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秦可卿的药方就是杨嗣昌向崇祯献策,友士张谐音杨嗣昌

2021-01-19 19:55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摘自“随风飞舞潇洒人生”天涯帖子

这段情节中间,就有一段比较怪异的对话,就是尤氏讲几个太医轮流来给秦可卿看病,“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其实于病人无益。”贾珍也附和着说:“可是。这孩子也糊涂,何必脱脱换换的,倘再着了凉,更添一层病,那还了得。衣裳任凭是什么好的,可又值什么,孩子的身子要紧,就是一天穿一套新的,也不值什么”

当时我看到这段话是觉得很奇怪的,这个换不换衣服,根本就是无关紧要的细节,哪里值得作者花费那么多笔墨,还专门重复说了两次来强调,这个肯定是有深意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当我搜索了一通相关历史人物的史料之后,并没有发现有很明显跟这个情节对应的历史事件。这时我忽然间想到,如果把秦可卿的病看成是一个国家的病,那么这些医生就是给国家治病的人,那也就是给国家出谋划策的文臣武将了。这堆医生一天到晚给秦可卿反反复复地把脉,闹得秦可卿反反复复得换衣服,是否意味着皇帝在反反复复地换手下的大臣呢?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还真有一个皇帝非常符合这样的特征,这个就是崇祯皇帝了。

崇祯用人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14个兵部上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

而且崇祯手下的这堆大臣大都没什么本领,就会纸上谈兵,就像尤氏所说的“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那里要得,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的很”,又说“你到那里寻一个好大夫来与他瞧瞧要紧,可别耽误了。”

接着贾珍就说冯紫英介绍了一个好医生张友士,这人“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那么这个张友士其实就是一个关键人物了,搞清楚了他是影射谁,就能搞清楚秦可卿到底是不是影射崇祯。

其实,网上早已有人猜测过秦可卿是影射崇祯,但除了都是吊死这个相同点外,还没人能说得出其它更为有力的证据。而秦可卿和崇祯又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秦可卿和公公通奸,这怎么能套到崇祯身上呢?

其实,在解开张友士以及他的药方这个谜团之后,其实大家就能明白了,而全书很多描写秦可卿的地方,包括上面的那个问题,也能得到合理的解析。

大家不妨先来猜猜张友士是谁,明天公布答案。

好了,下面继续更新。不知这两天大家有没有猜到张友士是谁?其实只要找到线索和方向,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崇祯朝时期的明朝,国家肌体已经是千疮百孔,积重难返,加上天灾人祸不断、君臣又无能,最后被灭亡也是运数使然了,就像书中秦可卿说的“治得了病,治不了命”。那么虽然崇祯朝的大臣总体上无能,如果要矮子里面挑高个的话,恐怕稍微有那么一点水平和战略思想的人,还是有那么一个的。

这个人,就是崇祯最信任和最赏识的兵部尚书杨嗣昌。杨嗣昌在崇祯十年任兵部尚书,提出了“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主张重点先解决国内的农民起义,然后再对付满清的外患。对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又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术。

杨嗣昌进士出身,工笔札,有口辩,在崇祯帝面前朗朗开言,天文地理五行兵书无所不通,确实唬住了皇帝。每次入对,君臣二人都会密谈良久,崇祯皇帝常常慨叹:“恨用卿晚!”

几年后杨嗣昌病死在战场上(其实很可能是畏罪自杀),死讯传来,很多大臣上书攻击他,要求以“失陷城池罪”论处,崇祯力排众议,亲自书写祭文,曰:“惟卿志切匡时,心存许国,……赍志深渊,功未遂而劳可嘉,人已亡而瘁堪悯。……英魂有知,尚其祗服”。并叹息“自杨嗣昌殁,无复有能督师平贼者。”

而事实上,杨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术,还真起了一定的效果的。这个战术的具体内容,就是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而总督、总理二臣,随贼所向,专征讨。

这个“总督、总理二臣”中,担任总督的是当时的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但任总理的是杨嗣昌上任后专门推荐的福建巡抚熊文灿,以代替原来无能的河南巡抚兼兵部侍郎王家桢。

另外,为了实现这个战术,杨嗣昌提出,必须“增兵十二万,增饷二百八十万。其措饷之策有四,曰因粮,曰溢地,曰事例,曰驿递”。基本上就是继续增加税负、东拼西凑找钱的意思。

那么,这个战术最后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的。随后的一年时间,李自成被打得只剩下18个人躲进深山,张献忠也被招降。农民起义暂时进入低潮。

不过,这个效果自然就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就是没饭吃呀,解决不了农民的吃饭问题,迟早起义还会卷土重来的。

果然,过了没多久,李自成又轻而易举得聚集了几万人(因为流民实在太多了),重新杀了回来,张献忠也重新造反。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陷洛阳,杀福王朱常洵。张献忠一日夜驰三百里出四川,奇袭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朝野震惊,杨嗣昌忧惧交加,旧病复发,最後服毒自杀。熊文灿也被崇祯杀了头。

好了,杨嗣昌这个人物简单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再次来玩玩连连看的游戏,看看张友士是否真的就是影射杨嗣昌。

先来看看史料中记载杨嗣昌进京见崇祯的一段记载:

九年秋,兵部尚书张凤翼卒,帝顾廷臣无可任者,即家起嗣昌。三疏辞,不许。明年三月抵京,召对。嗣昌通籍后,积岁林居,博涉文籍,多识先朝故事,工笔札,有口辨。帝与语,大信爱之。凤翼故柔靡,兵事无所区画。嗣昌锐意振刷,帝益以为能。每对必移时,所奏请无不听,曰:“恨用卿晚。”

这段文字很简单,就不翻译了。那么我们来对比一下张友士去贾府见贾珍和贾蓉的一段描写,就会发现作者根本就是照着史书来写的。

先看书中贾珍介绍张友士出场的这一段:

“今年是上京给他儿子来捐官,现在他家住着呢。这么看来,竟是合该媳妇的病在他手里除灾亦未可知。我即刻差人拿我的名帖请去了。今日倘或天晚了不能来,明日想必一定来。况且冯紫英又即刻回家亲自去求他,务必叫他来瞧瞧。等这个张先生来瞧了再说罢。”

这就是对应“三月抵京,召对”这一句了。

再看看张友士三次托辞自谦的描写:

首先是去请的那个下人的回话,把张友士的话带了回来:

方才这里大爷也向我说了。但是今日拜了一天的客,才回到家,此时精神实在不能支持,就是去到府上也不能看脉。’他说等调息一夜,明日务必到府。他又说,他‘医学浅薄,本不敢当此重荐,因我们冯大爷和府上的大人既已如此说了,又不得不去,你先替我回明大人就是了。大人的名帖实不敢当。’

其次是贾珍接见张友士,他再次自谦:

张先生道:“晚生粗鄙下士,本知见浅陋,昨因冯大爷示知,大人家第谦恭下士,又承呼唤,敢不奉命。但毫无实学,倍增颜汗。”

第三次是对贾蓉说的:

“依小弟的意思,竟先看过脉再说的为是。我是初造尊府的,本也不晓得什么,但是我们冯大爷务必叫小弟过来看看,小弟所以不得不来。

大家看,这就完全对应着“三疏辞,不许”这一句了,连次数都一样是三次。

并且杨嗣昌被起用是因为“兵部尚书张凤翼卒,帝顾廷臣无可任者”。而张友士也是因为冯紫英大力推荐过来的。冯紫英是个武将,正对应着兵部尚书张凤翼。

再看书中,紧接着贾蓉就回答说:

“先生实在高明,如今恨相见之晚。就请先生看一看脉息,可治不可治,以便使家父母放心。”

这又同样对应着“帝益以为能。每对必移时,所奏请无不听,曰:‘恨用卿晚。’”这一句了。

并且贾蓉说的是“以便使家父母放心”,这个放不放心当然是皇帝的问题了,哪里轮到他一个小太监来不放心呢。

贾蓉说的“恨相见之晚”和崇祯说“恨用卿晚”几乎就是一模一样。

另外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个张友士口才真好,包括后面分析秦可卿病症的对答,其口吻完全那种老江湖的口气,既圆滑又显得很高明,无怪乎能唬得住人了。这就对应了“有口辨。帝与语,大信爱之”这一句。杨嗣昌就是靠口才把崇祯忽悠得一楞一楞的。

所以大家看到了,张友士出场的这一段描写,几乎就跟史料一模一样 ,光凭这个,就能肯定张友士就是影射杨嗣昌。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两个人的名字,也很有相似的地方。“士”和“嗣”同音,“张”和“昌”谐音,“友”和“杨”也同声母。(注:友士张,杨嗣昌。)

下面再重点来分析一下张友士所开的药方吧。这个药方也是曾经让无数红迷和红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一段文字。有的人用谐音的方法来解谜,把它解成是让秦可卿在熟悉的地方上调自杀。还有其它的更加离奇古怪的谐音法都有不少。其实我们如果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来分析这个问题,恐怕就知道不会是那样的简单谐音法的。

一直跟我这个帖子的童鞋的应该有了解,作者的所有影射和隐写,都表现得高明而巧妙。不太可能会搞得那么牵强古怪的。说句老实话,假如我是红楼梦的作者,我也绝不会那么来写,否则的话,那不是让后人笑掉大牙么。更何况是比我要高明千百倍的作者呢。

那么作者专门把药方列在书中,是想影射什么内涵呢?其实我们知道了张友士的身份是杨嗣昌,那么药方的问题就比较容易搞清楚了。

前面已经说过,杨嗣昌给崇祯开出的解决朝政时弊的药方就是“四正六隅”,合成“十面张网”之策,指挥首脑是总督和总理两人。另外又提出“因粮,溢地,事例,驿递”四条措饷之策。

我们来数一下,书中这药方的包含了多少味药呢?

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1、人参二钱 2、白术二钱土炒 3、云苓三钱 4、熟地四钱

5、归身二钱酒洗 6、白芍二钱炒 7、川芎钱半 8、黄芪三钱

9、香附米二钱制醋 10、柴胡八分 11、怀山药二钱 12、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

13、延胡索钱半酒炒 14、炙甘草八分

引用1、建莲子七粒去心 2、红枣二枚

大家看到了吗?正好14味药,加两味药引!对应十面张网的10,加上4条四条措饷之策的4,正好14!总督和总理两个指挥,正好对应2个药引!

好了,数量完全对应上了。我们离成功又接近了一步。然后再来具体分析各味药之间又包含了什么巧妙在里面。

首先,我国中医有一道补血、养血的经典药方,叫做“四物汤”,方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四味药组成。我们对照一下,那14味药中,这4味都有哦。ok,那么这个“四物汤”,就是“四正”了吗?

再来,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再加两味药,就组成了我国中医四大名补药方之一,叫做“圣愈汤”!它的组成是熟地黄、白芍、川芎、人参、当归身、黄芪,增加的两味药材--人参、黄芪,14味药中恰好继续还是有。那么,这个六味药材构成的“圣愈汤”,就是“六隅”了吧。

圣愈汤的“愈”,正好谐音六隅的“隅”。并且,由“四物汤”中的当归,变成了当归身(当归可细分为归身和归尾,功效有所不同),所以书中也是写“归身”。

还有,“圣愈汤”这个名字的含义,太巧妙了,正好是用来治愈圣上的大补之药啊。

继续再来看,中药名方中,还有一道药方,叫十全大补汤,方子组成是:

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黄蓍(去芦)、川芎、当归(洗.去芦)、白芍药

呵呵,这个就是“十面张网”之策了吧。大家对比一下书中的药方,基本上一样的。其中茯苓就是云苓。为什么说“基本上一样”呢?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书中的药方少了一味药,就是“肉桂”。

这个就怪了,作者干吗故意不用“肉桂”呢?

呵呵,其实作者在这里是耍了个未卜先知。就是说,皇上,要先把吴三桂先干掉啊!吴三桂不仅是引满清入关的内奸,更是杀死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的大奸臣。

那么,去掉“肉桂”,替换成什么呢?应该是替换成“怀山药”了。肉桂和怀山药,药性比较相似,都有补气益脾,治五劳七伤等等的功效。因为崇祯的“崇”字,是高山的意思,所以这个“山药”,就是治崇祯朝的药了。

好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都对上了。那么药引呢?

第一个药引,“建莲子七粒去心”,建莲子就是福建产的莲子,这个是比较优良的一个莲子品种。为什么要福建产的莲子?因为杨嗣昌推荐的总理人才熊文灿,就是在当福建巡抚时扬的名立的万,才给看上的。

当时海盗郑芝龙由厦门攻铜山,文灿招抚芝龙并任命其为海防游击征讨海贼李魁奇、刘香成功,彻底平定了东南沿海的海盗。

这个人其实没什么带兵的本事,靠的是交际能力。后来熊文灿当上总理,指挥不动各地部队,就又故技重施,招降张献忠。表面上招降成功,其实是被张献忠给耍了,拿了安抚费,其他没啥损失。当时崇祯也是个笨蛋,手下建议让投向的张献忠去打李自成,崇祯还不同意。所以崇祯这人就是个象牙塔里的书呆子,根本不懂人性和政治。具体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为什么建莲子要用“七粒”呢?很简单,因为是“十面张网”嘛,而总督洪承畴是“三边”总督,所以10-3=7。剩下7边交给熊文灿了。

接着看第二个药引,红枣两个。这个也很简单,洪承畴的“洪”,以及熊文灿的“熊”,都与红枣的“红”同音或者谐音,所以就是两个“红”了。

接着再来看看最后剩下4味药材:香附米二钱制醋、柴胡八分、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钱半酒炒

按道理,这四味药,应该会对应“因粮,溢地,事例,驿递”四条措饷之策。那么是不是呢?我们再仔细来看看。

首先,香附米中的“附米”对应的是“因粮”,这个很明显了,不用多解析了。因粮的意思就是因袭原定数额的粮食数量,按照这数量增加征派。

然后是“溢地”,溢地的意思就是将民间超出原定数额的土地,一一核实缴纳赋税。因为当时很多有权有势的大地主都隐瞒了自己的实际土地数额,以达到少交税的目的。这个实际就是张居正时期的“一条鞭”政策的翻版。

这个我相信是对应延胡索。“延”字对“溢”字,“胡”字拆开为古、月,有原来的核定的大明土地这样的意思。“索”字有索要税收的意思。

再来看第三个“事例”。事例的意思就是让有钱的人通过交纳一定的钱财,获得监生的资格。获得监生的资格有什么用呢?原来明朝时想做官,除了科举考试这条路,也可以通过进入国子监作监生,毕业后优秀者可被荐做官这条路。通过纳资入监正是进入国子监的其中一种方式。这被称为纳贡,也叫做例贡。

而这种例贡入监的方式并不是常设的,一般都是在国家发生大事,需要用钱的时候才开放给普通老百姓的。所以为什么叫“事例”?就是遇到大事情了才开放例贡的意思。当时杨嗣昌建议开放的时间为一年。

那么“事例”对应的是哪味药材呢?我认为对应的是“真阿胶二钱蛤粉炒”。阿胶,取右边的偏旁,就是“可交”,就是可交钱当官的意思。为什么是“真阿胶”呢?原来,最古老最正宗的阿胶,是在山东东阿,用当地的阿井的水制成的。在清代以前,阿井都是皇家的禁地,这个井的水是专供皇家制胶用的。

具体记载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阿井,在今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有官舍禁之。郦道元水经注云‘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者,即此也。

再看《本草图经》中载“以东阿县城北井水作煮者为真,其井官禁……阿胶,今郓州皆能作之,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为真。”

因此,作者故意用一个“真”字,就是指明这个阿胶是用阿井制的这种正宗的阿胶,是用来进贡给皇家的。

这个进贡就是纳贡这个词的另外一个意思,在书中,被作者利用来影射另一个意思的纳贡,就例贡监生。

好了,再来看最后一个“驿递”。所谓驿递,就是将这之前裁省邮驿的银子,拿二十万两充军饷。我们知道崇祯皇帝为了省钱,把全国的驿递站都给裁撤掉了,这才造成了原驿递职员李自成因下岗而走上来造反的道路。所以这里是杨嗣昌让崇祯把裁省邮驿省下来的银子拿些出来支援打仗。

那这个“邮驿”就肯定对应剩下来的“柴胡”。我觉得柴胡的“柴”字,是谐音裁省的“裁”,“胡”,同样跟上面延胡索的胡字一样意思,就是原来大明的邮驿制度的意思。

好了,4个筹饷之策跟4味药材也对应完了。那么,这个药方的含义是否就是这么多内容了呢?呵呵,恐怕还不是的,这还没有完,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我们继续来分析。

前面已经说了,作者不太会只用简单的谐音影射来表达其隐含的深意。那么我们看完4项筹饷之策跟4味药材的对应后,可能会有这种感觉,这个是不是太简单了一点?好像也略为牵强啊,难道作者找不到更完美的药材来对应这个影射关系吗?

那么我在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原来这四味药材承担的任务,不是仅仅影射筹饷之策这么简单的,而是有更重要的任务。作者要两头兼顾,能做到这个份上,估计也是绞尽脑汁,很不容易了。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就得回到前面张友士的看病过程的那段描写了。话说张友士帮秦可卿诊完脉后,说了一大段非常专业,非常能忽悠人的话,我估计大家都顾着去围观那一段高大上的专业术语,看得眼都花了,而忽略了一句非常不起眼,但其实又非常重要的话。这句话才是真正的秦可卿的病根。而如果秦可卿是影射崇祯的话,那么这恐怕也是作者认为的崇祯朝灭亡乃至明亡的祸根。下面我把书中张友士说得天花乱坠的其中一段贴上来,看看大家能不能发现这句话。

那先生笑道:“大奶奶这个症候,可是那众位耽搁了。要在初次行经的日期就用药治起来,不但断无今日之患,而且此时已全愈了。如今既是把病耽误到这个地位,也是应有此灾。依我看来,这病尚有三分治得。吃了我的药看,若是夜里睡的着觉,那时又添了二分拿手了。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大奶奶从前的行经的日子问一问,断不是常缩,必是常长的。是不是?”这婆子答道:“可不是,从没有缩过,或是长两日三日,以至十日都长过。”先生听了道:“妙啊!这就是病源了。从前若能够以养心调经之药服之,何至于此。这如今明显出一个水亏木旺的症候来。待用药看看。”

更正一下,前面的药方断字时不小心断错了(不过不影响前面的分析),这里重新更正一下,应该这样分法才对: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 土炒云苓三钱 熟地四钱 归身二钱 酒洗白芍二钱 川芎钱半 黄芪三钱 香附米二钱制 醋柴胡八分 怀山药二钱炒 真阿胶二钱蛤粉炒 延胡索钱半酒炒 炙甘草八分 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 红枣二枚

这个药方里面的各种制法,例如炒啊、醋制啊等等,还有每味药的分量,我相信就没有太多含义了,不过就是药方本身的内容而已。也就是说,这味药是真的药方来的,跟书中秦可卿的病是对症的,确实是能治她的病的药方。

前面那一段的描写,不知大家看出来了问题在哪里没有?其实,奥妙就在下面这一句话:

大奶奶这个症候,可是那众位耽搁了。要在初次行经的日期就用药治起来,不但断无今日之患,而且此时已全愈了。

大家请注意看,这里说的“初次行经”是什么意思?很明显就是说秦可卿曾经停过经。而她又没有生过孩子,那就只能是小产了。小产之后重新来月经,所以才叫“初次行经”。那么这个孩子是谁的?恐怕就是贾珍的了吧。我们来猜测一下,实际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

贾珍和秦可卿两人通奸后,秦可卿发现有了,这个孩子当然是不能生下来的。于是只能堕胎。可是因为堕胎做得不好,导致小产后子宫出血。因此才会出现月经变长的情况,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就变成了现在经血耗尽,月经停止这样的症状了。

而这种丑事,贾家当然是不能告诉外人的。所以一开始病情轻微时,秦可卿并没有看医生,直到现在变严重了,才让医生来看病,而又不能直接告诉医生真实情况。因此其他几个医生都不知道病因,也不知道秦可卿曾经小产过,当成是一般妇科病来看,所以都看不出问题。而这个张友士确实有点本事的,摸完脉后,就给他发现了问题所在,然后一说就中了。

所以,对于秦可卿来说,她的根本病根就是因堕胎导致的子宫出血,并且由于没有及时医治,导致持续出血损耗,到目前已经快要油尽灯枯。

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再继续看一下之前分析的那四味药材,原来都是具有治疗产后诸症的疗效的。

香附米: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膛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醋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官脱垂,脱肛。

阿胶蛤粉炒:主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中,胎漏。

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主心腹腰膝诸痛;月经不调;症瘕;崩中;产后血晕;恶露不尽;跌打损伤

大家看到了吧,上面这四味药材全都是治疗产后子宫出血等症状的。作者故意挑选这些药来写,就是要暗示读者,秦可卿的病根不是别的,而是产后崩漏之症。所以为什么我前面说作者非常不容易就是这个原因了,既要挑选符合这个条件的药材,还要能够跟那4条筹饷之策能对应的上,这个真是不简单的。

好了,张友士的这道药方终于分析完了。其内涵非常丰富,确实值得作者专门把每味药材都具体写出来。不如此,恐怕也达不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那么,既然张友士是影射杨嗣昌这点已经确定无疑。那么秦可卿就只能是影射崇祯皇帝了。那么书中还有其它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吗?我们再来找找看。

首先还是张友士分析秦可卿病情的其中一句话引起我的注意。先看下面这一段:

先生道:“看得尊夫人这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需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需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据我看这脉息,应当有这些症候才对。或以这个脉为喜脉,则小弟不敢从其教也。”

引起我注意的是这句话: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

这个“如坐舟中”挺惹眼的,这不是形容明朝就像江河上的孤舟,周围被满清之水围困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寅卯间必然自汗,会不会就是说,寅年和卯年,李自成(自)和满清(汗水)对明朝发动进攻呢?

这个我们来查一查就知道了。崇祯朝从1628年戊辰年--1644年甲申年,共17年。这17年中,属于寅年和卯年的年份只出现了一次,就是崇祯十一年和十二年。

先看看崇祯十一年:

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二十二日,清军再次入寇。清军分二路进至墙子岭、青山口,明蓟、辽总督吴阿衡、总兵鲁宗文战败而死,中官郑希诏逃走。清军遂长驱直入,兵屯于牛栏山。时明宣、大总督卢象升丁忧,候代未行。帝乃诏督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诸军入卫。二十四日,京师戒严。

这一年冬,清军在亲王多尔衮和贝勒岳托率领下分左右两翼破长城而入,大举攻明。清军连下迁安、丰润、会于能州河西,从北边绕明京师至涿州。然厉兵分八道,纵兵并进。明京师震动,督师卢象升率军迎敌,兵败身死。清军乘胜长驱南下。所过产议会城镇皆被攻掠。明守城长吏、将校不是畏缩不前,就是望风先逃。清军在畿辅攻杀虏掠,连下四十三城,京畿残破。

之前清兵也已经有几次的入侵,这一次是明朝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

再来看看农民军方面。杨嗣昌在崇祯十年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术,在崇祯十一年取得一定战果。可是好景不长。崇祯十二年,清兵从青山口出长城北归,洪承畴奉命镇守蓟辽边境。山西巡抚孙传庭建议陕西精锐之师调回对抗“流寇”,朝廷未采纳,反以传庭为保定总督,传庭借口推辞,崇祯大怒,命将其逮捕入狱。此后李自成、张献忠再度崛起,直至明亡。

看来应该没错了,这个“寅卯间必然自汗”就是指崇祯朝的寅年和卯年农民军的再度崛起和清兵的再度入侵。

分析到这个关于崇祯朝年份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会不会崇祯朝的17年,跟秦可卿从发病到死去这段时间,有什么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呢?我们再来看一下。

首先看看秦可卿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病的,病了多长时间,又是什么时候死的。关于这个问题,其实v哥的贴中作了非常详细的分析,并且发现了一个目前通行版中存在的抄写错误问题,就是把“八月底”抄成了“冬底”,具体分析过程大家可去他的帖子中细看。

具体就是这一句:“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

这一句中的冬底,应该为“八月底”。这个发现可以说很有价值。这样一来,秦可卿死的日子就应该在9月份了。因为下一章中,是这样写的:

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

然后秦可卿就来托梦给凤姐,然后就死了。也就是说秦可卿死的这天,黛玉还在路上,应该离8月底出发的日子不会超过一个月这么多。因此秦可卿应该就死在9月。

而秦可卿发病在什么时间呢?在上一年贾敬生日那天,尤氏说的:

“他这个病得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顽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也懒待吃东西,这将近有半个多月了。经期又有两个月没来。”

也就是说,在8月份时,秦可卿经期就已经两个月没来了,这样算起来,她发病的时间,多半不是5月就是6月。如果从5月算起,到次年9月份死去,刚好就是17个月!

那么就是说,崇祯朝的一年,对应秦可卿从得病到死亡过程的一个月。而秦可卿是5到6月间得病的,那么就是说崇祯朝就是在崇祯元年和崇祯二年这两年间出大事了。那么这两年出了什么大事?原来,崇祯元年,发生全国性大灾荒,陕西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纷纷起兵响应。李自成、张献忠约在崇祯二年前后也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原来对应的是这个事件,农民起义正是害死崇祯的直接凶手。

关于药方那一段的分析,昨天有些内容漏了说了。现在补充一下。

一个是在张友士开完药方之后,紧接着作者专门安排贾珍说了这样一段话:

贾珍道:“人家原不是混饭吃久惯行医的人。因为冯紫英我们好,他好容易求了他来了。既有这个人,媳妇的病或者就能好了。他那方子上有人参,就用前日买的那一斤好的罢。”

然后,在后面贾敬生日那天,王熙凤过宁府,顺便探望秦可卿,又说了这样一段话:

凤姐儿说道:“你只管这么想着,病那里能好呢?总要想开了才是。况且听得大夫说,若是不治,怕的是春天不好呢。如今才九月半,还有四五个月的工夫,什么病治不好呢?咱们若是不能吃人参的人家,这也难说了,你公公婆婆听见治得好你,别说一日二錢人参,就是二斤也能够吃的起。好生养着罢,我过园子里去了。”

作者两次强调吃人参没问题,尽管用好人参来给秦可卿治病。这是什么意思?是想暗示我们什么信息呢?

呵呵,其实,奥妙就藏在贾瑞吃独参汤那一段情节里面,大家请看:

因后来吃“独参汤”,代儒如何有这力量,只得往荣府来寻。王夫人命凤姐秤二两给他,凤姐回说:“前儿新近都替老太太配了药,那整的太太又说留着送杨提督的太太配药,偏生昨儿我已送了去了。”

大家看到了吧,这里莫名其妙冒出个“杨提督的太太”出来,而且好的人参都给她配药去了。这就是专门用来呼应前面两次说给秦可卿配好参的两段话的,就是要让读者明白张友士就是杨嗣昌。

好了,说完人参,再说说肉桂。前面不是说了吗,给秦可卿的药方里面把十全大补汤的肉桂给去掉了,因为对于明朝来说吴三桂是大毒药。而这个肉桂去了哪里呢?原来跑到贾瑞的药方里面去了。贾瑞的第一味药就是肉桂,应该就是暗示其影射的洪承畴是个象吴三桂一样的大汉奸。

今晚有空继续更新一下。回到之前秦可卿的时间对应那个问题,秦可卿从发病到死亡刚好17个月,对于崇祯在位的17年。那么我们再仔细来看一下,为什么作者安排给秦可卿的月份是从5月份到次年9月份呢?原来,崇祯元年,是戊辰年,“辰”正好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五个地支,而崇祯17年是甲申年,“申”也正好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九个。这就是为什么秦可卿是9月份死亡的原因。原来这是影射崇祯朝之死。

再来看看张友士给秦可卿断出的病愈之期,看看原文:

贾蓉看了,说:“高明的很。还要请教先生,这病与性命终久有妨无妨?”先生笑道:“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

为什么要说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呢?春分,就是农历2月15日前后,2月份对应地支中的第二个“丑”,丁丑年正是崇祯十年,就是杨嗣昌给崇祯开出他的“十面张网”战术的那一年。杨嗣昌当然寄希望于他的战术能够成功,挽救大明于危急之中。所以这就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的由来

好了,既然秦可卿就是影射崇祯,那么有些一直以来的疑惑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了。例如,为什么听到秦可卿死了,宝玉会“只觉心中似戮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这答案就很简单了,国君都死了,国家政权当然就像心中给戮了一刀。

这里还有一段批语:“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宝玉此时并不是10多岁的宝玉,而是指代明朝的政权,崇祯上台时跟前几任皇帝截然相反,先是灭魏忠贤,又不好色,还很勤政,所以说是“可继家务事者”,大家都很看好他。可惜明朝反而是亡在他的手上。

还有贾母对秦可卿的评价是“重孙媳妇中第一得意之人”,这也很明白了,不用再解析。

还有,为什么贾珍、张友士都说秦可卿心思太重,思虑过度,导致忧虑伤脾?张友士为什么还说如果秦可卿“睡得着觉,就又添了两分拿手了”?这些都完全是崇祯的写照。史书的记载是说他“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如果崇祯先把自己治好休息好,可能就不至于那么多疑猜忌,不至于和下面大臣之间的关系搞得那么差。张友士说秦可卿的“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就是说的这个事。

接着后面说的“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这个估计就转到说国家上去了,应该是说农民起义造成中原地区的动荡暴乱。为什么说“肋下”就是指中原地区呢?原来杨嗣昌写过一篇《敬陈安内第一要务疏》,把天下比作人身,京师是头脑,边疆地区是肩臂,中原地带是腹心,腹心之患重于肩臂之患。“攘外必先安内”就是这篇东西提出来的。所以“肋下”是腹心地带就是指中原了。

“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这句前面说过了,这里不重复。

“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这个估计是说国家闹饥荒,人民没饭吃了,整个国家都很虚弱。

这里说“脾土被肝木克制”,后面还说到“肝木忒旺”,这可能是说李自成,因为“李”是木子,属木。也可能是说崇祯自己,因为他也属木,他肝木太旺,结果一上台就克制土地,导致大饥荒。呵呵这个不知是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天道在运行了。


秦可卿的药方就是杨嗣昌向崇祯献策,友士张谐音杨嗣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