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
时代背景:从曹魏篡汉到刘宋代晋,政治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动摇了象征大一统的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教走向衰落。中小地主阶层力量发展,要求有合乎他们需要的思想学说。
文学观念变化的具体表现:
1)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
汉代由于受经学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是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的。而到了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谱写个人曲折经历,抒发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魏晋之际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之束缚,要求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2)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受到压抑,文学为封建礼教服务,只能表现“天理”而非“人欲”,将自己视为礼教的工具。当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独立为人的存在价值,反对用共性扼杀个性,要求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这与随之兴起的玄学家重自然、轻名教的思想相吻合。
3)重视文学创作本身特点与规律之研究。
儒家在对待文艺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时,强调以内容为主导,形式为内容服务。但由于汉儒片面强调为政治教化服务,对形式本身的独立性重视不够,常常忽视了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而魏晋重视对艺术本身创作规律的探讨,与文学创作主题的转化、重视自由抒发个人感情、强调独特的创作个性是不可分割的。
玄学:在魏晋南北朝的三四百年间流行,地位甚至超过儒家。玄学思想是老庄思想的变种,是在不完全背弃儒家封建伦理观念的条件下,吸收汉以来名家、法家的学说,以老庄思想为标志的哲学思想。
偏重对抽象的本体论的研究,具有思辨哲学的色彩,以“无”为体,以“有”为用。从思想史的发展来说,是援道入儒,以道为本,以儒为末。提倡名教即自然,以自然为体,以名教为用。
雏形:才性论。由考核人才的名实,研究人才的普遍特性,从人物之性情的根本推溯到天地万物之根本。
玄学的无有体用思想,在认识论上以寄言出意、得意忘言为基本方法。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言、意、象的关系: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玄学家把获得超现实的、与自然同体的玄远精神境界作为人生理想,而借助自然与社会的某种景象来象征这种超尘拔俗的理想境界。
超绝言象之外,追求言外之意、文外之旨,为后来刘勰的“隐秀”和钟嵘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奠定基础,成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之最基本特征。