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转载:看了李白的朋友圈才知道,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季节性的

2023-08-08 20:52 作者:猫頭軍師  | 我要投稿

有人曾把李白朋友圈,绘制成了这样一张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李白这一生,交友众多。



我们熟知的杜甫、高适、贺知章都是他的好友。



他们相聚在一起时,都曾举杯畅饮,互诉衷肠,有过一段非常难忘的时光。



然而随着人世的变迁,这些浓烈的情感,都慢慢被时光遮掩。



直到李白去世,很多曾经的好友,都未再出现。



亦舒曾说:



命运的旅途中,每个人演出的时间都是规定的,该离场的时候,多么不舍得,也得离场。



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季节性的。



这一程,相遇,下一程,退场。



相遇在风中,聚散从来由不得你我。



李白&杜甫



性情不合,终将渐行渐远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老杜”,李白没有被称为“老李”?



一个高赞回答很有意思:杜甫未曾年轻,李白从未老去。



李白和杜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李白为人,豪迈飘逸,哪怕是跌落低谷,他对人生的态度也始终是: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而杜甫向来老气横秋,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他的笔下是化不开的忧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李白与杜甫,性情完全不同,即便后来有幸相遇,最终也难逃渐行渐远的结局。



公元744年,李白因触怒权贵,正在洛阳“散发弄扁舟”。



而杜甫因科举落第,四处游玩散心,也来到了洛阳。



就这样,两个失意的人,在那个千年古都,完成了一次历史的邂逅。



两人相逢后,经常一起游山玩水,一起访仙问道,一起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然而,这种无忧无虑的日子,李白可以做到乐在其中,杜甫却不行。



杜甫心心念念的,是百姓疾苦;而李白执着的,却是且乐当下。



一个现实主义,一个浪漫主义,是很难携手走到最后的。



所以,在同游齐鲁后,杜甫终于下定决心,再次走入长安城中。



而李白也决定继续游于山水之间,转向江东。



临别时,李白写下了“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的诗句送别杜甫。



此后余生,两人再未见过面。



有人说,人和人之间,敬于才华,合于性情。



而李白和杜甫,恰恰是敬于才华,散于性情。



他们两人,一个沉稳似山,一个奔流似水,可惜的是,山水虽有相逢,却终归不同路。



有人曾总结道,真正的朋友,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有共同的理想,第二种是有共同的语言,第三种是有共同的爱好。



与人相交,没有人愿意一直向下兼容,也没人喜欢一直向上仰望。



真正长久的关系,一定离不开志趣相投,性情相合。



若缺失了这一点,即便勉强处在一起,也终究会活成彼此不理解的样子。



来源:全景视觉



李白&高适



际遇不一,只能分道扬镳



公元744年,李白在遇见杜甫后,还邂逅了同样不得志的高适。



那个时候,他们境况相同,遭遇相似,几人刚相识不久,却相见恨晚,格外交心。



他们聚在一起,谈人生理想,访名山大川,度过了一段高歌狂笑的快意生涯。



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几人的际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选择老皇帝玄宗,还是永王李璘,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次关乎命运的抉择。



高适果断选择了前者,而李白则投奔了后者。



结果,永王李璘兵败,李白一下子成了“从逆”的叛贼。



而高适则凭着军功扶摇直上,成了平叛的大功臣。



万般恐慌之下,李白赶紧写了一封信向往日的好友高适求救。



他在信中表示,自己绝无反叛之心,希望高适看在他们过往的情分上,救他一命。



高适也有他的立场,也有诸多无奈,他没法对李白网开一面,而且还只能亲手把他送进监狱。



再后来,李白戴着反贼的帽子,被流放夜郎。



高适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诗人,变成了镇守一方的地方大员。



此后一生,两人再未有过任何交集。



作家海宴曾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



世间有多少好朋友,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原本可以一辈子莫逆相交。
可谁会料到旦夕惊变,从此以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天涯路远。



成年人的关系,真的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



今日你们可以一见如故,来日很有可能就会形同陌路;



今朝你们“酒逢知己千杯少”,明日未必不会“话不投机半句多”。



当人生轨迹不再有交集的时刻,成年人之间,散伙是常态,你我都不是什么例外。



友情并非一辈子的事情,当一段感情到期的时候,愿你我都可以笑着挥手告别。



来源:全景视觉



李白&孟浩然



付出不对等,注定走不到最后



在唐朝的众多诗人中,李白最仰慕的是孟浩然,甚至把他当成了偶像一般的存在。



李白26岁那年,曾游历到湖北襄阳一带。



也是在那个时候,他听说誉满京城的孟浩然在此地隐居,于是连夜兼程,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孟浩然。



在见到孟浩然后,李白更是瞬间化身迷弟,写下一首《赠孟浩然》来表达他的敬慕之情: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在李白眼中,孟浩然是一个超凡脱俗,风华绝代的人物。



能与这样的人相识,并与之结为忘年交,是他这一辈子最难忘的经历。



后来,两人又于黄鹤楼前相遇。



同游一番后,孟浩然说自己将乘船去广陵,李白又亲自送到江边,一直目送着小船渐行渐远。



直到小船消失在水天一际,李白才收回目光。



随后,怀着对孟浩然的不舍,李白挥笔写下了千古名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从这两次相交可以看出,狂傲如李白,在孟浩然面前,一直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



李白这一生,写给孟浩然的诗,有五首之多,这在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



然而对于李白的崇拜,孟浩然却始终较为冷漠。



倒是对其他朋友,比如杜十四、朱大、陈七等人,孟浩然倒是有过不少回应。



感受到偶像的冷淡的李白,对孟浩然的态度也从原来的相逢意气为君饮,变成了渐行渐远渐无书。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份长久的关系,不是同频对等的。



单靠一个人仰望的友情,注定走不到最后。



有人说:“友情里最让人唏嘘的就是,我把你当作唯一,你却把我当其中之一。



只靠一个人来稳固的感情,最后都会变成一场无疾而终的遗憾。



何必放低姿势去迁就别人,从此一别两宽,也能各自安好。



来源:全景视觉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情,谈着谈着就淡了。



就像丰子恺所说的:



小时候总以为,成为朋友就永远是朋友。
长大后才明白,人与人之间,哪来什么永远,能陪伴彼此走上一段路,就已经是温暖。



所以别抱怨那些在中途离开的人,他们有他们的方向,我们也有我们的归途。



与君同舟渡,达岸各自归,也是一段感情最好的归宿。



往后余生,缘来珍惜,缘去随意,惜缘随缘即可,莫攀缘。



作者:每晚·CC。来源: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忙也别忘记给自己充电,欢迎关注每晚一卷书。

转载:看了李白的朋友圈才知道,人和人的关系都是季节性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