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个人归纳---中世纪西欧(九)
中世纪宗教改革
克吕尼运动 10至11世纪,罗马教廷势力衰微,教会私有化,教士堕落腐化。克吕尼修道院倡导改革,主张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教士须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产私有化;禁止买卖圣职;要求独立,反对世俗统治者任命主教和修道院的叙任权等。该运动得到西欧各国修道院的响应并接受克吕尼修道院的领导。克吕尼运动得到罗马教廷的积极支持,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并亲自指导运动。该运动加强了教会,尤其是教皇的势力,从而引起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主教叙任权之争。
阿维农之囚 法王腓力四世因推行战争政策,财政困难,而向教士征收捐税,得罪教皇。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准备开除法王教籍,法王则逮捕教皇使节,并派密使诺加勒到罗马,勾结科隆纳家族,共反教皇,卜尼法斯在斗争激烈时死去,在法王压力下,选了新教皇克力门五世,教廷因此迁到法国阿维农城,共驻了七十年(1308—1378),史称“阿维农之囚”。
天主教会大分裂 中世纪天主教会分裂事件(1378—1417)。“阿维农之囚”后,教廷迁回罗马。由于亲法派和亲意派之间的矛盾,出现了两教皇并立的局面。西欧各国君主从各自政治利益出发,分别承认不同的教皇。法国、苏格兰、西班牙和南意大利拥奉阿维农教廷;英国、德国、意大利北部则支持罗马教廷。一般教徒莫衷一是,基督教世界一片混乱。1409年后,甚至出现三个教皇鼎立。直到1417年选出教皇马丁五世后,才结束了长达40年的“天主教会大分裂”。但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大大下降了。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内容
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
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
3、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封建的思想。
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主张神甫可以娶妻。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5、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
6、建立本民族教会。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实质上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路德派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也是最早的新教教派,以马丁·路德(1483年-1546年)宗教思想为依据。因其强调"因信称义"的教义,故亦称信义宗,路德派是世界上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新教派别。
路德派在教义上主要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规条,而在于对上帝的信心;不在于个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于上帝给人的恩赐。
人因着信被上帝称为义人,信徒都可通过祈祷直接与上帝沟通。因此,路德派认为凡信徒皆可为祭司,无须各级神职人员为中介。同时,路德派强调圣经是信仰的根本,凡不符合圣经的礼仪、制度和学说,都在路德宗屏弃之列。
天主教的七项圣事,路德派只保留洗礼和圣餐两项,礼拜形式也更为简化,着重讲道和唱赞美诗,并且允许神职人员结婚。路德派还认为教会的组织形式与个人的得救无关,故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都可采用,具体情况由各地教会自行决定。
加尔文派,又称“归正神学”或“改革宗神学”,是16世纪法国宗教改革家、神学家约翰·加尔文毕生的许多主张和实践及其教派其他人的主张和实践的统称,在不同的讨论中有不同的意义,在现代的神学论述习惯当中,加尔文主义特指“救赎预定论”跟“救恩独作说”。
加尔文支持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主张人类不能透过正义的行为获得救赎,恢复逐渐被天主教会所遗弃的奥古斯丁学说“救恩独作说”,反对逐渐成为天主教神学主流的“神人合作说”,因此加尔文建立的教会命名为“归正宗”或“改革宗”,发展出来的神学称为归正神学。
福音派 中国基督教新教大都属于福音派,福音派(Evangelical)一词始于十六世纪,当时的宗教改教者以此名称呼表明反对罗马天主教的立场,它不是一个宗派。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的跟随者,自称为福音派。当时,这个字词大概表明是改革派或复原派的意思。从1940年开始,福音派在基要主义中兴起。基要主义慢慢分化出正式的基要派和福音派。到1940-50年代,主要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体、布道大会、神学院及著作,使此势力再度掀起新浪潮,其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后期,福音派稳定增长。葛培理布道团更积极倡办国际福音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