仅留眼、耳、鼻、口、四肢及尾巴暴露在外。这种结构严实、紧密的马铠被时人称为“具装”或“具装铠”。身穿重甲、骑着披挂重甲的马匹的重甲骑兵,就是史书中的“甲骑具装”。
从史籍看,军中装备的马铠数量也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前文讲过,汉末群雄逐鹿时,曹操与袁绍交战,当时袁绍军中有三百马铠已是很多。西晋永嘉六年(312 年)十二月,王昌、阮豹率军进攻后赵石勒,结果反被后赵军打得溃不成军,后赵大将孔苌“乘胜追击, 枕尸三十余里,获铠马五千匹”。这里“铠马”数量已是汉末袁绍的十多倍。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战争中,晋军将领段末波(又作段末柸)被石勒俘虏,段部首领段疾陆以“铠马二百五十匹,金银各一簏”为赎金换回了段末波,从侧面反映了马铠甲当时在军事上的重要价值。

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史籍中出现的马铠更是数以万计,隆安四年(400 年), 后秦国君姚兴及其大将姚硕德率军五万,从南安峡(今甘肃张家川西)向西进攻西秦。此役一举灭亡了西秦政权,取得“降其部众三万六千,收铠马六万匹”的战绩,这也是史书记载的最多的马铠数量。
重甲骑士最后的辉煌
与甲骑具装数量剧增相呼应的,是全新的重骑兵战术。重骑兵作为突击作战的中坚力量,在南北朝时期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典型战例如沙苑之战。东魏天平四年(537 年)十月,东魏丞相高欢亲率二十万人的大军至蒲津攻打西魏,西魏派遣宇文泰前来迎击,决心西魏生死存亡的大战由此展开。面对二十万东魏大军,宇文泰手里军队不足万人,形势岌岌可危。战争爆发后,东魏军对西魏军的左翼军阵发动攻击,左翼很快面临崩溃的危险。千钧一发之际,处于右翼军阵的李弼等将领率甲骑具装对东魏军实行突击冲锋,“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大破之”,东魏军溃不成军,七万余人被俘,主帅高欢落荒而逃。根据《周书·李弼传》记载,此役,李弼率领突击东魏军的重甲骑兵仅有“六十骑”,当然还有其他友军打助攻,但西魏能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扭转战局,反败为胜,是重骑兵突击战术的成功运用。

六十余骑重骑兵能打乱数万大军的部署,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不过,自封为“宇宙大将军”的侯景,也是凭借八百余名重骑兵纵横江东数年。在南北朝时期的战场上,甲骑具装所向披靡, 并非虚言。
南北朝既是重骑兵的黄金时代,也是其盛极而衰的时期。驰骋沙场,所向无敌的重骑兵最终走向衰落主要有几个原因。其一,破甲武器的大量出现。南北朝时期的甲胄材料异常坚硬,覆盖面广,从人到马坚不可摧,许多尖锐兵器都奈何不了。在这种条件下,锤、锏、斧等钝器越来越被广泛使用。在战场交锋时,钝器不必刺穿坚硬的铠甲,只要以巨大力量将对手震伤、震死即可。其二,重甲骑兵的高防御能力是以牺牲敏捷性为代价的。机动性强原本是骑兵的优势,但战马在披上马具装和载上穿着重甲的人后,机动性大打折扣。

这些弱点使得重甲骑兵只适合在正面战场上突击,在迂回穿插、出奇制胜方面则要吃大亏,于是开始出现骑兵甲胄轻量化的战例。450 年,宋文帝北伐,宋军将领薛安都卸去人、马甲胄,轻装穿插,突袭北魏军阵营。宋军作战异常勇猛,“当其锋者,无不应刃而倒”。西魏军死伤无数,实在气不过,于是令人放箭,结果“夹射不能中”。也就是说,卸去甲胄的宋军因为提高了马匹的机动性,能很好地躲避弓箭飞矢的攻击,从而弥补防御上的不足。
到了南北朝末期,突厥人以轻骑兵在北方大行其道,所向披靡。中原进入隋朝后,多次遭到突厥的袭扰。当时,隋军的重甲骑兵在突厥轻骑兵面前吃了不少亏,只有依靠步兵配合才能抵御突厥轻骑兵的进攻。轻骑兵与破甲武器的广泛使用终于撼动了甲骑具装的地位,隋末唐初,重甲骑兵的神话终于不可挽回地走向破灭。入唐后,轻骑兵取代了重骑兵,就连李世民的坐骑也不再披马铠。身披裲裆铠、骑着披有马具的马匹驰骋沙场的辉煌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本文摘自《中国甲胄史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