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 平原君赵胜:翩翩浊世佳公子,贪利启衅谋不臧

平原君赵胜
——翩翩浊世佳公子,贪利启衅谋不臧
选自《史记 • 卷76 • 列传16 • 平原君赵胜》
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1011-1014.
②韩兆琦译注.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0.5037-5056.
注释,多查询自《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
译文,来自《二十四史全译》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於东武城。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後宫临而笑臣,臣原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馀,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於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後门下乃复稍稍来。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

民家,①寻常百姓家。--汉语大词典
躄,两腿残废。--王力古汉语字典
槃散,见“槃跚”。犹蹒跚。行走摇晃不稳貌。--汉语大词典
行汲,汲水。--汉语大词典
罢癃,①老病残疾,不能任事。②汉时已成丁而身材矮小者亦称“罢癃”。③指驼背。--汉语大词典
居,①⒊又为止息,停留。②囤积。④平时。—王力古汉语字典
居,③停留。⑧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就较虚。—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引去,①离去;引退。②谓引兵退去。--汉语大词典
造门,上门;到别人家去。--汉语大词典
相倾,②相互竞争;彼此排挤。--汉语大词典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於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馀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於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於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原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合从,②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③泛指联合。--汉语大词典
备具,齐备;完备。--汉语大词典
偕,①⒈动词,在一起。⒉引申为副词。一同,一道。--王力古汉语字典
歃血,①古代盟会中的一种仪式。盟约宣读后,参加者用口微吸所杀牲之血,以示诚意。一说,以指蘸血,涂于口旁。②指结盟。--汉语大词典
华屋,华美的屋宇;指朝会、议事的地方--汉语大词典
定从,订立合纵的盟约。--汉语大词典
自赞,①自我引荐。②犹自称,自呼。--汉语大词典
备员,①充数;凑数。谓居官有职无权或无所作为。②用作任职或任事的自谦词。--汉语大词典
称诵,称颂。诵,通“颂”。--汉语大词典
颖脱,①锥芒显露。比喻充分显现才华。②谓超脱世俗的拘束。③挺秀。--汉语大词典
废,①崩坏,倒塌。②坏乱,衰败。与“兴”相对。③⒈疲乏走不动。⒉引申为瘫痪。④⒈废除,停止。⒉引申为废黜。--王力古汉语字典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於殿上。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於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比至,及至;到。--汉语大词典
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汉语大词典
历阶,越阶而上。--汉语大词典
舍人,②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③宋元以来俗称显贵子弟为舍人。--汉语大词典
恃,依靠,凭藉。--王力古汉语字典
悬,①挂。--王力古汉语字典
县,②维系。③(明显的)差距、距离。--王力古汉语字典
奋威,振威,奋勇。--汉语大词典
唯唯,①恭敬的应答声。②引申为恭顺谨慎之义。--汉语大词典
铜槃,见“铜盘”。商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铜制受水器。当时盥洗用匜浇水,用盘承接。多数为圆形,浅腹,圈足或三足,内饰龟鱼等动物纹样。少数为长方形,虢季子白盘是迄今所见最大的铜盘。亦泛指一般的铜质盘。--汉语大词典
录录,碌碌。平庸。录,通“碌”。--汉语大词典
因人成事,依凭他人办成事情。--汉语大词典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於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於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相士,①鉴别人才。②旧时以谈命相为职业的人。--汉语大词典
九鼎,①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②喻分量重。--汉语大词典
大吕,①古代乐律名。古乐分十二律,阴阳各六,六阴皆称吕,其四为大吕。②古钟名。③夏历十二月的别称。--汉语大词典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後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锺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於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於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矫,①⒈揉曲使直。⒉引申为纠正。⒊引申为强抑、整饬。⒋引申为故意做作,掩盖真情。⒌引申为许称,假托。--王力古汉语字典
矫夺,①谓假托君命以夺取。②强行夺取。--汉语大词典
传舍,①⒈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⒉亦借指今旅馆、饭店。--汉语大词典
炊骨,烧人骨。极言凄惨。--汉语大词典
绮縠,绫绸绉纱之类。丝织品的总称。--汉语大词典
梁肉,以粱为饭,以肉为肴。指精美的膳食。--汉语大词典
褐衣,①粗布衣服。古代贫贱者所穿。②借指贫贱者。--汉语大词典
不厌,①不嫌;不加以排斥。②不合。③不满足;不饱。厌,通“餍”。④不服。--汉语大词典
锺磬,①钟和磬,古代礼乐器。②佛教法器。--汉语大词典
自若,镇静自如,毫不拘束;一如既往,依然如故。--汉语大词典
分功,①古代博弈用语。②犹分工。--汉语大词典
飨,①⒈乡人相聚饮酒。⒉又为设酒大宴宾客。②设酒食祭祀。③⒈接受宴饮。⒉神鬼接受祭祀也叫“飨”。⒊引申为享有,享用。--王力古汉语字典
方,⑦比拟。⑿⒊正好,正当。--王力古汉语字典
方,⑦比拟,相比。⑧⒈副词,正在。⒉将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封。公孙龙闻之,夜驾见平原君曰:“龙闻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君请封,有之乎?”平原君曰:“然。”龙曰:“此甚不可。且王举君而相赵者,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割东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乃以君为亲戚故也。君受相印不辞无能,割地不言无功者,亦自以为亲戚故也。今信陵君存邯郸而请封,是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也。此甚不可。且虞卿操其两权,事成,操右券以责;事不成,以虚名德君。君必勿听也。”平原君遂不听虞卿。

无能,①⒈没有才能;没有能力。⒉指没有才能或能力的人。②谦词。犹不才。--汉语大词典
右券,古代刻木为契,分为左右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信。左半叫左券,右半叫右券。券,契据。--汉语大词典
操券,操左券。古代契约分左右两片,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据,左券由债权人收执,右券由债务人收执。但亦有相反之说。“操左券”比喻事成有把握。--汉语大词典
操右券,即操左券。--汉语大词典
责,⒈求取,索取。⒉引申为要求。④债款,欠人家的钱财。--王力古汉语字典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子孙代,後竟与赵俱亡。
平原君厚待公孙龙。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及邹衍过赵言至道,乃绌公孙龙。

厚待,犹优待。--汉语大词典
坚白,①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而不黑。”谓君子虽在浊乱而不能污。后因以“坚白”形容志节坚贞,不可动摇。②战国时名家学说的一个命题。--汉语大词典
坚白同异,指战国时名家公孙龙的“离坚白”和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对“坚白石”这一命题,公孙龙认为“坚”、“白”是脱离“石”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从而夸大了事物之间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惠施看到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但以“合同异”的同一,否定了差别的客观存在。两者都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其他方面。--汉语大词典
至道,①指最好的学说、道德或政治制度。②最高的原则、准则。③佛、道谓极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术。--汉语大词典
绌,①短缺,不足。②屈,退缩。这个意思通常作“诎”。③使退,即废除,贬退。这个意思通常作“黜”。--王力古汉语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