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枕边书和家庭图书馆(上):试析枕边书
1
买书多则读书少,读书多则买书少。
这是一条经验之谈。
经验的意思,就是它可能说出了某种对的东西,同时也必然包含着错的东西。假如它只对不错,那么就应该叫做“真理”。但它叫做经验,因而对于擅长思考和读书的人来说,重要的是吸取它对的一面,抛弃它错的一面。对这条经验应该这样,对其他经验也该这样。
那么,为什么买书与读书此消彼长呢?我想,这两者的关系并非“非此即彼”,也不“相互对立”,只是在经验中未说出的东西的统摄下,给人造成了这样的印象。尽管这经验是我提出来的,但我却未必熟知它。如果以灰色的脑细胞加以分析,那结论就是,人生有涯。
人生有涯,时间有限,做了一件事就难免延缓了另一件事。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正因为自然而然,所以忽视,因而在浅薄地观察现象之后,便得出了“买书与读书相矛盾”的结论来。这样的经验,深思或而嗤之以鼻,盲信或而奉为圭旨,这两种背道而驰的态度,都忽略了修辞的宽容。
修辞是宽容的。即使是这样一条经验,说了出来,逻辑是错的,却在字面上形成了一种趣味,简单且好记。比之“珍惜时间”之类习见的句子要精辟得多。人们常说“大道理人人都懂”,而恰因为“大道理”之常见,所以最易被忽视,也最易变成“空道理”。
这个意义上说,修辞,就是将既已存在的旧道理以新形式表现出来。新形式,所以新角度;新角度,所以记得牢。
2
在买书上花费多余的时间,往往是收集情报、比较价格、计算得失之类与读书并不直接相关的琐事。这些不是全无益处的,甚至于可以有“图书情报学”、“版本目录学”、“书志学”和“古典学”之类好听的名称。一旦成为一种学问,也就有了书,既已写成了书,就绝不能说是不读。作者自己总是书的第一个读者。然而执着于买书,总不能老自欺欺人地说自己在写书。执着买书者总很少钻研于学问的。
所以一人若买书稍多,甫一摆脱缺书之忧,就当停一停,读一点书。读书之心思日长,买书之心思便日消,执着继而舒缓,本心便能归复。
这似乎是最简单最直白的道理,是人人都能理解并知道的,但是体会却并不容易。谁不是在刚成为爱书人时便志向读尽天下书呢?但求书而不得,苦无书而寻觅,继而买,买而贪,贪而炫,恨不能拥有一切,恨不能夸耀自己——这又是多少爱好的小圈子的末路呢?
3
所谓“枕边书”,既是放置位置而论,也是心理状态而论。
放在枕边,故随手可得。随手可得,故亲近。亲近的书物即自我的再现,亲近什么书,即塑造什么自我。
自我并非独存而洁身自好之物,它始终存在着并于外界交互着,即,它始终开放。因而,不是一成不变,不是沉着冷静,不是等待被打开和应当被打开的盒子,所以也不是既定的、注定的。对自我而言,命定论不存在,所以命运不存在。但是自我有自我的模式,有认识事物的套路,有理解事物意义的前提和条件,有它的轨道,有其惯性——这又是对自我而言,“命运存在”的一种现象。
因为人是生活在意义之中的。
被夸则笑,被骂则哭。夸和骂岂增加了世界的质量呢?但改变了心情,生活的轨迹也会变化。“质量守恒”是条物理规律,它并不说出道德的什么戒训。但,倘若我们深思,不占质量的情绪左右我们的生活,犹如硬盘的数据不具质量之变化,我们就能进而推理得知,引起我们生活的起伏其实不需要质量的变动。我们甘心束缚于头衔和称呼之中,因受尊重而倍加尽心,这固然不能摆脱物质的奖励,但物质却不是全部的因素。
货币岂不是一种符号吗?不妨视货币为国家与公民间的契约,只有这契约存在,货币才有价值。契约岂不是一种符号吗?有意义的符号就是如此构建着我们生活的面貌。
因此符号的集合体,也就是书,就是世界的缩影。或者狭隘地说,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如果意义构成生活,生活构成社会,那么书就是社会的基石,因为它是我们人类发明出来,对抗时间的道具。
所以语言便是魔法。意思是说,语言并不增加原本世界的什么物质,却在改变世界的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语言好像并不扭曲自然规律,却通过建造自身,使人类拥有了不同于其他生命的可能性。在构造自身和创造事物的方面,语言便是我们称之为魔法的那个东西。固然声音是能量,墨迹是质量,意义却是在能量与质量之外的某种东西。无法以相同的能量来替代声音的意义,无法以相同的质量来替代墨迹的意义。所以“意义”才是被制造出来、而与世界迥异的那个东西。这样的东西,难道不该称之为“魔法”吗?
因而,人生的意义、世界的意义从来与人的存在、世界的存在无关。
4
朋友将搬新居,准备弄个小小的书架。平时他以居室局促为由,决不买书,却总希望有个书房,有一架子书,而且书名都是梦想过的。然而这梦想多年未曾开始。我觉得这事有一件趣味,就是梦想,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收集一些让人满意的书。
不是滥买书,而是只买一点;不是无尽的贪求,而是有限的索取。这种买书观恰与“少买书而多读书”的观念是一致的。
假如我有一个图书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那么这样的满足感便足以阻止买书的贪欲而增长读书的愿想。对书的想望不会膨胀,这是因为及时被满足了。倘若书是社会的基石、是世界的缩影,这种满腹感也是对社会、对世界的。这个意义上说,欲望是对世界的想象。
被满足的想象是不会贪求的,被贪求的想象也不会满足。买书与读书各作为一种贪求如此矛盾着。如果,我们在此引入一个简单的道理——就像之前引入“人生有涯”一样——没有人能读完所有的书,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即——
如何在一个书架内满足我们对书本、对世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