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通史|片头片尾文案】第九十八集 甲午战争

2022-01-10 22:40 作者:思琦的独家记忆  | 我要投稿

1894年三月,一个初春的夜晚,紫禁城内上书房灯火未熄,光绪皇帝仍在批阅奏折,他亲政的时候也恰逢晚清历史上难得的一段好时光。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各地洋务运动蓬勃开展,连和西方列强的外交也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所谓同光中兴,给这个已经开始腐烂的王朝带来了一抹生机。这个夜晚,一封由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递上的奏折出现在了光绪的案头,北洋海军刚刚出巡南洋归来,李鸿章上奏朝廷,痛陈北洋海军舰船与装备已经开始落后的事实,即使短期内不够买快船,也应为主力舰安装先进的速射炮。

这样的奏折,光绪并不陌生,在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李鸿章多次上书,要求更新海军装备。然而,朝廷的财政收入却捉襟见肘,再加上帝师翁同龢素与李鸿章政见不合,每每为此事争论,犹豫中光绪帝只给了一个五个字的批示,该衙门知道。奏折石沉大海,很少人注意过它曾透露出的危险信息,西洋各国船式日新月异,即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来,迄今未添一船,恐后难为继。1894年,农历甲午年,在大清朝和它的邻国之间一场改变国运的战争即将打响,一方蓄势待发、一方却懵然不觉。

威海卫之战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结局落幕。(在攻防战打的过程中,其实中国就没法儿支撑,但是战争还在勉强进行着。中国已经有个基本原则,我们不去打,保存实力,找准机会就和日本达成妥协谈判,结果日本不依不饶。中国战舰按照李鸿章的要求都到港湾里去了,最后出也出不来,日本从山东半岛登陆作战,一下子把威海给围住了。突围不出来,日本就先发劝降信,丁汝昌很快就转给了朝廷,朝廷也没给答复,也没讲你可以降,不可以降,没讲。这个时候等到救援的不能达到,那你怎么办,突围突围不了,最后只能是丁汝昌自杀,两个副将自杀,之后让部下去做这种投降)

二十一日当晚,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水师官兵为免资敌,亲手引燃了旗舰上的炸药,轰然巨响中,定远巨舰终于沉没,中国近代化的最高成就北洋舰队就此覆灭。陆地方面,日军将李鸿章的淮军赶出朝鲜后,成立了以朝鲜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权,宣布朝鲜独立,进而全面占领中国辽东地区。自此经过三十年自强运动的中国在路上、海上遭到最惨重的失败。1895年三月十四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议和,四月十七日,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马关条约》签订六天后,俄国联合法国、德国三国向日本发出联合照会,声称日本占领辽东半岛将威胁北京的安全,并且使朝鲜独立成为空谈,进而威胁整个远东的和平,日本迫于国际形势的不利,不得不交还辽东,但条件是另赠五千万两白银的赎回费用,最后在三国协议下减为三千万两。清政府为了巨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用开始向俄、法、英、德等各国银行借款。(利息巨高,借两亿,最后要还六亿,要还到1937年)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并取得山东境内建筑两条铁路的特权。英国则租借了威海卫,并拓展了九龙新界,同时要求清朝的长江流域不得出让他国,法国租借广州湾,并将云南,两广作为势力范围。甲午战后中国人民醒了,他们都在想怎样才能救中国。

这里是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它曾经接纳过一批来自福州船政学堂的中国留学生,其中包括一位影响后世的伟大思想家被康有为称为精通西学第一人的严复。甲午战败两年后,严复翻译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在《国闻汇编》刊出引起思想界的巨大震动。中国人通过战败的屈辱,终于明白优胜劣汰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自那以后,通过努力革新改变弱者的地位变为强者,就成为中国人奋斗的目标,一个变革的时代到来了。

【中国通史|片头片尾文案】第九十八集 甲午战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